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韶华易逝千古惆怅

 



[文学品味] 韶华易逝 千古惆怅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刘希夷《白头吟》节选



洛阳城东开满了美丽的桃花和李花,花瓣飘来飘去,不知落到了谁家。洛阳的女子感慨惋惜落花,犹如人生的绽放与凋零。今年花落,明年又会发新枝长新芽,只是不知还有谁仍然在这里赏花。沧海桑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有什么不能改变吗?古人已经不会经过洛阳城东了,而今天的人们依然对着风中的落花感慨。年年月月,花都是一样地开落,可是,月月年年,赏花的人却已然不同。

诗歌的后半段写到的白头翁,也是曾经的美少年。言外之意是,诗中的红颜美少女,现在虽然是全盛时期,但也终会有两鬓风霜的那一天。韶光易逝,青春难再,每个人都逃不过时光之斧的雕琢。

也许人们不一定完整地记得这首诗,但是,其中的一句诗,应该是每个人都能记住的,“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推杯换盏之际,哀伤落寞之时,我们应该能轻轻吟诵起这句诗。这里慨叹的大概就是自然的恒常与人生的无常吧!

庄子说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与浩渺的宇宙、无穷的时空相比,人的生命微小如一粒尘埃。但恰恰是因为这份短暂,人们才能在悲欢离合的背后,感受到自然的博大与恒常,对生命的存在产生深深的敬畏与珍惜之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是唐代开元年间著名的“吴中四士”之一,至今仅存有两首诗。而这首《春江花月夜》以“孤篇盖全唐”的美誉,流传千古,被闻一多赞为,“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五字包含了五种景色,而这五种意象,都包含了自然的循环与人世的更迭。轮回的春天,流动的江水,花开花落是时光的一份见证,千古月光照耀着古今的人们,而清凉的夜色也衬托着如水般恒久的岁月和生活。
很多评论家都说,刘希夷的“红颜与白头”,张若虚的“宇宙与人生”,都是一种对生命与青春的咏叹。在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弱若微尘,短如一瞬”,感叹青春与生命自然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艺术视窗] 蒙特威尔第
克劳蒂奥·蒙特威尔第于1567年生于意大利克雷莫纳一个医生家,1643年卒于威尼斯,是巴洛克音乐的早期代表。他的牧歌创作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体裁的巅峰,蒙特威尔第的牧歌情意盎然,技巧纷陈,自成一完美的音乐世界。他眼界开阔、历练丰富以后,开始改造作曲规则,以求适才适性,悠游于这些小品形式中而享有更大自由。

歌剧是蒙特威尔第创作成熟时期的重要体裁形式,他将音乐看作是表现人的“兴奋、刺激”的感情的最有力手段。不论是牧歌或歌剧,他追求的是用音乐表现诗中的情感内容,如他所说:“音乐不仅仅是用来指出歌词的原意,它还应该表现得更深刻。”他一生创作十二部歌剧,1607年在他妻子临终时创作的《奥菲欧》,以悲剧结束,《尤利西斯还乡》和《波佩亚的加冕》是最后两部作品,均取材于历史故事。在歌剧中,为了表现人的强烈的情感,突出音乐的戏剧性,他使用旋律性的宣叙调,把诗句中最微妙的感情声调起伏表现出来;他以转调手法来戏剧地描写剧中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大段的咏叹调采用三段式结构,具体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他运用主调和声性或复调对位性的合唱来渲染戏剧情节的真实性和舞台气氛。他的歌剧是这种体裁的奠基之作,影响后世各乐派的作曲家。

[经社纵论] 全要素生产率
【导读】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经常听到但又比较陌生的经济学术语。比如,某个工厂劳动力、资本等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都没变,正常情况产出也保持不变,结果产出增长了5%,这多出来的5%就是全要素生产率。

【定义】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种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由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和微观生产效率两部分构成,它更多是技术进步、规模效应、组织管理改善等无形要素发挥作用产生的增长。从微观层面上讲,企业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开拓了新市场,开发了新产品,改善了管理,体制改革激发了人的积极性,都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宏观层面上讲,通过资源重新配置,比如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向生产率较高的非农部门,就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重要意义】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劳动生产率提高更多依靠投资增长所带来的资本劳动比上升。近年来,我国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现象日益普遍化,资源、环境等硬约束增加,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减弱。我国经济迫切需要进一步创造好的政策、制度环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生产要素更自由流动,从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转到更多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轨道上来,使生产率和竞争力低下的企业退出经营,使生产率表现更优的企业发展壮大,让资源重新有效配置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支配作用。

 [心灵驿站] 与众不同的背后,是无比寂寞的勤奋
1902年,27岁的诗人里尔克应聘去给62岁的画家、雕塑大师罗丹当助理,在初出茅庐的诗人的猜想中,名满天下的罗丹一定过着十分浪漫、疯狂、与众不同的生活。

然而,他看到的真实景象与想象中的大相径庭,罗丹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画室的老人。里尔克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罗丹沉默片刻,然后及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

是什么让某些人变得与众不同?我觉得罗丹说出了真正的秘密,那就是:工作和足够的耐心。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一夜成名,但是如果把人生当成一次马拉松长跑的话,在前一千米是否跑在第一名有那么重要吗?

我身边有着很多与众不同的杰出人物——至少在世俗的意义上是这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于自己的工作中。

在我了解的当代西方学者中,英国的尼尔-弗格森是公认的“神童”,他的研究领域横跨历史学、经济学与政治学三界之间,不到30岁就被牛津大学聘为研究员,40岁时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一百人”。可是他的勤奋又是非常人能比的,为了写作《罗斯柴尔德家族》一书,他和助理们翻阅了罗氏家族百年以来的上万封家信及成吨的原始资料。

所以,在与众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不足与外人道的辛苦。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

[科普领略] “体育”的来源
体育一词虽然被译作Physical education、Sport、Sports,但是体育一词却不是译自于英文,而是来自于日文,是直接借用日文中的“体育”一词。不过,日本在Physical education一词的翻译上并不是一步到位译作“体育”的,而是经历了从译作“身体(之)教育”、“体教”、“身教”到译作“体育”的日文化过程,这一过程是在19世纪70年代完成的。

中国体育历史悠久,但“体育”却是一个外来词。它最早见于20世纪初的清末,当时,我国有大批留学生东渡去日本求学,仅1901年至1906年间,就有13000多人。其中,学体育的就有很多。回国后,他们将“体育”一词引进到中国。

在中国,最早创办的体育团体是1906年上海的“沪西士商体育会”。1907年我国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绍兴也创办了体育会。同年,清皇朝学部的奏折中也开始有“体育”这个词。辛亥革命以后,“体育”一词就逐渐运用开来。

【微信用户请返回上一页,在左下角对话框中回复“0614”表示您已经阅读了本文章,网页版用户请直接回复“0614”】


    关注 甘肃教师学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