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倒计时 来呀,华山论剑之前,来聊个几毛钱的呀

 

朋友圈摄影大赛的胜负可能要到假期结束才会见分晓,而诺贝尔奖,从明天开始,就要逐一揭晓结果了。来呀,华山论剑之前,我们来聊个几毛钱的呀!...



文/本刊编辑 顾淼飞

十一黄金周期间,
有两项备受瞩目的赛事,
一个是朋友圈摄影大赛,
另一个就是诺贝尔奖了。
朋友圈摄影大赛的胜负可能要到假期结束才会见分晓,
而诺贝尔奖,从明天开始,就要逐一揭晓结果了。
来呀,华山论剑之前,
我们来聊个几毛钱的呀!
(图片来自网络)


物理学奖:最不明觉厉的奖项
虽然评委会有一套无懈可击的评奖标准,
然而对众多吃瓜群众来说,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只有四个字:
不 明 觉 厉
从宇宙的坍塌,到中微子的振荡,
总之就是不会让你一眼看穿它的路数。
不信,你看今年汤森路透的预测——


马文•L•科恩(Marvin L. Cohen)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资深科学家

他致力于固体材料的理论研究以及材料的性质预测,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经验赝势方法。

罗纳德•W.P•德雷福(Ronald W.P. Drever)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

基普•S•索恩(Kip S.Thorne)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

雷纳•韦斯(Rainer Weiss)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

以上三人研发了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让探测引力波的探测成为可能。

塞尔索•格里博格(Celso Grebogi)

英国阿伯丁大学自然科学与计算机学院教授

爱德华•奥特(Edward Ott)

美国马里兰大学物理和电子计算机工程系教授

詹姆斯•A•约克(James A. Yorke)

美国马里兰大学数学和物理学教授

以上三人用OGY(Ott, Grebogi and Yorke)方法描述了混沌系统的原理。


汤森路透是由加拿大汤姆森公司与英国路透集团合并组成的商务与专业职能信息提供商。每年,汤森路透都会根据其权威的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论文的引用情况,遴选出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各领域里最有影响力的科研人员,并授予引文桂冠奖。引文桂冠奖也相当于汤森路透对诺贝尔奖的预测。自2002年以来,汤森路透已经成功预测出3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因此被视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除了引力波可能略有些眼熟之外,
剩下的那些都是些什么鬼?
不过大家最熟悉的引力波很可能今年不会拿奖,
因为按照诺奖的评奖惯例,
当年宣布和发表的成果一般不会授予,
所以引力波大概要等明年了。






好可惜,唯一一个能在饭桌上拿出来显摆一下的引力波,我台词都背好了,今年获不了诺奖了?

化学奖:最守不住阵地的奖项
化学奖近年来的获奖理由包罗万象,
远非“化学”二字可以囊括。
化学奖眼看就要守不住阵地,
估计很快就可以改名
“理综奖”了。

    2011年的获奖理由是“发现准晶体”;2014年的获奖理由是“超越光学显微镜的局限——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的发展”;2015年的获奖理由是“
    揭示DNA修复的细胞机制
    ”;

……

真是从物理到生物,再到工程技术,一个都不能少啊……
在更久以前的1998年,还曾将这一奖项授予了一生都在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沃尔特·科恩,获奖理由是“发展了密度泛函理论”,连获奖者本人都表示很尴尬……
不过这项成果倒是让人服气,
毕竟密度泛函理论对量子化学的意义非同小可,
量子计算化学本身也在2013年获得了诺奖。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理由是“为复杂化学系统创立了多尺度模型”。评委会在声明中说,对化学家来说,计算机是同试管一样重要的工具,计算机对真实生命的模拟已为化学领域大部分研究成果的取得立下了“汗马功劳”。通过模拟,化学家能更快获得比传统实验更精准的预测结果。

密度泛函理论长啥样?


关于密度泛函理论,随便上张图你们感受一下☝☝
关于量子化学里从头算(这个译名真的是简单粗暴)、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之间错综复杂的子集、并集关系,这里就不展开了。
这本书可是小编压箱底的宝物,绝对的催眠利器,睡不着的时候拿出来看看,保证不超过5行就睡着了……
今年,汤森路透预测的获奖人选有——

乔治•M•彻奇(George M. Church)

美国哈佛医学院基因学教授

张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医药工程学教授

以上两人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到了老鼠和人类细胞上。

卢煜明

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医学和化学病理学教授

他发现了从母亲血浆中检测胎儿DNA的方法,为非侵入性产前检查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前田浩(Hiroshi Maeda)

日本崇城大学教授,熊本医科大学名誉教授

中野修(Yasuhiro Matsumura)

日本国立癌症中心治疗发展部主任

以上两人发现了高分子药物能提高药物的高渗透长滞留效应,这项发现对于癌症治疗至关重要。


天啦噜居然又没有一个是纯粹的化学党,
学化工出身的小编表示很心塞。
生理学或医学奖:最造福人类的奖项
这个奖项的获奖成果,
改变的是整个人类生老病死的进程。
最有温情,最给你希望,
最是绝望中的一道曙光。
对于我们存在着的这个世界,
从宇宙到粒子的物质组成可能是最基本的,
但对每个个体来说,
生命,远比宇宙来得宏大。
人性自私,
谁会在乎宇宙的毁灭和粒子的运动,
我们只要身边的人能好好活着,
这是每个人平凡而又奢侈的梦想。
而这个奖项的大多数获奖成果,
就是为了成全这个梦想。

    2008年的获奖理由是“发现人类乳突淋瘤病毒(HPV)导致子宫颈癌”;
    2008年另一组获奖者的获奖
    理由是“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011年的获奖理由是“先天免疫激活方面的发现”;
    2011年另一组获奖者的获奖理由是“发现树枝状细胞及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
    2012年的获奖理由是“体细胞重编程技术”,它可以将成年体细胞重新诱导回早期干细胞状态,以用于临床医学;
    2014年的获奖理由是“发现大脑中负责定位系统的细胞”,这一成果能为阿茨海默症提供新的救治可能;
    2015年的获奖理由是“针对疟疾的新疗法”(三位分享这一奖项的科学家里,就有中国药学家屠呦呦);

……
这些已经获得诺奖认可的科学家,
以及,今年汤森路透的预测获奖者——


詹姆斯•P•艾利森(James P. Allison)

美国休斯敦大学免疫学教授

杰弗里•A•布鲁斯通(Jeffrey A. Bluestone)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内分泌学教授

克雷格•B•汤普森(Craig B. Thompson)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癌症中心CEO

以上三人解释了CD28和CTLA-4如何控制T细胞的激活并调节免疫应激。

戈登•J•弗里曼(Gordon J. Freeman)

美国哈佛医学院医学教授

本庶佑(Tasuku Honjo)

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

阿琳•H•夏普(Arlene H. Sharpe)

美国哈佛医学院比较病理学、微生物学和免疫生物学教授、美国Brigham and Women医院病理部成员

以上三人阐明了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的功能,该结果大力推动了癌症免疫疗法的发展。

迈克尔•N•豪尔(Michael N. Hall)

瑞士巴塞尔大学生物中心教授

大卫•M•萨巴蒂尼(David M. Sabatini)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

思帝华•L•施莱伯(Stuart L. Schreiber)

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教授

以上三人发现了生长调控器雷帕霉素标靶(TOR)和雷帕霉素机械标靶(mTOR)。


以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另一个“风向标”式的奖项——“拉斯克奖”今年的获奖者,

    基础医学研究奖的获奖成果是“人与动物对氧气含量的细胞感知机制”;
    临床医学研究奖的获奖成果是“丙型肝炎的‘复制子’系统及其药物研发”。

拉斯克奖
”在预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方面准确性颇高,其中同年获奖的概率最大。我们熟悉的屠呦呦就是在获得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之后,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

以及,上文中化(理)学(综)奖的很多获奖者,
都在为人类征服疾病这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这样的成果,
挤占掉化学奖的一些名额,
想来大多数人也是不会拒绝的吧?
(更何况化学奖已经快变成理综奖了,
也谈不上挤占不挤占了。)


华人之光,能否闪耀今年的领奖台
根据汤森路透列出的这份名单,有两位华人今年很有可能斩获诺奖。
他们分别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张锋,
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
看到“张锋”这个名字,小编忍不住想要说几句了。

关于“张锋”这位逆天的科学家

出生于1982年的张锋,
高中时就在实验室里将一种来自水母的荧光蛋白基因转入人类细胞中,以此来保护人类细胞不受紫外线伤害。
其中用到的方法叫做慢病毒转染法
他完成的这项研究,基本已经可以够一个生物学博士毕业的了。
张锋的本科阶段过得平淡无奇,
不过就是拿着全额奖学金,在哈佛,用四年时间取得了两个学位,并在顶级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真的,跟他后来的成就相比,这段岁月真的不值一提。
研究生时期的张锋,跟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导师,
这位导师派给他的课题,是一个已经陷入瓶颈很可能毕不了业的课题。
通常,普通博士遇到这种用课题给学生刨坑的导师,
也就是聚在一起吐槽一番罢了。
但张锋,显然走得不是这个路子。
我选导师,从来不在乎他牛不牛,
反正早晚都没我牛。
这个课题涉及大名鼎鼎的光遗传,张锋轻松搞定了这个小目标,
并让自己的导师成了美国神经科学界的带头大哥。
情何以堪啊……
难怪同为80后,人家已经是角逐诺奖的热门人选,
而我,
请看我生无可恋的眼神☟☟
后面的事情基本可以简单略过了,
反正你把脖子仰断了也未必能看见他的高度,
写出来主要是为了吓吓你们
博士毕业后,他在哈佛大学做“特殊研究员”,期间从事有关TALEN的工作,
TALEN也曾是红极一时的基因编辑技术,
然而这一技术的强大程度仍然无法与张锋的逆天程度相匹配。
后来,29岁的张锋加入了麻省理工大学附属的博德研究所,
并成为其中十位核心科学家之一
在那里,张锋发明了CRISPR/Cas9这一基因编辑技术
并史无前例地破解了Cas9的蛋白质结构
使CRISPR/Cas9成了生命科学史上第一个连续多年都被评为年度十大科技突破的新技术
有CRISPR/Cas9傍身,张锋在基因编辑领域,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已经是个大神级的人物了。
关键是他今年只有34岁啊!这才是最可怕的好吗?
直到今年5月,张锋的河北老乡韩春雨发明了一种新型基因编辑技术NgAgo,
似乎打破了CRISPR/Cas9风头无二的局面,
不过,照目前韩春雨事件的进展来看,可能张锋的地位一时半会儿还撼动不了。



为什么只说了张锋,不说说卢煜明呢?

因为标题已经说了,今天我们只聊个几毛钱的,

几毛钱说了这么多,

显然已经够了啊……



诺奖外传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
即使是诺贝尔奖这样一个权威奖项,
也免不了在100多年的漫长征程中留下诸多争议,功过由后人评说。

最大的污点

194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赫斯和莫尼斯,获奖理由是“发现了脑白质切断术对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疗价值”。而这一治疗手段会使患者出现种种后遗症:失去方向感或行为能力,成为植物人,

反应迟钝,性情大变,
甚至死亡。多年以后,这一声名狼藉的治疗方法才被普遍废弃。

最难以服众的获奖理由

  爱因斯坦在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获奖理由却不是他的代表作相对论,而是光电效应。因为相对论对科学界的颠覆性实在太大,当时保守的诺奖评委会退而求其次地将“发现光电效应”作为爱因斯坦的获奖理由。

最深的遗憾

门捷列夫发现了化学元素的周期性,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由此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可以说,整个化学学科的基石差不多就是门捷列夫打下的。然而他却从来没有拿过诺奖。诺奖评委会本已打算在1906年将化学奖授予他,却又最终把他踢出了榜单。遗憾的是,1907年,门捷列夫就去世了。
  
有些人,用诺奖证明了自己很牛;而有些人的存在,则证明了诺奖还不够牛。(红色字体表达小编深深的敬意)

最悲情的人物

罗莎琳德·富兰克林这个名字,想必大多数人都很陌生。但说起DNA的双螺旋结构,应该是无人不晓。1962年,
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因为这一划时代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他们推出DNA双螺旋结构的原始数据,就是女科学家富兰克林获得的DNA晶体衍射图片。但这张照片却是从富兰克林手中“窃取”的——威尔金斯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照片给了沃森和克里克。
  DNA双螺旋结构,承载了无数的荣耀,而这最初的功臣富兰克林,已经于1958年去世。




诺奖揭晓时间
最后,提醒一下诺奖各个奖项的揭晓时间(北京时间)。
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3日17时30分
物理学奖:10月4日17时45分
化学奖:10月5日17时45分
虽然我们关注的是与自然科学相关的这三个奖项,
你们也可以关注一下其他的三个。
和平奖:10月7日17时
经济学奖:10月10日17时45分
文学奖:尚未确定



 
转载请保留作者、注明转载自科学画报




听见我们,听见新鲜的科技新闻

点击☞ 音频:一周大事记




推荐阅读:

你们都在说的望远镜是口锅?我咋记得班主任“窥视”我们,用的是个筒呢?

秋老虎,我棉被都拿出来了,你给我来这手?

2016年搞笑诺贝尔奖:搞笑,我们是认真的




美图猜猜乐

点击图片,参与有奖竞猜









科学画报

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民众科学素养

微信号:kxhbcx


    关注 科学画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