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中秋之秋分

 

中秋之秋分木棉树下读夫八月十四作于途中中秋欢快。这欢快,出自中秋的双重意象,天文的意象与人文的意象。中...



中秋之秋分


木棉树下读夫
八月十四作于途中


中秋欢快。这欢快,出自中秋的双重意象,天文的意象与人文的意象。

中秋,是过了一半的秋,留着一半的秋;未到深秋的凉,已过初秋之热。真真合了这中字。中国人要是不喜欢中秋,不喜欢到着迷中秋,太说不过去。

这样的中秋,是中分了整个秋天。这一说,中秋便是分秋、秋分。

中秋又实在不是秋分。其间不同,在阴阳。八月十五的中秋,是阴历;太阳向南到了赤道上的秋分,是阳历。这两个时间节点,原本不同。奥妙就在这儿。

地球绕太阳一周,叫一年。这算由空间生成时间。所以有一种说法,时间由仰望而来。从望天的人看来,不是地动,而是太阳绕着地球转的。这种日动地静的认知,在西洋关乎上帝,在华夏却是另一样意趣。
不论是太阳照耀大地,还是大地承接阳光,华夏反正是把一年先分出四个节点。太阳照在地表最北处时,夏天到了极致,遂叫夏至;太阳照到地表最南处时,冬季到了极致,这是冬至。由冬入夏,有一天阳光像是走到了赤道,那是春分;从夏转冬,有一天阳光又南行到赤道,此时秋分。

太阳对着大地这么来去往返,中国人领悟出四季衔接、寒暑互替、阴阳相推,更把这当作生命的节奏、文明的蕴味。于是,冬了春生的立春、春去夏来的立夏、夏止秋临的立秋、秋尽冬起的立冬,华夏先民便恭敬以迎。东郊迎春于立春,南郊立夏日迎夏,立秋往西郊迎秋,立冬迎冬在北郊。华夏之天人合一,不光恭迎四季,更在敬祭日月天地。西周起即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之设,即是冬至祭天于南方、夏至祭地于北方、春分祭日于东方、秋分祭月于西方。



四祭之中,祭天最隆,祭月最难。理上,祭月须得见月。可是,阳历的秋分这一天,未必有月。祭而无月,不免遗憾,甚而滑稽。于是,祭月便不拘泥于无月之秋分,另选靠近秋分的月圆之日行祭也是妥当的。是否一定在阴历八月十五,实无定数。

秋天里见月而祭,恭谨之外,也得了美趣。秋高气爽,月光清朗。祭月遂尔也成赏月。这本也是华夏的文化取向与审美品位,虔敬有之,欢愉亦有之。虔敬因欢愉而不森然,欢愉因虔敬而不疯狂。

人之于月,祭之赏之,爱与悦的心思慢慢就多过了畏与敬的心态。秋分祭月,随月盈月亏、春秋轮回,化作了中秋赏月,亦衍为亲情聚会。

愿大地得月,众生秋悦。


    关注 寒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