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的三个用药细节

 

作者:武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徐乃佳1、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病例分享】患者男,49岁,初诊为“2...



作者:武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 主治医师 徐乃佳

1、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

【病例分享】患者男,49岁,初诊为“2型糖尿病”,给予二甲双胍片500 mg/次,每日3次,饭前服用,患者出现恶心欲呕、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考虑二甲双胍引起,改用500 mg/次,每日1次,饭后服用,上述症状消失。

【解读】胃肠道反应是二甲双胍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下降等。尽管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从1000 mg/天增至2000 mg/天时,胃肠道反应并无统计学差异,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仍推荐“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的调整原则。即起效的最小推荐剂量为500 mg/天,1~2周后加量至1000 mg/天,继续1~2周加量1次,直到最佳有效剂量为2000 mg/天(如1000 mg,2次/天),这也是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剂量。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建议逐渐加量至最佳有效剂量(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注意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与剂量呈正相关,在调整过程仍需监测血糖。

病例中患者服用的是二甲双胍普通片,不仅宜从小剂量起始,也最好饭后服用来规避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2、剂型不同,服用有别

【病例分享】患者女,56岁,1月前诊为“2型糖尿病”,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后,餐后血糖控制不佳,加用二甲双胍肠溶胶囊,500 mg/次,三餐后服用,但效果不显著,于是在餐前半小时服用该药,血糖逐渐达标。

【解读】目前在我国市场上,二甲双胍的常用剂型有二甲双胍普通片(或胶囊)、肠溶片(或胶囊)和缓释片(或胶囊)。所用二甲双胍剂型不同,会在药效、起效速度和毒副作用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不同剂型的二甲双胍,服用方法也有区别,各藏“玄机”。服用二甲双胍普通片(或胶囊)时,这种反应更为突出。所以此种剂型应在每日进餐的同时或餐后服用,这样不仅有利于规律用药,还可以与胃肠道食物混合,减轻其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如果采取此种服法,仍出现胃肠道反应,可考虑更换成二甲双胍肠溶或缓释片(或胶囊)。提醒的是,二甲双胍的胃肠反应多出现在用药早期(约前10周),随治疗时间延长患者可逐渐耐受或症状消失。

二甲双胍肠溶片(或胶囊)是药物在肠溶材料的包裹下,直接抵达作用地点——小肠,从而发挥作用。这种剂型克服了普通片对上消化道的刺激作用,既减轻上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又可最大限度增加消化道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二甲双胍肠溶剂型应在餐前半小时给药。当餐后血糖达高峰时,药物浓度也相应较高,作用较强,较好地覆盖了餐后血糖高峰期,从而达到有效的降糖作用。

二甲双胍缓释片(或胶囊)是以凝胶包裹药物,每日仅需服用一次,即可达到缓慢释放、平稳降糖的效果。由于采用缓释技术,药物在胃中溶解量大大减少,从而也避免了上消化道的不良反应。个别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也可早晚餐时分两次服用。值得注意的是,缓释片如果掰开或嚼碎服用,就破坏了包裹药物的凝胶,缓释片就变成无缓释作用的普通片,因而每日1次的用量,无法控制全天血糖。所以应当整片吞服,不得掰开或嚼碎服用。最好在餐时服用缓释剂型,这样食物可轻度延缓其吸收,增强其缓释效力。

3、正确联用,1+1>2

【病例分享】患者女,40岁,因“1型糖尿病”20余年使用胰岛素治疗,体重50 kg,BMI:24.6 kg/m2,每日胰岛素总量82 U,空服及餐后血糖仍偏高,给予二甲双胍缓释片500 mg/天口服,胰岛素用量下降至60 U/天,血糖控制较前好转。

【解读】只有选择正确的联用方式,才能1+1>2。一般来说,在二甲双胍单药无法控制血糖时,常联用促泌剂如磺脲类、格列奈类等,而在胰岛素抵抗严重时,排除禁忌证后,可联合运用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二甲双胍临河村应用专家共识》引用了关于中国2型糖尿病人群运用二甲双胍联用α-糖苷酶抑制剂的研究,结果此二者的降糖效果劣于二甲双胍联用磺脲类药物。笔者的使用经验也有同感,而且它们均有一定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联用增加胃肠不适。另外,胰岛素还可和二甲双胍联用,除了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还包括1型糖尿病。

正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可予二甲双胍治疗,前提也是没有禁忌证,尤其注意除外1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高渗状态。1型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胰岛素,由此带来的体重增加在所难免。二甲双胍不仅能减少胰岛素用量,还可进一步降低血脂,这种降脂作用于血糖下降无关系。病例中患者体重稍超重,胰岛素用量约1.6 U/kg,用量较大,提示胰岛素抵抗的存在,给予二甲双胍后血糖逐渐控制即是佐证。

转发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

原文来自: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关注 糖博士论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