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衡谈中哲【3】——人生的自觉性

 

人生的自觉性文|之衡我读颜回的时候,总是会十分敬佩他。因为在我看来,这就是君子的气质。古语有云:君子役物,小...










人生的自觉性


文|之衡


我读颜回的时候,总是会十分敬佩他。因为在我看来,这就是君子的气质。古语有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也就是说,君子能够支配外物,驾驭外物,而小人则被外物支配。像颜回这样的人,能够不为外物所动,当真称得上是真君子。

反观如今这个社会,有多少人在物欲的海洋中沉沦。许多人被物质所奴役,失去了灵魂。就像一颗颗大漠中的砂砾,偶然间被无情的风暴吹起,四处飞散。可怜的我们做着渴望飞向绿洲的梦,但醒来后才发现,自己只是身处虚幻的海市蜃楼之中,却依然在迷恋着一次又一次毫无意义的狂欢。

现在,让我们回到刚才的主题上。本来要讲讲子贡这个人,没想到一说就说起了颜回。其实《论语》里最有意思的内容,我觉得不是那些格言警句,反而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发生的小故事。因为这些故事,帮助我们还原了一个能哭能笑的真实的孔子。

我们平时看《论语》,常常只读到些片断,便总以为孔子是个只会一本正经说道理的人。事实上,绝非如此。细读《论语》你便会发现,孔子这个人,其实是非常可爱的,也是个性情中人,绝对不是一个只会说些名言警句的“格言篓子”。

为什么?很简单。因为孔子不是神,也不是圣人,而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嬉笑怒骂,也有偶尔犯错的时候。这样的孔子才是真实的,才让我们愿意去靠近他,向他学习。

那么,孔子为什么后来就成了圣人了呢?这其实是源于孔子死后的一场造圣运动,而这场运动的发起人便是子贡。如果说,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中最穷的一个,那么子贡就是最有钱的一个。子贡是一个商人,很会做生意。据说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就是子贡给的赞助费。子贡这个人不仅聪明,而且精明。

《八佾篇3.17》里有这样一段话: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告朔之饩羊”呢?告朔就是当时的一种礼仪。东周的时候,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都会把来年的历书发给各位诸侯。这些诸侯呢,就要把历书放在祖庙里,供起来。然后每逢初一,就杀一只羊,这个羊就是祭品。所以叫,饩羊,也就是杀而不烹的羊。

春秋时期呢,这种礼已经不太行了。但是按着传统,祭祀还是会放一只羊,意思意思。结果,子贡就要想了。你说这上面也不来人了,这礼还有什么意思呢?干脆,把这只羊也去掉得了,免得浪费了。你看,子贡这个人啊,很会精打细算。结果呢,孔子不乐意了。他说,子贡啊子贡,你心疼的是那只羊,我心疼的可是这个礼啊。如果连这只羊也废了,那这礼不就彻底没了吗?

孔子死了之后,子贡就大力推行造圣运动。这一点大家可以去读《孟子》,里面有记载。那么造圣运动成功了没有?很显然,成功了。子贡发起了这场运动,等到后来,孟子和荀子又推波助澜。孔子终于成为了一代圣人。再后来,儒家还把他称为“素王”,所谓素王,按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就是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

那么,孔子在世的时候,他说他自己不是圣人,这是谦虚吗?关于这一点,我们需要来了解下,到底什么才是圣人。

说到这个话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孔子把人分成了四类。这四类不是按着社会阶级来划分的,而是按着人的智慧来划分的。哪四类呢?第一类,生而知之。第二类,学而知之。第三类,困而学之。第四类,困而不学。原话记载在《季氏篇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最有智慧的人,是生下来就知道的。这些人基本上是天才,有优良的血统。稍微差一点的,是通过学习然后知道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学习是自发的,有一种自觉性。其实,这个自觉性是很难得的。很多人在小的时候,为什么不是特别喜欢学习,往往就是这种自觉性还没有形成。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成熟,就在于他是否开始具备一种关于人生的自觉性。所以,大多数人总是连学而知之这个层面都难以达到的,没有了这个自觉性,怎么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当他的人生遇到了困难,而且往往是比较大的困难,甚至是苦难,他便领会了学习的重要性,这种人就是困而学之者。但是,还有一种人,这些人的灵魂麻木的,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学习,浑浑噩噩度此一生。而且,这样的人,常常不在少数。

如果我们给前面三种人取一个名字,那么第三种人,就是君子。第二种人,就是贤人。而第一种人才称得上圣人。第四种呢,估计是懒人。

孔子属于哪一种呢?孔子他自己反复强调,他并没有天赋,只是由于好学。《述而篇7.20》说得是最清楚的: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意思就是,我不是那种生来就知道的人。我只是因为爱好古代的文化,所以很勤奋地去学习而已。很明显,孔子认为,自己是第二种人,学而知之,而不是生而知之。

同样在《述而篇7.34》孔子又一次强调: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孔子说,如果谈到圣和仁,我是万万不敢当的。我这个人啊,主要是学习和工作总是不厌倦,教导别人的时候呢又不感到疲劳,如此而已。

由此可见,孔子反复强调他自己不是第一类生而知之的人,因此也就不是圣人。

那么圣人还有别的标准吗?有!

在孔子看来,圣人还有第二标准,那么,这第二个标准是什么呢?且看下回。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生命阳光



    关注 生命阳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