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

 

道历4713年(丙申年)九月十八西历2016年10月18日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教以“道”为基本...

道历4713年(丙申年)九月十八
西历2016年10月18日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道”是无为的。 因此,无为便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以及人的安身立 命的基本态度。《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 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 得几人知。”①《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 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 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 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②由 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 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庄子》则将无 为推衍到帝王圣人的治世中,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故帝王圣人休矣”,不过帝王应该“以无为为常”,而臣下却是要“有为”的。“上必 无为而用天下,下为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③另外,《庄子》又认为养神之 道,贵在无为。《刻意》篇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纯粹 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④汉初几代王朝,采 用“无为”治术,与民休息,对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曾经有过一定的作用。《淮南 子》在《主术训》《诠言训》中分别称无为者为“道之宗”、“道之体”,《原道训》 进而称“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

认为“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⑤遵循事物的自然趋 势而为,即是无为。并且批评了“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 的消极思想。

五斗米道在《老子想尔注》中,继承了《道德经》的“无为”思想,认为无为是 “道性”,不为恶事,“有天下必无为,守朴素,合道意矣”,而“无为”的状态就如 同婴儿,“婴儿无为,故合道。但不知自制,知稍生,故致老”,“专精无为,道德常 不离之,更反为婴儿”。⑥太平道的《太平经》则认为:“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 当任其所长,所能为。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无为”与“道”相连,上古所以 “无为而治”,就因为“得道意,得天心意”。人如果能够“入无为之术,身可有也; 去本来末,道之患也”。⑦魏晋以后,无为的思想成为道教社会观和道士全身修仙的基 础。《云笈七箓》卷九十《七部语要》中有一则称:“执道德之要,固存亡之机,无为 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定安危之始,明去就之理,是可全身、去危、 离咎,终不起殆也。”⑧因此,事主、事师以及全身都需要以无为作为指导,无为就是 “道德”的纲要。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认为“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 无彼无此也”。批评“仲尼虽圣于世事,而非能沉静玄默,自守无为者也”,并称老子 曾训诫孔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同时,葛洪还认为求仙之法,也要“静寂无为,忘其形骸”。⑨ 南朝齐梁时陶弘景的《真诰》指出“喜怒损志,哀感损性,荣华惑德,阴阳竭精,皆学 道之大忌,仙法之所疾”,而“仙之要道,生之本业”,就是“知而不为,为而不散”。 CD《西升经》有“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之句。韦处玄注曰:“道无体,无为而无 不为,故最为天地人物之上首。”他将“无为”置于天地、人物之最高处。《西升经》 还称“人能虚空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无为养身,形骸全也”。徐道邈注曰: “清净无为,抱德养身,和气已复,故形骸保全也。”CE金元以后道教全真派的一些高 道从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来论述无为和有为。认为:“无为者,天道也;有为者,人道也。 无为同天,有为同人。如人担物,两头俱在则停稳,脱却一头即偏也”。接着他又 说,如果两头和担子俱脱,那就回到原来的状态了。CF有的则从有无的角度闸述:“无 者,明恍惚之妙也;为者,明变通之理也。”CG《玄教大公案》中批评了将“无为”视 作“土木偶人,推之不去,呼之不来,逼之不动,块然一物”的说法,赞颂“无为”是 “贵乎一点灵明,圆混混,活泼泼,无心无而为,时止时行,以辅万物之自然”。CH在 《道枢》卷十二《大丹篇》中,称“易成子尝遇至人,谓曰:无为之道莫过乎金丹,得 道必由乎金符焉。”CI后世的内丹家更称内修之术是以“有为”作为根基的“无为”。 宋代张伯端的《悟真篇》有诗云:“始之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力要 妙,岂知有作是根基。”CJ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中也有诗云:“得悟无为是有为, 潜修妙理乐希夷。几回日月滩头立,直把丝纶钓黑龟。”CK内丹家们将丹成以后,炼神 返虚的状态称作“无为”,将炼养过程称为“有为”。清代著名道士、内丹家刘一明批 评某些内丹家将“子午运气、运转河车,心肾相交、任督相会,聚气脑后,气冲顶门,” 等等一些具体操作方法视为“有为”,他认为:“如此类者,千有余条,虽道路不同, 而执相则一,以是为有为之道,失之远矣。”刘一明还批评了将“守黄庭,思门,思 鼻端,观明堂或守脐下”等等一些具体操作方法视为“无为”,并认为: “如此类者,千有余条,虽用心不一,而著空则同,以是为无为之道,错之多矣。” 刘一明认为“有为”乃“非强作强为。

盖人自先天埋藏,性命不固,若不得栽接之法,返还之道,焉能延年益寿,完成大 道哉。有为者,欲还其所已去,返其所本有,此系窃阴阳,夺造化,转生杀之道”;而 “所谓无为者,非枯木寒灰之说。盖以真种不能到手,须假法以摄之,既已到手,则原 本复回,急须牢固封藏,沐浴温养,防危虑险,以保全此原本,不至有得而复失之患”。 当然,在修炼的顺序上,刘一明则认为要“先求其有为之道,后求其无为之道,更求其 有无不立之道,则修真之事,方能大彻大悟”。

【注明:以上文字素材,来自道教文化网。对原文作者,深表敬意。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立即调整。】
==========================

欢迎点击右上角按钮就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关注道真武庙公众微信号方法:

1、直接添加本公众号:真武庙

2、“朋友们”-“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号”-输入“真武庙”-打开后关注

3、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账号-点击关注

4、扫下方二维码关注


    关注 真武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