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球课堂】球总是打厚,怪谁?“投掷效应”呗

 

“投掷效应”是什么鬼?它是怎么在你打球时作祟?来上课告诉你吧。...



本文作者林英东同学为北京大学台球协会前任会长。虽然林同学目前在研究生阶段学业繁忙,但经常给予“我去打桌球”专业意见。我们深表感激同时,也希望其他桌球爱好者有机会听听他对于台球的经验和心得,特邀请他写本文与大家分享。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朋友在桌球课堂分享经验,探讨技术。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有时候打台球明明已经瞄准正确的击球点,但还是经常会把球打厚了,而且奇怪的是总是“打厚”而不是“打薄”,为什么?这其实与投掷效应(throw effect)有很大关系。

什么是“投掷效应”
投掷效应主要指母球在击打目标球的过程中由于两个球之间的摩擦而使目标球偏厚的效应。

我们都知道台球表面并不是绝对光滑的,所以球和球之间总是会有摩擦存在。想象一下,如果目标球表面涂有强力胶水,母球在击打目标球的瞬间,母球和目标球会粘上,它们的整体会向哪边走呢?大多数人凭感觉也能猜到,两个球大概会向母球击打的方向前进。因此实际上,母球在撞击目标球时会因为母球和目标球之间的摩擦而将目标球向母球的行进方向上带一点,从而使得目标球打得偏厚,这就是所谓的投掷效应。如下图例子:



上图中,如果按照黄色目标球理论上的进球线路(黑色实线)来击打母球,由于投掷效应的存在,目标球会被往母球行进方向带一点,也就是目标球会被“打厚”了一点,那目标球的实际行进路线就是图中的黑色虚线,显然最终不能入袋。
什么时候要小心“投掷效应”
打球的任何时候都存在投掷效应,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中,你要特别小心:

  • 球表面越脏,摩擦越大,投掷效应就越明显,这也就是为什么职业比赛中裁判需要定期清洁母球的原因之一;
  • 击球速度越大,投掷效应越小,反之越大;
  • 相比于高杆和低杆,中杆或者斯登(stun)会加大投掷效应。如果你试图用低速中杆或者斯登来击球,那么你就要小心了,你可能会将球打厚很多;
  • 目标球的进球角度方面,15度到60度的球投掷效应比较大,而直球和接近80、90度的薄球的投掷效应几乎可以忽略。
怎么利用“投掷效应”
了解完投掷效应,就要想想我们怎样在比赛中利用它,一般在以下两种情况中应用较多:

1.在打切球的时候,击打点要比正常进球点薄一点点。那薄一点点是薄多少呢?这需要你长期打球形成的“球感”帮你判断,因为球的清洁度,你击球的速度和杆法,还有目标球的进球角度等都会有影响。



如果觉得比正常进球点“薄一点点”很难掌握,这里有一招,那就是母球加上顺塞(outside english),顺塞的效应是将目标球打薄,如果顺塞大小合适,两种效应就可以相互抵消,这样就可以瞄正常进球点来打球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球友打切球的时候感觉加顺塞更容易进球的原因。

2.投掷效应的另外一个应用就是贴球的处理。下图这个例子中,1号和2号球紧紧相贴,而且两者的连线正对袋口,很多人会将2号球按照蓝色箭头的方向进行击打,那么1号球就有可能因为投掷效应的存在而不进,最保险的方法就是按照正常击打2号球进球的方向(黄色箭头方向)来击打2号球,这样就能保证1号球进袋。



下图里面有两组组合球,乍一看,两对球的连线(黑色实线)都不指向袋口,你可能觉得没有进攻机会了,但是利用投掷效应,你也可以将这两组球打进。

在1号和3号的组合球中,想让3号球进入中袋,那么你要将1号向底库方向击打,也就是按照黑色实线箭头方向击打1号球。由于1号球和3号球之间的摩擦,3号球会发生偏离,按照紫色箭头方向前进,从而完成进球。

在4号和6号的组合球中,你需要一点点的想象力,用母球先吃库的方式将4号向黑色箭头方向击打,由于投掷效应的存在,6号球会偏离自然角(黑色实线),按照紫色箭头的方向进入袋口。



课上到这,是不是已经抓住常让你把球打厚的罪魁祸首了?以后打球记住要小心“投掷效应”这个恼人的小妖精,用我们今天教你的几招可以轻松“收”了它哦!

桌球课堂,一学即会,马上关注“我去打桌球”上课吧。


    关注 我去打桌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