三明人在故宫修文物

 

传承父辈手艺——清代金银器御制工艺传承后继有人中国古代宫廷金银器工艺繁复、造型精巧、制作技巧高超,将中...







传承  父辈手艺
——清代金银器御制工艺传承后继有人


中国古代宫廷金银器工艺繁复、造型精巧、制作技巧高超,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
梅列区有一位奇人,他将北京故宫、中国历史博物馆等馆藏金银器珍品复原,他就是清代金银器御制工艺传承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祥康,50年来,他默默地坚守着父辈留下的手艺。
今年,林祥康的儿子林衍航在他指导下,制作的银雕作品《盛世腾龙》、《仿唐代鎏金雕花盖碗》,分别在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上获得金奖;在第11届海峡艺术博览会上获得“百花奖”银奖。奖牌是对林衍航付出的肯定,也激发了他继承父辈手艺的热情。如今,有传承人了,银雕奇人林祥康感到十分欣慰。

一篇报道 触动“游子”的心灵

2015年7月29日,本报《周三特刊》刊登了《坚守  让父辈的手艺传承》的报道,讲述了61岁的清代金银器御制工艺传承人林祥康的故事,林祥康出生在长乐市古槐乡竹田村的银匠世家,父亲林发炳是远近闻名的银匠,爷爷林臣良曾在清代宫廷金银造办处工作。家里兄弟姐妹9人,只有他继承这又苦又累的家传手艺。“别把祖宗留下的手艺给丢了……”临终前,父亲拉着林祥康的手一再叮嘱,当年20岁的他哽咽着直点头。遵循父亲遗训,50年来林祥康默默地坚守着父辈留下的手艺,他的银雕作品像一块雕琢后的宝石,熠熠发光。
这篇文章刊登后,深深触动林衍航的心灵。特别是文章中最后一部分《家传手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写到:“  61岁的林祥康,沉浸在银雕的世界里,埋头一做就是几个小时,他很快乐。但他的一身绝技,也面临着无人继承的窘境,他希望自己的儿女能继承父辈手艺,别让它失传了。”“3岁的小孙女馨馨,时常在工作室里玩耍,拿起锤子,敲敲打打有模有样,林祥康看着感到一丝的欣慰。

看着父亲林祥康日渐增多的白发,林衍航内心涌动着一种酸楚,在外闯荡10多年的他,做过房地产营销、珠宝店长、茶叶销售等行业。这次,“游子”决心回家挑起重担,将父辈的手艺传承。
工匠精神 要经受时间的磨练

早年,林衍航被父亲逼着学习银雕技艺,但学了一个多月他就受不了了,整天关在一个闷热、阴暗、破旧的仓库里,与火和工具打交道。

就如,一个银碗,一做就要十几天,工序繁杂,锤打、錾刻、雕花等十多道工序,付出的劳动多,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年少的他,向往外面精彩的世界,“随便做些什么也比做手艺赚得多”,林衍航摔下工具,出去闯荡了。

如今,国家弘扬“工匠精神”,手工艺人的春天来了。“我感到手艺人有市场,有前景,给我很大的动力。”林衍航说:“工匠精神要用时间沉积磨练,要忍耐寂寞。我父亲精湛的银雕技艺是靠50年时间积攒,我的路还很长。”

林衍航第一件银雕作品《盛世腾龙》获得了全国金奖,錾刻花纹的银杯上,一条盘旋的“长龙”跃起,做工精湛,意喻深远。但这个获奖作品来之不易,他用了3个多月才制作成功。

银杯由底座、颈部、盘龙、杯口4个部位组成,看似简单的杯身,制作难度越大,将银块敲打成薄如纸片的银片,再敲打成半圆球,一点不对称,杯身就“歪脖子”了。银杯融化了重做,做了再融化,反反复复不知做了多少遍;敲打錾子的手总不听指挥,杯身上的花纹錾刻地常常线条不顺,弧度不圆。父亲林祥康在一旁耐心地指导要领,边做示范。

一次,林衍航学习复原陕西省博物馆唐代的《熊纹六曲银盘》,银盘中间仰天长啸的“黑熊”,被雕成了“四不像”, 父亲林祥康在银盘关键的几个节点上,稍稍修改,“黑熊”就脱颖而出了,让林衍航佩服不已。

“我从小在父亲的工作台边长大,耳闻目染,敲型、錾刻的方法都记在心里,但眼高手低,自己制作时才感到难度,一个手工艺要耐得住寂寞,在实际操作中,慢慢去理解消化,刻苦训练,才能熟能生巧,精湛手艺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林衍航说。
心中目标:打造百年老店

林衍航的太爷爷曾在清朝宫廷金银造办处工作,复原宫廷金银器,依托对父辈的一种思念,一种情愿。他有一个梦想,要把家传手艺,打造成百年老店。

今年来,林衍航很忙,到深圳、河南、莆田等银器制作好的地方学习,在深圳,银器以机器批量化生产为主,加工珠宝首饰新颖时尚,他吸收了许多经验。

“老凤祥”、“周生生”等国内著名的珠宝百年老店,是如何发展的?林衍航翻阅资料,百年老店也是从家族手艺开始,精心管理,稳步发展,百年老店的发展历程,品牌运营,专注做好产品的每一个细节,林衍航得到启发。
6月18日,林衍航与福州的朋友合作创办的福建省龙旺金银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自己的品牌 “雍思院”正在注册中, 公司做好了远景规划。公司在福州设立一个工厂,开发多样化的产品,一部分是纯手工私人定制宫廷金银器高端产品,一部分是机器辅助手工制作的金银首饰产品。

现在,林衍航专注产品开发,纯手工产品只有做到极致,才有自身的价值,他每天早晨8点上班,午饭后休息1小时后又投入工作,埋头制作到晚上 10点才收工,刻苦训练中经验在慢慢积累,还培养了10多位工人。

(图/文:三明日报记者 周志鸿)






    关注 沙县台微媒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林衍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