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草庐双雄”干戈化玉帛

 

元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吴澄,创立了“草庐学派”,这是朱子后学群体中的一个重要门派。这一学派奉朱熹之说为圭臬,...





元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吴澄,创立了“草庐学派”,这是朱子后学群体中的一个重要门派。这一学派奉朱熹之说为圭臬,著书立说,讲学授徒;以理为诗之本,提倡平淡自然,主张辞由己出,在元代文坛具有重要地位。《宋元学案》中《草庐学案》曾列草庐门人30位,其中以元明善与虞集等人最为出名。

元明善(1269年—1322年),字复初,清河人。元明善资质颖悟,读书过目不忘,学习诸经都能准确领悟,尤其对《春秋》之义理解的更为深刻。他二十岁游吴中(今苏州南部),文章名声卓著,被荐为县学正。后来征召为枢密院属官。当时董士选为院佥事,从来都是以宾客、朋友般对待他。元贞元年(1296年),董士选提升官职,任资善大夫、江西行省左丞。元明善跟随,为其省掾,二人彼此敬重,相交颇深。



虞集(1272年—1348年),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其父虞汲,与吴澄交往甚密,是“草庐学派”的讲友。虞集因袭家学,三岁即知读书,成绩斐然。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举家迁到江西崇仁。当时,吴澄见到虞集所作的文章,对他的才华称叹不已,称“他日当有闻名于当世”,遂收其为弟子,侍于身侧。

当时,元明善通过好友介绍与虞汲相识,并助他成为董士选的家塾先生。不久,吴澄也来到江西讲学,听者甚多。元明善多次慕名前来拜学于吴澄,并深为吴澄渊博的学识而折服,自此终身执弟子礼。次年,吴澄来到董士选的塾馆,受到董士选的热情款待。虞集在父亲虞汲、老师吴澄的引荐下,得识董士选,后亦任教于董氏学馆。自此,元明善与虞集,在董士选家中相识相交。

大德元年(1297年),董士选去京师任职,虞集以其宾客的名义跟随至京师。虞集虽客授董氏学馆,但也很努力,常以文章游于文臣儒士间,得到当时文章大家的称赞,被视为“异日斯文之柄”。大德六年,虞集擢为大都路儒学教授,从此开始四朝文学名臣的仕宦生涯。而元明善,也升为南行台属官,不久授枢密院照磨,后又迁职中书左曹的属官。如此,文章各有千秋,日渐“发达”的两人,还能互琢互磨、泰然处之吗?

想当初,二人同在江西时,元明善常同虞集经常进行激烈争论,相互切磋。元明善认为:虞集整理诸经,只选朱熹所定,自汉以来先儒曾对经书尽心尽力,但考释很不广博。虞集则说:凡文辞能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就可以了,一定要像明善说的“像雷霆那样震惊,像鬼神那样灵变”然后才行,这不是性情端正的表现。二人各抒己见,探讨文学要义,虽然此时他们的文学主张已现分歧,但所幸并没有影响到二人的正常交往。

可惜的是,到京师后,这种和谐局面被打破了。或因学术分歧严重,或因小人挑拨,总之,两人各不相让,锦瑟生辉的友好关系亦每况愈下。这时,对两人有知遇、提拔之恩且爱贤惜才的董士选见微知著,与明善深切谈心,条分缕析,切中要害,直击内心,为化解两人之间的矛盾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在董士选出任江浙行省右丞离京之际,元明善和虞集两人一起为他送行。难舍难分之际,二人还愿多送一程。这时,董士选说:“伯生以教导为职责,应该早回,复初可以再送我一程。”虞集依依惜别后,元明善又送出二十里之外。董士选下马入旅舍,备置菜肴,与元明善同饮。董士选举杯嘱咐说:“士选以功臣之子,出入台省,对国家没什么补益,只求得几个好的士人,为朝廷效力。像复初和伯生,以后一定会显赫,但也难免被人挑拨离间。复初是中原人,仕途上会受到重用;伯生是南方人,将被复初摧折。现在希望你饮下这杯酒,一定不要让这种事情发生。”明善接过酒杯,跪着喝完后起立说:“确实像您说的,且不说以后,现在已有嫌隙,请您再赐一杯,我终身不敢忘您的话。”饮完第二杯,二人就此告别。

董士选的一番教诲,令元明善心存愧疚,同时又心生感激。皇天不负有心人,元明善终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决心主动与虞集改善关系。一次,与元明善交往密切的一名玄道友人,求明善撰文,并打算镌刻于石上。明善对他说:“伯生见了我的文章,肯定会有批评意见,我很想知道他说什么。我准备请伯生来看,如果先镌刻于石上就不好办了。”第二天,虞集来了,元明善拿出文章给虞集看,虞集说:“如果你能按我的话,删去一百多字,这篇文章就可以了。”元明善立即将笔蘸好墨,按照虞集的意见逐处修改,共删一百二十多字,文章更加精当。元明善大喜,于是二人和好如初。



了结了内心的嫌隙,二人成就更上一层楼。论文学,元明善与虞集两人不分伯仲,都以文起家,著述颇丰,诗文造诣较深,社会影响巨大,是元朝著名文学家。元明善早就以文章自豪,造诣颇深,有文集流行于社会上,一部《清河集》(藕香零拾本)中,制、诏、记、表、碑、传、序跋等多种文体都有体现。虞集也不落其后,前人论及元代诗文,首称虞集,在元亦为一代文宗。著有《道园学古录》50卷、《虞文靖公诗集》等。论成就,二人都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元明善参与修撰《成宗实录》、《顺宗实录》、《仁宗实录》,翻译《尚书》。延祐二年(1315年)恢复科举,首充廷试官及读卷官,并曾三次代署帝名。虞集,为元四朝名臣,博古通今,主张道德教化是国家治本的大事,选用为人所敬服的人才;编修《经世大典》共880卷,成为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此可谓“草庐双雄”冰释前嫌,干戈化玉帛,皆大欢喜。也成为元史上的一大幸事,造就了元史中的两位大家。


    关注 方志清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