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的气质

 

你思考过你所在的城市么?...

我一直觉得,
北京好像更适合,
单着的人活着。
曾今看过一个说法,
城市的属性往往大于国家属性。
譬如,
爱纽约的未必爱美国。
爱伦敦的未必爱英国。
爱巴黎的未必爱法国。
爱布达佩斯未必爱匈牙利。
爱新加坡的未必爱新加坡。
反正城市是精华,
更具气质。
城市还有一个属性,
她尽可能包容落单的个体,
甚至包容的滥情和肿胀。
这个城市,
无论你怎样恶毒地骂她,
真正舍得离开她胎盘的,
却还是少数,
渴望得到她给养的,
依然是增数。
作为同是酱缸里的国人,
似乎感受并不强烈,
与我熟识且连续交往数载的,
有几位外人,
他们多来自港、澳、台、新加坡等等。
这几位“独”性大的朋友多已年过半百,
多是90年代初就扎根北京,
所以每每聊起一些北京的犄角旮旯,
我总觉得自己是个外人。
另外,
怎么老感觉,
从他们眼里、嘴里描绘出的北京,
比我意识里的,
有意思有色彩多了。
如今神秘的雾霾,
多少是有点喝阻了老同志们的挚爱,
但以此为据放弃这个城市的念头,
他们还是大大的没有,
依旧忙忙碌碌的穿梭其中。
我不止一次问过他们:
“图个啥啊?”
他们回答:
“首先,
年纪越大,
骨子里就越华人,
在这里活的更有华人的优越感。
其次,
只要一个城市是友善和便利的,
除了有时候单着点,
还是挺舒适的。”
要这么来说,
我也很难找出长时间离开北京,
去别地生活的理由。
于是我更能理解一句话,
“单身者类似于一个城市的丈量仪。”
那些构造合理,
生活便利的城市,
才可以让人克服距离与懒惰,
让一个人活成一群人,
包容每一种价值观。
于是,
天南海北,
三教九流,
达官显贵,
各路人马,
越聚越多,
城市也越来越大。
城市大了,
定义他的标签也就多了,
有的人眼里的北京,
是CBD、三里屯,
有的人眼里的北京,
是大通州、天通苑。
但无论主人公,
是月入百万,
还是普普通通小职员,
我们都有可能同聚一个小店里,
撸着串喝着啤酒侃着天儿。
文字源自| 郭小仙


    关注 郭小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