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犹月行空,清净无碍

 

佛教中的“月”常喻指佛性本自圆满清净的教义...

【佛教中“月”喻指佛性本自圆满清净的教义】
《佛说月喻经》曰:“皎月圆,行于虚空,清净无碍。”“犹月行空,清净无碍。譬明眼人,涉履诸险,离诸疑惧。”这里指出佛性本自清净,犹如明月行空,修行者一旦悟得,则可不疑不惧。

《大般涅槃经》卷九《如来性品》云:“譬如有人见月不现,皆言月没而作没想,而此月性实无没也。转现他方彼处众生复谓月出,而此月性实无出也。何以故?以须弥山障故不现,其月常生性无出没。如来应正遍知亦复如是。......如是众生所见不同,或见半月,或见满月,或见月蚀。而此月性实无增减蚀啖之者,常是满月。如来之身亦复如是,是故名为常住不变。”①

这段话指出:众生看月有圆缺有无的变化,其实,月亮不论何时何地都圆满自足,光照四方,正如佛性本自清静无染。
【水中月是佛教著名的般若十喻之一】
佛教常用水中月来譬喻说明诸法缘起无自性、人生虚妄不实的道理。

《维摩诘经》云:“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

《大智度论》卷六谓:“解了诸法如幻,如火焰,如水中月。”水中月两处皆喻指人生的短暂,世界的虚幻,正与前述“月”喻佛性永恒相对,这看似矛盾的两种意蕴在后来的禅宗那里得到了统一。

《景德传灯录》之《证道歌》曰:“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代表个个短暂生命的“一切水月”,最终为代表永恒佛性的“一月”所“摄”,个体生命融入永恒佛性,一切即一,两相对待而又相辅相成。这样,佛教“水中月”这个组合意象触动了中国人思想的玄机和情感的灵扉,体现了人们不甘于人生的短暂而追求永恒的精神,并最终凝结为“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境界追求。

总而言之,月之与佛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中秋佳节期间正是满月之时,因此,建议行者在和家人团圆之时,勿忘以佛法要义促己、促家人等趋向圆满解脱道,更当以精进修行为感恩佛陀之最上行。(文章来源:网络,由文殊院整理编辑)

注:①昙无谶原译、破嗔虚明注译《大般涅 经今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第104 页、第104 页、第235 页、第221 —222 页、第226 页、第223 页。


    关注 北京弘慈广济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