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父母,五十而立了吗?

 

父母孩子是完完全全的两个个体,他继承了你某一部分的基因。你们很荣幸地,一起朝夕相处了十几年。仅此而已。他一定要去经历,属于他的、独一无二的人生,你给再多的锦囊妙计,也不能免去一切灾难。...



80年代离家求学时,传递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书信。一封家信写好寄出去,等到收到回信,最短也需要半个月时间。所以,每一封信都是一篇完美的文章:前言、正文、结尾,逻辑严密,条理分明。一年也就是几封信,说的都是大而化之的事情,大而化之的话,不会有日常生活琐事,不会有瞬间的心里情绪。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情绪感受,半个月之后都可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所以与父母之间交换的信息也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彼此在大事上共享小事上独立,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现在,孩子大学毕业,每天的视频将千里的距离缩短为零,父母知道他几点钟起床,中午吃的什么菜,晚上跟什么人一起出去。直到他有了女朋友,父母开始揪心:那个女孩长什么样?性格好不好?什么学历?是哪里人?家境怎么样?……这个是千万父母的众生相。独生子女的父母,在孩子来到世界的时候,自己的心就和孩子绑了一起,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一天天离自己越来越远,我们的心却不习惯分离。我们的精神越来越无法独立了。

精神上无法独立的父母表现有很多共性的地方:三句话离不开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生活安排都以孩子为中心;我见过一位非常极致的母亲:她坐24小时的火车连方便面都不舍得吃一碗,只是带上几个馒头几条黄瓜,为的是节省钱。每到年底的时候,她就会给儿子儿媳一大笔钱,几乎是他们夫妻所有的退休收入。而她的儿子儿媳在上海发展很好,根本不缺钱。我很好奇这位母亲这样做的动机,她告诉我:“我结婚的时候一贫如洗,住在公公婆婆旁边的一个小破屋里,春节的时候连肉都买不起,公公婆婆杀了一头大猪也没给我们一两肉。那一种痛苦我至今不能忘怀。”在所有人看来,这位母亲都是为了孩子好,其实她是因为自己过去的伤痛没有平复。而她还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所以对儿子儿媳有了格外的要求:经常给自己打电话。儿子儿媳工作较忙每周打两次电话已经很不容易,她却觉得特别委屈:“我又不要他们给我什么,难道打个电话有那么难吗?!”人过中年,衣食无忧,孩子独立,这位妈妈过得仍然不开心。这也是我们很多独生子女父母的一个真实的生活写照。当然这类表现各种各样:比如退休后的妈妈,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给儿子找女朋友,拿着人家女孩的照片挑挑拣拣,感觉自己像垂帘听政的太后。比如时常打电话给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你在干什么呀?能不能回家乡来,爸妈想你了。”甚至还有父母,会假装生病,让孩子赶回来看望。很多父母会教导女儿说,要有独立的人格哦,不能把整颗心悬在男人身上。可是下一句又是:“爸妈可是只有你了。”这些都是父母精神上不能独立的表现,归根到底是存在感不足,存在感不能自给自足,非要通过子女来获得。

我的儿子十分能干,对家用电器、水管电路、电脑手机都十分在行。他离家工作以后,也常常远程解决家里的一干杂务。可是毕竟远隔千山外水,有时会格外的耗费许多心力。我总以为让自己的孩子来解决自己家里的事情比较省事儿省钱,事实上却是给他增加了额外的生活压力。并不是我不能找到相应的社会服务,而是我精神上对孩子的依赖要找到一个出口。事实上,很多家庭矛盾,都源于此。逼婚催生,婆媳关系,隔代抚养,啃老等导致的矛盾无一不出于此根源。

母爱,是一种分离的爱。再亲密的父母子女,也是两个独立的人。如果不懂分离,永远黏在一起,这会成为很多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因为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并让他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亲子关系如此,师生关系、情侣关系等亲密关系也莫不如此。如果拒绝分离,爱就是“假爱”。不懂得分离的两个人黏在一起,你干涉我的空间,我侵占你的空间,两个人都不能很好地成长。

有些人也许会笑:老都老了,还有什么成长!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就靠孩子光宗耀祖了。我们国家女性的退休年龄是50周岁,美国加拿大是67岁左右。当我们50周岁的时候,就完全放弃了自己的追求,把生活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是对自己最大的放纵!这不是爱,而是另一种不负责任。你自己都做不到精神独立,怎么能要求你的孩子,拥有一颗自由骄傲的灵魂呢?——你先放弃你自己了,却要求你的孩子,来拯救你的生活。这样孩子岂不是太沉重了吗?

父母孩子是完完全全的两个个体,他继承了你某一部分的基因。你们很荣幸地,一起朝夕相处了十几年。仅此而已。他一定要去经历,属于他的、独一无二的人生,你给再多的锦囊妙计,也不能免去一切灾难。你给他用钱铺路,也铺不到终点。你能做的,就是走在他前面的时候,挺直腰杆,做好榜样。在你落在后面的时候,告诉他,我能照顾好自己,请你勇敢快乐地前行,替我去看更壮阔的风景。


    关注 高台公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