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同学们来一丁点满满的负能量

 

话剧很感人,看完之后小编也热泪盈眶的,于无声处听惊雷,其实大家掌声如雷的地方小编反而没什么感触,倒是父亲在梦...

话剧很感人,看完之后小编也热泪盈眶的,于无声处听惊雷,其实大家掌声如雷的地方小编反而没什么感触,倒是父亲在梦中与死去的儿子进行灵魂的对话时,在儿子反驳父亲,说完了自己的理想,并且我相信已经说服了在场大多数人的时候。这位老人还是默默、平稳地说了一句,“留下,这是我的选择”,这个时候真想鼓掌。离开与留下,并没有对错之分,谁也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去奉献自己。但是这位老人的坚持,让人感动。整出话剧的灵魂就在于父子之间的这场对话,历史与现实重叠表现的艺术手法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现在时的人物,突然之间就会转化成过去某个历史时段的那个自己,回到历史中的场景,说着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同样,观众也摆脱了现在时叙述的框架,和人物一起回到了过去。

谈一下我了解的农垦吧,话剧中的农垦是在西北新疆,我了解的农垦在北大荒。农垦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献完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可是这种奉献,其实是被动的,甚至谈不上是高尚的。作为处于历史大变迁之下的小人物,生活没有给他们更多的选择余地。来到北大荒的几批人当中,都有谁呢,铁道兵战士、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知青。最后留下的,主要就是支边青年,这些山东农村因为挨饿或者其他原因来到这里的人,为了生存背井离乡,来到大东北边疆的陌生的土地上,他们很多没有文化,除了吃苦没有别的生存技能,只能选择留下,只能在逢年过节的时候遥望家乡。军官、知青也有留下的,少之又少,除了为了生存,就是利益的既得群体,这样的人当然不会离开。而人们铭记住的是哪一部分人呢,是知青。有些知青回城了,有本事,事业成功了,缅怀一下自己的青春,拍部电视剧吧。于是,全国人都知道了知青为北大荒做出的贡献。我想说,话剧中的留下与离开的主题本身是非常有张力的,没有对错,每一方都有自己高尚的理想作为基石,这样的冲突产生的美学张力才是巨大的,才是动人的。但是这是艺术,不是生活,大多数平凡的人生活并没有给他们选择的权利。当年王震将军大手一挥,数十万铁道兵就地转业,成为农民,他们很多是朝鲜战场上刚下来的战士,没有享受过英雄的待遇,又开始了新的战斗,面对的是苍天和大地。然而,被动的选择、被动的奉献,依然是值得尊重的,毕竟他们留下来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一段血泪交织的历史。作为本科是三四流学校出去的学生,依然可以在农场得到工作的机会,而且,坐享着农场建设的成果,呼吸着任何地方都少有的新鲜空气,在积累了足够多的阅历之后,留下,还是离开,依然是一道选择题。只是,我们比前人有了更多的余地。

顺便吐槽一句,这部话剧的舞美真是够烂的了!


    关注 宁夏学生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