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点穴术”简介:

 

“内经点穴术”是以内经的色脉尺肤参诊为依据,以内经的症状诊断为参考进行臓腑经络及五体辩证诊断,并以“叩、按、捏、掐、揉、摩、旋、刮”八种手法刺激反应穴位,模拟针刺、按摩、艾灸、砭石等外治方法进行治疗的中医外治技术。...



“内经点穴术”简介:

1“内经点穴术”的由来:

1.1“中医”是可以被实践检验的正确医学。

以现存的史料可以考证到“中医”从汉代之前就成为了中华医学的主流,而后代代相传。然而时至二十世纪,它却被冷落,西方医学成为了中国医学的主流。也许是它没有西医更易于学习,它不能被“科学”解释等诸多原因,中医曾被提出来“废除”。中医的治疗效果是有足够比例的治愈病人来证实的,是不需要做“科学试验”的,因为治愈很多疾病都不是概率事件,即那些病如果不治是不可能自愈的,中医治好了一例就可以证明它有疗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有疗效的医学就是正确医学,它没有完善的理论,我们就要去研究,去完善它。

1.2《黄帝内经》与《难经》是古代最原始的中医著作。这两部书是最古老而又完整的中医文献,是中医理论的根源,是后世中医行医的主要依据。

1.3《内经》中提出了多种诊断与治疗技术。具体包括:寸口脉诊,全身脉诊,尺肤诊,五色望诊,大便望诊,五音闻诊,症状诊断等诊断方法,针刺、按摩、艾灸、中药、砭石等治疗方法。

2“内经点穴术”的定义:

2.1依据《黄帝内经》的点穴技术从古至今一直有医生在使用,却没有形成明确的学术流派,没有明确的学术定义。

2.2作者给“内经点穴术”划出了概念界限。即以《内经》中的诊断与治疗理论为依据,完全通过以手法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

2.3作者正在实践、传播的“内经点穴术”是以内经的色脉尺肤参诊为依据,以内经的症状诊断为参考进行臓腑经络及五体辩证诊断,并以“叩、按、捏、掐、揉、摩、旋、刮”八种手法刺激反应穴位,模拟针刺、按摩、艾灸、砭石等外治方法进行治疗的中医外治技术。

3“内经点穴术”的原理:

3.1依据《黄帝内经》及《难经》的部分经文进行诊断,具体如下:

3.1.1依据寸口脉诊判断病情轻重,决定是否接诊。《素问.玉机真藏论》中提出: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趣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3.1.2依据望络脉颜色进行初步诊断。

3.1.2.1《灵枢.经脉》中写道“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而小短者,少气也。”

3.1.2.2《素问.经络论》中写道“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3.1.3依据尺肤诊进行进一步诊断。

3.1.3.1通过尺肤触诊的缓急小大滑涩初步确定病性。《灵枢.论疾诊尺》中记载: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并,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麤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甚而滑者,汗且出也。尺肤寒甚,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3.1.3.2对五俞穴及原穴进行望诊与尺肤触诊,初步确定病位。《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言道: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3.1.3.3通过背俞穴的望诊与尺肤触诊,确定病位。《素问.血气形志》中记载了背俞穴的定位。

3.1.4将尺肤与色脉参合而诊,做出诊断,主要依据以下三段内容。

3.1.4.1《灵枢.邪气藏腑病形》中写道: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岐伯说: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

3.1.4.2《素问.五藏生成》中提到: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3.1.4.3《难经》的第十三难写道:五臓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3.1.5以《灵枢.经脉》中的症状诊断对尺肤与色脉参合诊做出检验及补充。

3.2在掌握了诊断结果的前提下,再依据《黄帝内经》及《难经》的部分经文进行治疗,具体如下:

3.2.1依据以下经文,明确了点穴治疗可以治病。

3.2.1.1《素问.五脏生成》中提出穴位外治可以祛除病邪: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3.2.1.2《灵枢.经脉》中提出调理经脉可以治病: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2.1.3《灵枢.刺节真邪》中提出了“解结”的外治方法: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通而决之,此所谓解结也。

3.2.2《灵枢.经脉》中提出了外治的原则: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难经》第六十九难对此进行了补充说明: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3.2.3制定治疗计划时要注意疾病的传变。参照《难经》第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3.2.4依据《素问.调经论》选择点穴治疗的部位层次。文中写道: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视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点穴术除了“病在脉”之外,其它都可以调治,而以调“卫”为主。

3.2.5结合《素问.异法方宜论》,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选择合适的手法。

3.2.6通过色脉的神气变化来判断治疗的效果。《素问.移精变气论》中写道:“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治之要极,无夫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治之极于一。帝曰:何谓一?岐伯曰:一者因问而得之。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

3.3“内经点穴术”诊断与治疗的科学原理:

《灵枢.九针十二原》言道: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再结合上文3.2.6“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与3.2.1“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来判断,即是说疾病可以通过神气在色脉尺肤的变化而表现出来,被医生察觉,医生再通过刺激穴位将邪气去除。诊断与治疗的核心在于对神气盛衰及邪气位置的判断。由于不论神气还是邪气,都是目前科学无法观察到的,目前所能观察到的仅仅是穴位治疗时的结果,如穴位局部发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引发全身神经-内分泌-免疫反应,产生全身性治疗效果等,而不是治疗的原理。目前对于“内经点穴术”只能是技术层面上的传播,等可以实现观察与记录“神气”与“邪气”之时,才能开始探索它的科学原理。

4“内经点穴术”的作用:

4.1“内经点穴术”可以通过调理经络,使经络更加通畅,增强免疫力,而达到防病的效果。

4.2“内经点穴术”可以治未病,只要神气出现了异常,不论是颜色、皮肤还是脉象,都可以以此来治疗,在没有出现临床症状时就将邪气去除,让神气变得正常,即恢复健康。

4.3“内经点穴术”可以治疗已病,《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写道: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点穴术以手法的变化来模拟针刺、按摩、艾灸、砭石,以指代针、代灸、代石,除了本身有按摩作用外,可以实现针刺、艾灸和砭石的部分治疗作用。作者在临床中以此治愈了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尿道炎、顽固性失眠、慢性腰痛、慢性腹痛、便秘等,所需疗程往往在15次左右。对于急性疾病,最常见的感冒,往往可以一次治愈,其它如急性咳嗽、外感头痛、心率不齐、各种急性疼痛等也大多可在三次内治愈。

5“内经点穴术”的传承:

5.1依本文所述,作者所使用的“内经点穴术”理论体系已基本成型,细节尚待完善。也许其它医生使用的“内经点穴术”已经有完善的了,只是没能广泛传播开来。

5.2因为没有足够的临床经验,此“内经点穴术”实施的流程目前还没能实现效率的最大化,标准的诊治流程还有待开发。

5.3由于“内经点穴术”相对于针刺或方药治疗更易学易用,对使用者没有学历要求,而且可以达到理想的防病、治病效果,因此只要信息充分流通,广大人们群众有意愿学习它,那么全民自我防病、治病的局面或可成为现实。


    关注 尚文健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