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魂儿在哪?随着这些国宝级老人的离去已经走远

 

老人虽然已经走了,但他谦逊的处世方式和超然的生活态度不该被人们遗忘,他们构成了北京的魂儿。...



昨天,82岁的梅葆玖先生离去,北京又一位国宝级的老人走了。这些年,随着一位又一位历北京繁华沧桑的老人的离开,属于北京的魂儿也慢慢走远了。今天我想说的是另一位我访问过的国宝级老人,靖奎,被称为北京的“剃头匠泰斗”,两年前去世了,走完了101年的人生。他的故事,人们已经写过很多,然而想起他的宽容和淡定,至今仍然有很多感慨。

大概是在5年前,我因为要采访靖老爷子,就开车在故宫、景山一带逛,因为不知道老爷子家的电话和确切地址,只知道在景山西街一胡同里,于是,就沿着故宫、景山一带高高的暗红色的宫墙找,过了景山公园,过了北京市少年宫,宫墙到头了,我只好停车,随口问街边修车的大爷:“这边儿有位剃头的靖大爷吗?”修车师傅冲旁边胡同一努嘴:“甲四号。”

我大喜,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据说,当年那位拍《剃头匠》电影的导演足足找了三天才找到靖大爷,我幸运多了,当然,这主要是因为,老人拍完那个电影,当了“影帝”之后大大地有名,也就容易找了。于是我钻进胡同,胡同实在太窄,只容一人走过,走进甲四号的大杂院,更窄了,我伸头伸脑,四处张望,却隔着帘子看到一间小屋里一头银亮的白发在晃,于是直接推门进屋,靖大爷赫然出现在眼前。

对于陌生人的到访,靖大爷丝毫也不感到奇怪,神态表情一派从容,很快用一口京腔儿和我聊上了。其实聊什么内容倒并不重要,关键是聊的那种感觉:老宫墙根底下,离皇城最近的胡同里,听一位近百岁的老人用幽默的原汁原味的北京话聊家常,聊沧桑,窗外是明丽的夏日阳光,还有蝉声和树影,那种安静让人忘记时间,也许在老人的生活中,时间已经是静止的了。
老人演的那个电影《剃头匠》基本演的就是他自己的生活,是关于时间和死亡的,最逗的是,靖老爷子家的墙上竟然挂着电影中做道具的那张“遗像”,从中感觉到他对死的淡然通达。他是北京最年长的剃头匠,也是工作时间最久的,他有点凄然地对我说:“一共500多老主顾啊,到今年,一个不剩,全叫我给剃死了……”说着又笑起来。

好多拜访过老人的人叫他“国宝”,其实老爷子就是个老手艺人,普通百姓,脑筋灵活,口齿伶俐,见过不少世面,但是将近100年的沧桑走下来,又是中国这风云聚会沧海桑田的100年,实在就有点不一般了。老人当年在老北京手艺很有名,开了两间理发店,不少名人登门,尚小云、梅兰芳,还有傅作义什么的,老人在业界地位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吉米,可解放后公私合营,店铺归公,他又成了一个走街串巷的剃头匠,最倒霉的是地安门的多间房子也被收归公有,落实政策只给几百块钱了事,勤勤恳恳做了一辈子活,老人依旧一贫如洗,这算是失败的人生吗?

谁也没想到,靖老爷子的人生在90多岁的时候发生了神奇的逆转,演了电影,得了“影帝”,成了名人。通过这部电影,很多人还了解了濒临消失的老北京全套传统剃头手艺。
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剃头挑子一头热”。早年间的剃头匠要有16般技艺,有梳、编、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剃、染等等;工具也要齐全,手推子、刮脸刀、备刀布、小抄子、拢子、剪子、刷子、耳挖勺、火剪、镜子一个都不能少;当然,还要有火炉和脸盆。挑子一撂,老主顾们立马纷纷围过来,剃头匠跟大伙点头打完招呼就开始干活。以前剃头的同时又是一个按摩师。打眼、放睡、掏耳朵,这是每一个剃头匠必须掌握的本事。打眼就是你把眼睛闭上,他用一个圆头的东西在你的眼皮上按摩,滚动,就是进行眼球的按摩,促进眼球的血液循环。按摩完了以后,眼部特别舒服。

老一辈手艺人传下来的其实并不仅仅是手艺,更重要的是做艺的精神,他们是把这个当成自己的生命,才能沉下心来做一辈子。

已经成为朋友的五百多老主顾如今一个不剩全去世了,让靖大爷感到伤心和失落,因为“再没人懂得享受我这全套的手艺了!”

一个胡同深处的老人和他的手艺本来注定走入消失的命运,但却始料不及,突然被一群文化人如同挖宝一样挖掘出来,以光影的方式长存于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老人出名之后,还经常有外国人、大学生到靖大爷家看望他,和老人交上了朋友。新主顾也开始上门了,有热爱北京文化的外国朋友,还有不少时尚的年轻人,其实他们并不仅仅为了体验老人的手艺,只是为了和老人聊聊天,感受他淡泊平静的心境,了解到这繁华的都市中还有另外一种活法。
传统的手艺,传统的人情味,还有传统的朴素生活方式在这个喧嚣的城市越来越稀少了,老爷子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代表了怀旧的温暖。

和老人聊天,最动人是他的淳朴,小小的幽默,小小的得意,让人觉得,真是一个可爱的老人,对生活有小小的不满,但又随时自己化解,不给自己添堵,也不给别人添麻烦。

喜欢他说的那话:“人这辈子,有好的时候,也有不好的时候,不赖社会,这么大个国家,哪能都对每个人的心呢?”

听过太多的满腹怨言,很多人是活得越久越怨毒越刻薄,人这种动物大概更容易记住仇恨,所以更感觉靖大爷的平和有多么宝贵。

老人虽然已经走了,但他谦逊的处世方式和超然的生活态度不该被人们遗忘,他们构成了北京的魂儿。
 
京范儿

这里是北京晚报记者张鹏的自媒体专栏,欢迎提供有关北京人物和故事的线索。
京范儿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


    关注 69小儿推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