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家庭和睦,确保身心健康 :老年心理保健No.24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97

 

人应顺乎自然,不必固执己见,不应坚持旧的家庭形式。...





第十一讲  营造家庭和睦  确保身心健康

——和睦自有天伦乐  家中常闻欢笑声

研究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目前已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所以社会学和心理学家当中,有些是婚姻家庭专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只能用一般的世俗的观点,结合自己的专业体验和生活体会,谈一谈更切合人们现实生活的家庭关系问题。或许因为谈的俗,才更为人们便于思考和接受。



有的书刊文章说,中国的传统式“大家庭”,即子孙几代共处一家的形式,已属古老的、封建的家庭形式,当纳入被淘汰的文化现象之列;而一夫一妻一子的所谓核心家庭,是“现代化”的家庭组织形式。这种家庭形式的发展,据说是历史必然,并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所致。可是,中国有三千年封建史,一下由大家庭转入核心家庭尚有困难,所以又产生了中国特色的过渡式家庭,即有大家庭的某些色彩,也有核心家庭的关键内涵,大概,我们都是处在这种过渡形式之中吧。

家庭形式的变迁,既然是客观的,就有不可阻挡之势。所以,人应顺乎自然,不必固执己见,不应坚持旧的家庭形式。在《女人·篱笆和狗》这部电视剧中,那位茂源老汉是个坚持旧家庭形式的典范,这在我国农村,曾经十分普遍和常见。但是,面对社会潮流的冲击,旧的形式越来越软弱无力,旧形式的受害者不单是不同意旧形式的人,而且坚持旧形式的人也是受害者;因为他们也是人,也有发自人性的内在需要,这类需要,也要被旧形式扼杀。所以茂源老汉经过深刻反省后,做了“解放自己应首先解放别人”的决定,分家。



大家庭为什么向核心家庭转化,这大概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心理学可不必十分关注。可是,这种转化总归要由人来完成,而转化中和转化后的种种矛盾要由人来承担和处理,其中的酸、甜、苦、辣要由人去品味和体验,所以,这就有了心理学的任务。为此,老年心理学,就要关注老年人在家庭形式转化中的内心世界变革,老年人心理卫生学就要研究老年人如何适应家庭变革,如何营造家庭气氛,以便平静、安详和愉快地度过自己的晚年。

老年人在现实的家庭中会遇到哪些麻烦呢?下面我们做一些一般性的分析:

1


经验与现实的不一致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这话确有几分道理。人间的麻烦,有相当一部分由人自己制造而成的。在我们观察分析老年家庭生活时,常常遇到这类问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个人经验与现实的矛盾。

经验,是由以往实际生活和在以往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当然有其可贵之处。可是,在经验与现实这两者之间,最活跃的却是现实。现实是以自身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愿望而转移地形成、发展和变化着。好好的大家庭形式,偏偏要“破产”;原本的伦理、道德,眼下硬是不再为人所遵从,“家长”一词的内涵已变得面目全非,一人说了算的规矩已成为历史,家长最多只能充当召集人,家庭中的成员们,个个要民主;经济上各有一本账,一人掌管经济大权的事,眼下只能在历史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这就是说,现实毫不留情地在变。

面对变化了的现实,最常见的老年心理问题就是适应不良。这种适应不良的内心感受,大致有二:

第一种,是“今不如昔”的念头。

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便是此类。她绝对认定“今不如昔”,觉得现今的人,生下的孩子也不如过去有份量,她出生时体重九斤,现如今都不行了,不够这个分量,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伴随这种念头,老人在家庭中便会看不惯年青人的言行举止,与晚辈处不好关系,絮絮叨叨,批评个没完没了,搞得年青人不愉快,老人自己也一肚子不满。由此而生苦恼,真可谓自作自受。

更有甚者,“今不如昔”的念头,不止于一种想法和言词,他们在行动上,竭力去维护或发展旧有的东西,甚至用唐·吉柯德与风车决斗的精神,硬是与现实的东西对着干。这样一来,苦恼就更多,因为,现实总不能因为个别人的反对而消声匿迹。

在家庭生活中,因为老年人的“今不如昔”的念头,老年人竭力维护旧习惯做法而造成的不愉快,并不少见。

第二种,是“老而无用”的感受。

这种感受,一方面,可能因为形势发展太快,家庭生活规范变迁较大,年轻人不听自己的指挥棒,从而觉得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比如子女的学习、工作、婚姻等大事,老人想替他们做主,但是,又觉得难干预,干预无效,这时,便会长叹一声,说,“老了,真是不中用了”。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年老体衰,时时事事均要年轻人关照,不断地麻烦他人,心中不忍,从而感到老而无用。

一家之中,老爷子说了算数,这是传统。这种传统,一旦遭到破坏,老人的权威地位一旦被动摇,老年人的“老而无用”心情就会油然而生。于是,老年人便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然而,这却是一种消极退缩的人生态度,不利心理健康。也有的老人,风格不高,考虑家庭问题时,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以个人的利害为标准,去面对家庭事物的变革。这样一来,眼光变得很狭窄。这种适应不良,往往表现为不平等对待他人,患得患失和斤斤计较。这种做法,伤人害己,极不可为。

2


愿望与满足的矛盾



处理家庭人际关系,老年人都有自己的一定之规,这是他们在长期生活过程中,早已养成的习惯。是他们在做子、孙时,从老一辈因袭下来的习惯。当晚生后代长成以后,他们也希望,后来人能像他们当年一样,维持这些不成文的规矩。正像多年媳妇熬成的婆婆,总希望眼下的儿媳妇,也像自己当年一样,去对待家中的人和事。另外,还有些老年人,总愿意后代子孙能有出息,最好能超过自己,起码能像当年自己一样,勤奋、努力、老老实实做些事情,不期望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起码在别人面前说起儿女,不致使自己失面子。总之,老人对家庭的管理,对子女的言行和前程都怀有自己的愿望。有上述种种愿望,到也无可厚非,可是,恰恰是这些愿望,不知给老年人招来了多少苦恼,甚至造成家庭中种种矛盾和不愉快。原因何在呢?我想,归其缘由,大致有三。



第一,老人的期望太高了。

期望,作为人的主观愿望,虽然是以现实为起点的,但它总归要比现实更高些。期望,作为人的推理、判断结果,总难免有主观的夸张成分。由于这种超现实的期望,在人的头脑总要出现,所以,聪明人总会经常反思,审视自己的期望,不断用现实去修正它们,力图使期望更靠近现实。这样做的结果,可以避免过高的期望落空,造成失望,再由失望而造成痛苦。在家庭中,如果老人对后代的期望过高,最后不得落实,必然会引起许多不愉快。太高的期望所以不能变为现实,其原因在于它本不具备现实性,它只是一种空泛理想化的东西而已。为此,当晚生后代未能实现长辈的愿望时,长辈首先要审视自己想法,而后才能考虑其他因素。

第二,不是期望值高了,

只是自己的后代子孙,受到家庭以外不可控制因素影响之后,不能照父母的愿望行事,甚至远远离开了父母期望的目标。这种情况,在当今十分开放的社会中,是非常多见的,所谓子不承父业,似乎已成为当然的事情。这类事情发生以后,造成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有时很激烈。

第三,完全是老人自身性格问题造成的。

在家庭关系中,有时候本无原则问题,只是各成员间在性格方面各有特点。在一个具有性格差异的群体中,如果要想适应这个群体,生活的愉快,唯一的办法就是突出一个“容”字。假如一个人的性格中不具备容让性质,一味地按自己的愿望苛求他人,那么,他就永远无法适应群体,天天都会用抱怨和愤怒充斥自己的内心世界,随时都在自我熬煎。可以想象出,这种日子将是很难度过的。

3


不能理解,倾向对待



在一个家庭中,有老,有小,有男,有女,有血缘关系,有情感关系,有经济关系;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心理差异,有自己所处的不同位置;每个人从事各自不同的职业,有自身发展过程中沉积下来的不同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偏爱、兴趣、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等等。这种人际间存在的差异,必然会构成种种矛盾。所以,促成家庭和谐,谈何容易。有人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不念”。可是,这显然不是积极可取的方法,因为逃避只是暂时的。只要生活在这个家里,就得天天面对。如是,老年人在家庭生活中的不适应,常常表现为人际方面,好象事必然的。

家庭中,老人对这种矛盾不能适应的表现形式,多半是怨气,久而久之,也可以酿成激烈冲突,造成人际关系的恶性循环。为此,对这类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怨气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

第一,只从自己主观立场出发,对待和评估别人。

在家庭中,老人的个人意志为上,“长者为尊”,是我国家庭关系的特点。但是,这种特点,并不是什么好特点。因为,单纯站在自己立场上看人和处理事情,便无法换位思考,就不可能设身处地为他人想一想,就不可能去理解别人的难处。日常生活中无事便罢,一旦有过失发生,持这种立场者,必然以怨气的形式将过失的根源推在别人身上。比如,年青人一有过失,老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都怪你不听老人的话。”这种埋怨并无积极作用,于事无补。在这时,只有帮助青年人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才是正确的。事情解决了以后,或者进一步启发,或者通过年青人自己的反思,最后在全面总结经验教训时,青年人自己便会得出结论:“都怪我没听老人的话。”结论这样得出,可以促进团结,老人也受到尊敬;如若像第一种方式一样,老人以埋怨口气先下结论,晚辈虽然也不会反抗,但内心里总会想,“马后炮,现在说这话有什么用。”这种心理上的逆反,将破坏家庭团结气氛。

第二,产生怨气的第二个原因,是个人思维方向有偏差。

人在面对失败和矛盾时,对事物的归因有三种思维倾向。一是“外归因”,即把责任推到他人或客观条件身上;二是“内归因”,即把错误都揽在自己身上;三是客观分析性归因。第三种是科学的。所有外归因倾向,都会使人产生不平。为此,在家庭人际关系问题上,外归因总是造成彼此的不满缘由。在一个家庭中,老人如果勇于承担责任,不以长者自居,出了问题,不把责任首先或完全推向晚辈,那么,家庭的关系必然可以和谐亲善。



第三,家庭成员间,彼此抱有成见,是破坏家庭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谓成见,是一种固定看法。一个人在某一时期,在某个问题上可能有过错误,人们对他的错误有看法,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把这种错误钉死在这个人身上,变成成见,这就不对了。因为,人会变化,会改正错误,这也是事实。人有短也有长,如果看别人只看到短处,看不到长处,用固定眼光,从成见出发看别人,持不变的观点看变化着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家庭成员中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关系就会变成一团乱麻。

从上述种种缘由来看,老年人要想处理好家庭人际关系,就要针对前面所说的产生怨气的三种原因,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适应能力。比如,遇事要从别人的处境和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家中出了矛盾的问题,先找自身的原因;对他人渐渐形成全面和发展的看法,消除成见等等。这样,可以造成和谐的家庭关系,营造出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家庭环境与气氛。

人到老年,更多的心理需求不会有了。大部分老年人都只希望有一个平和友好的家庭环境,以便在烦劳多半生以后,可以安度晚年。这种愿望并不奢侈。然而,这种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气氛从哪里来呢?一句话,不靠天,不靠地,只有靠自己亲手去营造。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让我们一起为爸爸妈妈、姥姥爷爷、叔叔阿姨来尽点心,愿老年人健康、长寿!祝福你,我的爸爸妈妈!祝福你,我的所有长辈和大朋友们!

本期编辑:朱红霞 杜建智  王利群




青藤园

为您提供专业化、个性化

留(游)学整体解决方案

优才成长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自动获取优才新闻早餐


    关注 优才成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