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定边县荞麦悄然走向国际市场

 

陕西省榆林定边县是荞麦的故乡,栽培荞麦距今大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汉以来,定边人烟日渐繁稠,狩猎、畜牧、...



[2012年02月11日金谷粮食网报道]陕西省榆林定边县是荞麦的故乡,栽培荞麦距今大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汉以来,定边人烟日渐繁稠,狩猎、畜牧、牛耕高度发展,南部山区所产荞麦,已成为农家食粮之一。隋唐时期,定边荞麦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农户不仅按照传统食用荞麦面粉,而且懂得了荞麦的药用价值。自宋到明朝,定边荞麦种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户初步认识到倒茬轮作,套二犁入种,使用农家厩肥,选择甜荞、苦荞品种,并采用这些措施提高产量。到了清朝,尤其是乾隆、嘉庆时,正是定边“升平鼎盛”农业大发展时期,加之“中外和耕”的议行,荞麦种植面积扩展到县城已北一带(长城以北),产量也随着提高。随着人烟稠密,文化发展,有关荞麦的谚语、信天游等相继盛行。如民歌信天游有“荞麦开花粉洞洞,哥哥受苦妹心疼,三十三棵荞麦,九十九道棱,好心肠的妹妹想死人……”,农户用生动形象的地方语言,描述荞麦特征,比喻男女爱情。



近年来,定边县通过全面实施出口带动战略和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发展以荞麦为主的特色农业,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定边荞麦种植面积3万公顷,总产3.6万吨,其中出口量达2万吨,仅此一项为农民增加收入1000多元。荞麦是定边县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定边荞麦栽培历史悠久,栽培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以其粒大饱满、色泽茶褐、棱细皮薄、出粉率高、营养丰富、药用价值大等优势闻名遐迩。



如今,荞麦成为定边“新三宝”之一,是定边人民创品牌、增外汇、送礼品的致富珍宝,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受到当地黄土文化、草原文化和三边文化的滋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定边荞麦文化。1987年定边县被陕西省确定为“优质荞麦商品生产基地”。1996年定边被评为“全国优质荞麦生产基地县”。2007年定边荞麦产地通过陕西省农业厅无公害产地认定。至此,定边荞麦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定边县政府利用资源优势,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努力培育以荞麦为主的特色农业,全面实施出口带动战略,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为把荞麦出口产业做大做强,该县以规模化生产为突破口,以深加工为依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不断扩大荞麦生产基地,大力实施精品种植战略,全面优化荞麦产业结构,提高荞麦质量。几年来,共建立荞麦生产基地10多个,荞麦种植面积扩大到3万公顷,产量突破2.7万吨。针对国内农产品生产相对过剩,销售渠道不畅通的问题,该县审时度势,瞄准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特色农产品出口品牌。为实现荞麦从单纯的原料出口向产品出口转变,该县支持发展几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生产出多种荞麦系列产品,延长了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同时,还成立了定边县粮食购销批发公司,专门负责特色农产品出口批发业务,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使荞麦出口量逐年增加。近几年,该县累计出口荞麦达到5万多吨,最高年出口量达到2万吨,累计创汇4000多万元。



定边荞麦产业在壮大和发展的同时,更需要品牌保护。为此,定边县委、县政府把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作为推动荞麦产业品牌发展的重要措施。定边县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的定边荞麦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小组,指导和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为抓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资源的普查工作,定边县质监局全力配合做好各项工作。他们聘请专家,对荞麦的历史渊源、地理气候特征、独特品质、市场及产业发展的前景进行论证,收集整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需要的各种资料,2011年定边荞麦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此同时,县政府全面启动定边荞麦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监管工作,制定定边荞麦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启动标志管理,助推产业发展。



今后,定边将以荞麦出口为突破口,继续实施出口带动战略和品牌带动战略,进一步巩固国外市场,开发培育新市场,努力增加新品种,逐步建立多元化的特色农产品出口格局,大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县域经济更快发展。



关注办法:长按上图,等几秒,点击“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再点“关注”即可


    关注 定之荞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