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民族养成记:我们诞生在中国

 

想想8000年前那张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餐桌,今天的我们如何看待那张餐桌,那张餐桌又是如何影响了今天的我们?...



说到古代的餐桌,你会想到什么?
是《红楼梦》里那盘让刘姥姥啧啧称奇的不知道搞了多少只鸡来配它的茄子,
还是《韩熙载夜宴图》上那堆低调奢华的果盘?
敢不敢想得再久远一点,
想想8000年前那张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餐桌,
今天的我们如何看待那张餐桌,
那张餐桌又是如何影响了今天的我们?
请看——
《吃货民族养成记》第三集:
我们诞生在中国
第一集传送门:

吃货民族养成记:想不到你们是这样的陶陶罐罐!

第二集传送门:

吃货民族养成记:一方气候养一方吃货
文/张雪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碳十四实验室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民以食为天。“吃”不仅仅是果腹,它对人类进化、社会发展、文明的形成与演进等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食物本身就能反映很多问题。比如,我们的祖先所食用的食物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涉及到古环境状况;人们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通过怎样的方式获得这些食物,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们在选择食物上有什么讲究,涉及到宗教信仰、民俗民风;人们如何占有与分配食物,则反映了等级、阶层,等等。

用科技手段研究古人类食物状况

怎样研究古人类的食物状况呢?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在一个遗址中发现了小麦等植物遗存,就可以据此推测这里的人有可能以小麦为主食。但是,对于一个没有这样的遗存的遗址,我们怎样知道那里的人吃什么呢?目前,人骨或动物骨稳定同位素碳十三(δ13C)、氮十五(δ15N)分析,是研究古代人类或动物食物状况的主要方法

(注:上文δ13C、δ15N中的“13”、“15”应为上标,微信排版无法显示)

碳十三分析是伴随光合作用途径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虽然自然界的植物不计其数,但依据光合作用的途径划分,主要有三大类:碳三类,其中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有稻、麦等;碳四类,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有高粱、玉米,以及粟(俗称谷子)或黍(俗称糜子)等;多汁类,与人类生活比较密切的有甜菜、菠萝等。三类植物各自具有确定的碳十三比值范围,因而无论人类还是其他动物,如果长期以某一类植物为生,其体内组织就会具有与之对应的碳十三比值,通过分析组织(如人骨)中的碳十三比值就可得知其所食用植物的种类。氮十五分析则通过人体氮十五比值的高低来考察蛋白质的摄入量,即营养级的高低,由此了解人们对肉类的食用情况

河南灵宝西坡墓地出土
的大口缸,外饰红彩,并有镶嵌装饰。工艺复杂,制作精良,应为整个墓地陶质随葬品中的极品,仅发现于两座大型墓葬中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蔡莲珍、仇士华两位研究员首次对一批发掘出土的人骨及动物骨骼做了稳定同位素碳十三分析,以研究其主食状况,其中有距今5000多年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人骨,以及距今4000多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人骨和猪骨等,得出了人以粟或黍为主食、猪以谷糠为主食的结论,由此揭开了我国应用科技手段研究古人类及动物食物状况的一页。目前,这一研究已成为当今国际科技考古界的热点。

北方吃粟、黍,南方吃稻米

前些年,我们结合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对出土的人骨标本进行了大量的碳十三分析,为研究这些地区的人类食物状况提供了依据。我们通过分析殷墟出土的人骨样品,发现39个人骨个体的测定中,仅1例显示出以稻或麦为主食,其他均以粟或黍为主食,这表明殷人基本以粟或黍为主食

另外,距今3000年前后的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墓葬、距今3000多年的河南偃师商城遗址、距今5000年的山东长岛北庄新石器时代遗址等,人骨取样的测定结果等都表明了食物中以粟或黍为主的趋势。而距今7000年前后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5000多年的上海青浦崧泽文化遗址,人骨取样等分析数据却显示这些地区的古人以稻类为主食。这些分析结果同半个多世纪来考古研究所得到的结论相吻合:中国早期农业的发展,黄河流域以粟或黍为主,长江流域以稻为主

揭秘8000年前人们的餐桌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21世纪初我们又进行了氮十五分析方法的研究。在当时资金比较缺乏,仪器设备又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我们通过文献调研与实验研究,最终应用元素分析仪建立了氮十五分析方法,这在国内尚属首例。目前,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以及西北大学等都开展了这项研究。

碳十三和氮十五分析相结合,可以区分出所分析的样品出自一般农业区、牧区,还是河海边,由此揭示了许多考古学遗址的人类食物状况,特别是一些年代久远的史前遗址。

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距今8000年,于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虎和刘国祥研究员主持发掘。那里发现了成排的房址,内葬有人骨,即有名的“居址葬”。由于居址中同时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动物骨骼,所以推测这里的人可能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肉食在其食谱中应占有较大比例



人骨碳十三分析和植物遗存研究表明,8000年前兴隆洼人已较大规模种植粟或黍了。

根据人骨碳十三分析结果,结合后来植物考古学家的植物遗存研究,证明8000年前兴隆洼人已较大规模种植粟或黍了。肉食方面,人骨氮十五分析显示,兴隆洼人的食物中确实有一定的肉食,但和一般旱作农业区相比,肉食比例并没有明显偏高。我们还作了动物的食物分析,为探讨史前人类饲养家畜的模式等提供了有意义的依据。

为研究社会等级增加新途径

目前在文明探源中最令人关注的一项研究是关于等级社会的探讨,即通过人们的食物状况探讨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身份的差别,由此考查社会复杂化的进程,而社会复杂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标志

河南灵宝西坡墓地于2005—2006年发掘,距今5000多年。在该墓地发现了30余座大小不等的墓葬,除了个别保存状况较差的人骨未能取到,或未能得到可分析的组分外,其余人骨标本我们全部进行了分析。依据所得到的数据结果,墓地中的人群可以划分成几个小群体,其中尤为醒目的是,有几座墓葬人骨的氮十五比值明显偏高,表明这些墓主人食肉相对较多,应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我们获得这些人骨标本的时候,并未获知相应的墓葬情况,所以只能将分析结果告知发掘者,由他们来检验。当发掘者之一李新伟博士在电话里听到我简略的报告时很兴奋。据他说,这些均属于墓地中很典型的大型墓葬。后来,通过核对墓葬分布图、墓葬资料表等发现,这几座墓葬不仅墓口面积大,而且随葬品比较丰富,有的墓葬在结构上比较复杂,比如在墓葬的脚坑上有盖板,上面还有覆盖织物纤维的痕迹,等等。这些都显示出墓葬主人的上等身份,印证了我们的分析结果

过去对于等级阶层的考察,一般是通过墓葬规格和随葬品情况,而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通过与人们日常生活、生存环境紧密关联的食物状况来探讨人们的身份等级,为社会等级的探讨增加了新的途径,丰富了这一研究内容。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还在继续,随着今后工作的逐步深入,我们希望这一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为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历史发挥作用。

——选自《科学画报》

 
 
转载请保留作者、注明转载自科学画报




听见我们,听见新鲜的科技新闻

点击☞ 音频:一周大事记




推荐阅读:

广场舞 = 脑力锻炼 = 抗衰老?人类已经无法直视广场舞了

你们都在说的望远镜是口锅?我咋记得班主任“窥视”我们,用的是个筒呢?

2016年搞笑诺贝尔奖:搞笑,我们是认真的



美图猜猜乐

点击图片,参与有奖竞猜







科学画报

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民众科学素养

微信号:kxhbcx

长按二维码关注科学画报


    关注 科学画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