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 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07

 

周敦颐的《爱莲说》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从中表示自己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周敦颐(1017-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 号元公,因终生未离开濂溪,所以号濂溪先生,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曾任江南东道南康军刑狱。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子全书》)。



人物生平
天禧元年(1017年),周敦颐出生。
天圣二年(1024年),周敦颐8岁,其父病逝三年后,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州(今衡阳)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周敦颐离开衡阳随舅迁润州丹徒县(今镇江市丹徒区)。

庆历六年(1046年),二程的父亲大理寺臣程珦在南安(今江西省大余县南安镇)认识了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交谈,更知其“为学知道”,同他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其为师受业。

庆历4年冬,移郴之桂阳令(今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

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到任时,当本地人得知他就是当年在分宁做官时能辨明疑案的周敦颐,就高兴地说:“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选自《宋史·道学一》本传)

嘉祐元年(1056年),改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判官,共计五年。

嘉祐六年(1061年),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

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

熙宁元年(1068年),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次年移知南康军。

熙宁五年(1072年),定居于庐山濂溪书堂,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中,病死于此,终年57岁。



主要作品
《周元公集》


周子之学以主静为宗。平生精粹,尽於《太极图说》《通书》之中。词章非所留意,故当时未有文集,《周元公集》为编修朱筠家藏本。
《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是中国宋代周敦颐为其《太极图》写的一篇说明 。全文249字。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文中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该文主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在人群中,又特别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该文对后世影响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录》、黄宗羲等所编《宋元学案》等尽皆收入。
《通书》
《通书》是周敦颐读易经的心得。学易经,搞预测的也多,搞风水、看相算命的还不少,但究竟研究得怎么样?这些预测大师的境界、文化、气质就未必能高明起来。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以他的境界,出入于儒释道三教,在通过学习易经的过程中,将其心得写了短短四十章。这四十章里,融通了儒释道的根本精神,把儒释道的智慧通过易经的读书心得凝练在一起。
《爱莲说》
从衬托中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从中表示自己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原文如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主要成就


周敦颐在治学中,提出许多新问题,并作出新的论断,把儒学推进了一步。他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成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南宋理宗时,诏从祀孔子庙堂,其理学奠基者地位为官方所承认。
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
周敦颐是宋明道学的开创者。在当时儒、佛、道合流的形势下,从对于《老子》的“无极”、《易传》的“太极”、《中庸》的“诚”以及五行阴阳学说等思想资料进行熔铸改造,并为宋以后的道学家提供“无极”、“太极”等宇宙本体论的范畴和模式来说,周敦颐确有“发端之功”。二程的“扩大”,朱熹的“集大成”,就一定意义说,都不过是在周敦颐原有的思想基础上使道学理论更加完善化、系统化而已。



周敦颐的哲学著作,现存者只有一幅从道教图录中改装过来的《太极图》、二百多字的《太极图说》和不满三千字的《通书》;而其所涉及的范围则有“无极而太极”的本体论问题,“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的动静观问题,以及“主静立人极”的伦理观问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他虽只提出了词约义丰的论点和论纲,并未从理论上加以系统的、具体的阐发,但他的哲学思想在开创宋明道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无极而太极”的本体论
世界的多样性及其统一性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复杂问题。周敦颐通过“一”与“万”的关系问题重新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把本体论的哲学争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他说:“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通书》)

“万”指事物的多样性,“一”指多样性的统一性。“是万为一”指事物的多样性具有统一性。“一实万分”指统一的本原的实体分化为千差万别的特殊物体。总起来看,他认为,“万物”是从水、火、木、金、土五种特殊实物变化而来的,五种特殊实物是从阴阳二气变化而来而来的,阴阳二气又是从“一”变化而来的。他所谓“一”,就是《老子》的“无极”和《易传》的“太极”。把“无极”和“太极”两个哲学范畴统一起来,重新对本原的实体进行哲学加工,显示周敦颐“合老庄于儒”、融合儒道哲学的新动向。

他运用两推法来说明“一”与“万”的统一关系。一方面,从一到万、从本体到现象:“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其公式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另方面,从万到一,从现象到本体:“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其公式为:万物→五行→阴阳→无极(太极)。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从上引材料可以看出,他的宇宙模式论虽然糅杂了物化论(“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阴阳五行学说(“二五之精”)的思想资料,但仍然归其本于无极(太极),贯彻的是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哲学路线。不过,他把无极和太极两者结合起来规定本原的实体的特征,显示了道学开创者的理论思维水平。一方面,“无极而太极”,说的是无极虽可名之为无,但无中涵有,其名为太极。因此,无极不是绝对的空;另方面,“太极本无极”,说的是太极虽可名之为有,但有本于无,其名为无极。因此,太极又不是具体的物。周敦颐把本原的实体规定为实有而非物、本无而不空的绝对体,是对以往哲学思辨的理论总结,表示他力图克服玄学、佛学空无本体论的理论局限,为宋明道学在本体论上开辟新的途径。

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的动静观
为了论证“一实万分”的本体论,他还以“诚”、“神”、“几”等古老范畴进行哲学加工,进一步提出了太极生阴阳的动静观:“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图说》)“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通书》)“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通书》)

周敦颐用“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的动静观解释了“太极生两仪”的古老命题。他用太极的“一动一静”解释了阳气和阴气的产生。所谓“生阴生阳”、“分阴分阳”,都是说阴阳二气是从太极自我运动过程中产生、分化出来的。如果没有太极的“一动一静”,即如果没有“无极(=太极)之真”,那末,即使有“二(二气)五(五行)之精”,也不能“妙合而凝”,产生万物。因此,把“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这两句话与“物则不通,神妙万物”联系起来看,万物的生生不已不过是“变化无穷”、掌握动静主动权的太极在那里推动而已。这就在“万物”、“五行”、“二气”之上安上了第一推动者——无极(或太极)。

宋代道学家都用外因论解决理气关系问题。二程的追问“所以阴阳者”,朱熹的追问“所以变通者”,都是受了周敦颐外因论的启发,为“形而上之道”的精神本体提供理论依据。

“主静立人极”的伦理观
《太极图说》的起点是“无极而太极”的宇宙本体论,其终点则是“主静立人极”的封建伦理观。

“无极而太极”自我运动的结果,最后产生了“得其秀而最灵”的“人”( 《太极图说》);而“天下之众,本在一人”(《通书》)。这个众人之秀的“一人”,由于掌握了所谓“仁义之道”,就可以使“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通书》)这个“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的“圣人”,就是代表“妙万物”的“太极”来统治社会的。因此,被周敦颐神圣化、绝对化了的无形无象而又最高最初的“太极”,归根到底是为宋代有权有势而又至尊至贵的封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

历史评价朱熹认为周敦颐的“太极”说是“推一理二气五行之分合,以纪纲道体之精微。”(《通书》)这一评价虽有以朱解周、求之过深之处,但多少概括了周敦颐哲学思想的某些特征。以后道学家争论的理气关系、动静关系和理欲关系等问题,都可以在周敦颐的哲学思想中找到“具体而微”端倪。在宋以后的哲学发展中,周敦颐的“发端”作用是不应忽视的。
宇宙生成论
周敦颐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道学,间杂佛学,提出"太极而无极"的宇宙生成论。他认为,无极(无)生太极(有)。太极能动能静,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动之极则走向静,静之极又回复为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阴阳生两仪(天地)。再阴变阳合:生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之气流动,推动春、夏、秋、冬四季运转。故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本原于无极,无极是宇宙生成的根本。阴阳二气与五行之"精"巧妙凝合,又形成男女。变化无穷的万物中,人得天地之"秀"而为万物之灵。五行之性触感外物而动,则呈现恶与善,形成错综复杂的万物。


历史评价
胡宏《通书略序》:“今周子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将为百世之利泽,如水行地。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

黄宗羲《宋儒学案》:“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本期责编:王潇  李刚   李春艳 李卫芹 邓毛清 首兰 何小超  尹朝宏   邓荣文

本期编审:邓立言 王东 柳军飞  耿雁生 陈泯  甘华山 朱红霞 杜冬雪  王利群

优才小编

三年多来,“优才成长”陪伴大家度过了每个早晨,忠实读者数量达到3万多,于是我们也有了下方的广告。如果您觉得我们办得还行,请每天帮忙点击一次,迅速返回即可,当是对我们的支持!谢谢!



本期编辑:  王潇  李刚 李春艳  首兰 李卫芹  邓毛清 何小超 尹朝宏  

本期编审:  邓立言   柳军飞   王东  陈泯  王利群  耿雁生走近优才板块

走近数学名师李尚志教授No.3| 走近优才No.301


苏轼:宋代文学最高成就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二 | 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06


“诗仙”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05


白居易: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 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04


杜甫:诗中圣哲,笔底波澜,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 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03


陶渊明: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 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02


屈原:被誉为“中华诗祖”,开辟“香草美人”之传统| 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01


巴尔蒂斯:20世纪卓越的具象绘画大师 | 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00


莫奈: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 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99


克拉姆斯柯依:俄国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 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98


乔尔乔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 | 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97


达芬奇: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 | 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96


让·莱昂·热罗姆:法国19世纪学院派著名画家和雕塑家 | 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95


诺比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 | 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94

皮浪:怀疑主义创始人 | 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93

逻辑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柏林学派的领袖:赖兴巴赫 | 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92

《正义论》作者:约翰·罗尔斯 | 历史上的优才人物系列No.91




青藤园

为您提供专业化、个性化

留(游)学整体解决方案

优才成长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自动获取优才新闻早餐


    关注 优才成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