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柔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有缘则聚,欢迎点击泉州聚龙书院惠存



【书院微评】

世间万物,若想长久稳定地生长,大概都要有一个柔软的姿态,懂迂回、会避让、可收缩。大树看起来比小草强大,但台风来的时候大树可能会折断,小草却能安然无恙。今天的人大都不喜欢“柔”,因为担心自己因柔而弱,无法参与到社会的竞争,无法获得相应的利益,所以人人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当然,不争其实不等于无所事事,该作为还是要作为。因为老子在《道德经》最后一句话告诉我们的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你可以柔,可以不争,但这不是懒惰的借口,别忘了该干嘛干嘛去。





杨绛先生在散文《隐身衣》中说,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她也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不太好描述这种境界。我思量很久,觉得还是两千多年前的老子讲的那个词最准确:守柔不争。

大师如何成为大师呢?首先就是“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把精力花在人事斗争上,才能沉下心修炼本事,也才有成为大师的可能。当然,仅仅不争肯定不够,更重要的是“守柔”——柔韧地坚持。



现在中国人不喜欢“柔”这个词。因为“柔”常常连着“弱”,“弱”是我们非常忌讳的。但老子早说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就是说,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就变硬了;草木欣欣向荣时,是柔弱的,花残叶落时,就变枯硬了,所以,“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柔弱的东西往往有更强大的生命力,而坚硬的东西通常是死的。所以“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而舌长存。”

这道理从物理的角度也能解释:刚性越大,物体的脆性就越大,抗打击的能力也就越低。世上最硬的东西——钻石,是一击既碎的,而柔软无骨的水,却能凭着韧劲滴水穿石。这叫至柔治刚。



世间万物,若想长久稳定地生长,大概都要有一个柔软的姿态,懂迂回、会避让、可收缩。如果太坚硬,就容易被折断。当然,柔软之外,还要坚持,要有韧性,是谓“守柔”。

如果人能以一种柔软的姿态生存,以一种灵活的韧性成长,再加上“不争”的心态——不与人争,不与世争,不为外物争,平心静气地全力修炼自己的本事,天长日久,必得一身好武艺。



当年叶问一身绝世武功,也绝不愿与人争斗比武,开个武馆只为“全家人能吃口饭”,面对各派压迫一笑而过,还告诉徒弟“打不过就跑”,如是,方得远离俗世恩怨,专心研武,最终光大了咏春拳,为后世所敬仰——一个一生克己忍让不求闻达的人,反而成了一代武林宗师,这其中不是没有缘由的。

我们俗人,常常对外物过分计较,既不能沉下心来,柔韧地生长,又不能超然物外,淡泊名利,既不柔,又要争,两条戒律都犯了,自然活得纷乱。



古训说:人生有欲,欲而不止则争,争则乱。人有欲望,这是本性,而能不能把欲望控制在适当的程度,避免不必要的争斗,进而避免使人生进入纷乱的境地,这就要考验人的境界了。

再进一步,如果能做到把对外物的欲望转化,变成对内在修为的追求,变成自我成长的动力,不疾不徐,以柔软的韧性稳稳扎下根去,生命大概就能实现真正的蓬勃旺盛了。

真正达到“守柔不争”这种境界的人,想来不成大师,也能成大业。

>>>聚龙小镇纪实微电影
此心安处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加关注:聚龙书院



    关注 聚龙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