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甩给举重的锅

 

一旦你知道了举重的价值,你会立马开始这项运动。...



黎雅君痛失奖牌、吕小军破抓举世界纪录但仅获银牌、 谌立军因病退赛,似乎每一届的奥运会,举重都会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焦点,但除了金牌之外,大家对于举重的理解也大都局限在:「练举重的都是穷人」、「举重受伤风险很高」、「举重会把人压矮的」这些焦点上……然后呢?似乎没有别的了。

美国的运动员虽从未登上奥运会的举重领奖台,但却有3000万普通人练习举重。全球风靡的CrossFit也把举重动作加入到自己的训练体系中,将学习举重和练习举重打造成为一种时尚,使得举重技术进一步在全球推广。

中国作为「举重大国」,普通人对举重的意义却知之甚少。

举重把人压矮?

国家体育局多次辟谣:举重不会让人变矮。一系列调查研究也证明,举重练习不影响青少年身高发育(注1)。

我们看到举重比赛运动员身高不高,是因为教练倾向挑选矮个子和重心低的运动员。举重比赛的级别按照体重来划分,因此矮个运动员在相同的公斤级别下优势极大。同样都是80kg级别,一个160cm,一个180cm,肌肉的质量不一样,举重时做的功更是完全不同。矮个子运动员会有很大优势。

早在1986年,研究者就发现,相同公斤级别下,中国举重运动员与苏联和保加利亚各级运动员在肌肉体积上的差距,主要来源于身高差距,如果能够适当降低举重运动员的选材,就能够缩小这种差距,提高比赛成绩(注2)。

举重的都是胖墩?

你以为的举重运动员是这样的:
俄国举重运动员奇吉舍夫(105公斤以上级别)

但也有这样的:
中国举重运动员张杰(62公斤级别) 


这样的:
中国举重运动员吕小军(77公斤级别) 


这样的:
中国举重运动员陆永(85公斤级别) 


上面那些好身材们,不是特例,同级别的运动员身材类似。比如62公斤的张杰和77公斤的吕小军,都是杂志封面级别的健美身材,跟胖完全扯不上边。85公斤的陆永,有些人欣赏不来,但也绝对称不上胖,而是健壮。到了105公斤以上级别,则是“强壮的胖子”了,离你们的审美差得比较远。因为他们的运动和基础代谢需要更多的脂肪来支撑消耗的热量,这样的体型在所难免。

非大重量级别的举重运动员,身材都非常好看,非常接近大众的审美。 从运动员的身材去评价一项运动,是没有道理的。

举重容易受伤吗?

合理的举重训练,能够极大地提高身体素质,远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容易受伤。他们认为举重容易受伤,是因为他们完全不了解力量训练,完全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去评判一项运动。

举重容易受伤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使用了错误的动作进行训练,二是频繁地去冲击极限重量。

正确的动作规范,我之前在《动作规范的重要性》的文章里说过:

针对每一个部位,以及每一种发力模式,都有相对应的最佳选择动作。说到底,一个错误的动作姿势,和任何的正确动作都不一样。只会降低训练效果,破坏技术的规范度,增加受伤的风险,得不偿失……因为动作不规范,导致动作对关节与肌肉施加了不安全的作用力,如「借力弯举」会增加腰椎的剪切力。上大重量以后会对腰椎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再比如「龟背硬拉」是由下背部参与发力拉动杠铃,弯腰龟背使腰椎和下背部承受了不必要的负荷,在冲击极限重量时,极容易产生损伤。

很多人说,深蹲多了腰不好,硬拉对腰损伤太大。

那么,问题来了——是硬拉和深蹲让他们的受伤了吗?

实际上,现代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体态问题,不正确的深蹲和硬拉姿势更会加剧这些问题。深蹲时“屁股眨眼”,硬拉时“弯腰启动”,这些都是导致深蹲硬拉伤腰的重要原因,很多时候,深蹲和硬拉其实并不是导致下背部、腰椎损伤,不正确的深蹲和硬拉才是。

同样,很多时候不是举重训练让训练者受伤,而是不规范动作让训练者受伤。所有的力量训练的练习,最开始,都是从徒手或者零负重开始,没有人一开始就去进行大重量的训练,大多数举重训练者都有一套完整和科学的训练体系,他们清楚安全界限在哪里。

那么为什么举重让人觉得容易受伤? 因为许多人,对力量训练和举重的了解,仅限于奥运会上世界级选手的比拼,看见的只有奖牌和伤病。他们在生活中搬起重物,也确实很容易受伤。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做出符合人体发力结构的动作。

在所有竞技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损伤概率非常高,包括短跑、跳高、跨栏、长跑这类非直接对抗性运动。因为运动员数十年如一日和自己身体的极限斗争。如果你不是运动员,只是爱好者,你并不需要经常冲击极限重量,那么练习举重只对你利大于弊。

(冲击极限时受伤)
即使你是女性,练习举重对你来说,也是利大于弊。举重训练能够极大增强你的身体协调能力、塑造身体线条,纠正体态,让你获得健康美,而非病态美。不要想象自己会练出一身肌肉,因为你不是运动员。你随便打一下乒乓球,也打不到张怡宁的水准吧?

举重反人类?

2012年4月美国体育用品制造商协会(SGMA)的数据统计显示,参与举重运动的美国人多达3900万(这可能与很多国人想象的举重爱好者人数有很大的出入)。


(CrossFit Game中的举重项目)
举重比赛的技术含量很高。举重技术中的高抓、高翻、下蹲翻、挺举、抓举,每个动作都比一般健美体系或者力量举体系的训练动作要难许多。如果你能在健身房用小重量或者中等重量(相对于自身的极限重量)流畅地完成几个举重运动,周围训练者一定会围观惊叹。举重对技术的要求太高了,力从地起、下肢发力、躯干传导,同时动作节奏还要保持连贯和精确。它是技术和力量的完美结合。

举重运动对躯干稳定性要求极高。欧美国家从青少年时期练习举重,增加躯干稳定性,防止各种与脊柱有关的体态问题。

举重运动对爆发力要求极高。力量比赛有三个大项:力量举、壮汉和举重。只有举重列入了奥运会,很多人不知道前两项。力量举要求训练者的绝对力量,壮汉要求训练者的力量耐力,而举重需要训练者的力量速度,也就是爆发力。这里,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文章:《你的健身计划符合你的健身目的吗?》《说说当下流行的几种训练体系的区别》(点击可以阅读)。

举重运动对于身体协调性要求极高。不同肌肉群在不同动作阶段的发力要先后协调,原动肌、协同肌、拮抗肌和稳定肌的发力也要协调,不同阶段的动作节奏也要发力协调。

举重是高价值回报的动作,是人的基础动作模式。田径、橄榄球、篮球、铅球、标枪运动员,都会在训练计划中加入大量的举重动作。

美国的CrossFit就是以举重和体操的动作技术作为自己体系训练的核心,在全球风靡。CrossFit Game 中也会加入大量的举重动作作为比赛的环节。

(CrossFit Game中的举重项目)

举重你看懂了吗?

如果你对举重这项运动的技术、比赛规则一无所知,你看到的只是一个壮汉把杠铃从地面举过头顶而已。举重运动的观赏性源于三个方面:举重技术、比赛对抗和比赛策略。

1. 举重技术

了解力量训练的人看举重运动,其实是在看他们对力量的控制,「一力降十会,一巧拨千斤」。拿抓举而言,下图这十二个动作是在极快的节奏下完成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后续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有自己极为严格的标准。在这个标准下,运动员才是安全且发出最大力量的状态。一旦偏离动作标准,不仅难以冲击奖牌,还可能产生运动损伤。
(抓举技术分析)


比如动作1中的握距、动作2中头部姿势和躯干稳定性、动作3和动作4中伸膝肌群和伸髋肌群的衔接发力,动作5到动作8之间靠髋关节和上肢将杠铃上翻同时身体下蹲的过程。整个过程中腕关节、肩关节、肩胛骨、胸椎、骨盆,都是需要极为精准的控制。这也是举重好看的地方。如果你有力量训练经验,或者懂一些解剖学、运动学知识,那么你在琢磨运动员技术的过程中自然欣赏得了举重比赛。

将看比赛和自己的实践、知识相互印证,看看自己哪里想对了、做对了,看看自己哪里想错了、做错了,在看比赛中提高自己,真是再美好不过的事情了!

2. 比赛对抗 

这里说的比赛对抗,更多是运动员和人类身体极限的对抗。看我们的同类,短时间内将比自己重很多的杠铃举过头顶,确实是反人类的。即使你自己没有举过,也知道这样做的难度有多大。


(吕小军以177公斤的抓举破了世界纪录)
你实践过力量训练之后,看到一位运动员冲击自身极限的瞬间,是能够感同身受,和他一起肩负那份重量的。运动员在冲击世界纪录的时候,你和他恐怕就不是“共情”了,而是真正地一起热血沸腾!这位运动员和他身后的教练团队,在此刻,向人类的极限冲锋突破。

这是真正的超越,是奥运会的精神的体现:更高、更快、更强! 作为一个有体育精神的人,在此刻为之呐喊,为之心潮澎湃,再自然不过了。

3. 比赛策略 

举重比赛有挺举和抓举两种姿势,成绩按两种姿势的总和计算。挺举和抓举每个运动员有三次机会,两种举重动作至少要完成一次,取两次动作的最高重量相加,算作比赛最终成绩。

举重比赛时,运动员和教练对手的成绩,调整战略。这时候三次试举的重量安排尤为重要,这是一种比赛中的博弈,涉及到运动员自身供能系统反应、募集神经疲劳程度、绝对力量和爆发力极限,以及其他运动员的成绩、心理状态等等。
而连续试举的情况又涉及到运动员自身对于神经系统、无氧供能系统的协调,因为他们的间歇时间只有两分钟不到,这个情况下磷酸原系统和肌肉的神经募集能力还没有完全恢复,比赛策略就尤为重要,我之前写过文章:《人体的三大供能系统【超长科普】》(点击可以阅读)。

很多人欣赏不来举重比赛的这种非直接对抗,因为他们不懂举重比赛的规则,也不懂举重比赛对身体素质和运动员心理的要求。



比如今年里约奥运会女子53kg黎雅君的比赛中,中国台湾选手许淑静就针对黎雅君用了比赛策略,许淑静在第一场挺举112kg成功,而黎雅君第一场挺举123kg失败。许淑静团队马上在第二场要了125kg,给黎雅君施加压力。

黎雅君第二场要125kg背后的动机是这样的:举重中,每一场比赛是试举重量轻的先举,如果黎雅君要的重量低于125kg,就必须先于许淑静试举,这样黎雅君连续两场试举,恢复时间少了许多,成功概率自然下降。如果黎雅君要了126kg或更高重量,失败的几率很大,因为黎雅君历史上最好成绩也就是128kg(中国的女子举重锦标赛,规则相对奥运会没那么严格),而许淑静是132kg,这就给黎雅君团队施加了心理压力。

这就是许淑静团队在奥运会举重比赛的策略。从结果来看,这个策略结果是成功的。(观看比赛记录的回放会发现,黎雅君的教练把输了比赛的锅丢给裁判,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明显教练和黎雅君都看到了第二场试举后两个红灯的结果)。

BB了这么多,为什么我还是欣赏不来举重比赛?

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不懂力量训练,或者不懂运动学。

2. 自己没有进行力量训练的经验。

3. 对举重比赛的规则不了解。

这种情况下欣赏不来举重比赛很正常。就好像不懂中国围棋的人,欣赏不来围棋比赛。上面三个要点也可以回答「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举重是一个反人类的运动?」这个问题。

质疑、否定,是因为不懂,欣赏和肯定是源于了解。只有了解一个运动比赛,才能够很好地去欣赏比赛,不是吗? 未来几年,我会在网络上对举重以及其他体育训练进行更多的科普(貌似我已经脱更一年了?),希望大家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和运动学知识,而不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去看待那些其实自己并不了解的体育运动,这样只会让你在偏见的泥塘越陷越深。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举重比赛一览



时间长河里前行的人,从来没有过鹰的眼睛、狼的耳朵、豹的速度、熊的力量。甚至不如蚂蚁,举起几倍自重的物体。可当我们第一次将石头高举过头顶,砸向来袭的猛兽的那一刻,举重在今天的价值就已经确定了。


    关注 陈柏龄的酱油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