飨|你家有这样的父母吗?

 

没有人生来是一等一父母、二十四孝子女。...





“为什么爸爸妈妈总是骂我,无论我多努力都得不到

他们的夸奖。”

“我想搬出去一个人住,我妈就哭着骂我不孝。”

也许一百对父母之中,就会有一对这样的父母。

作为子女,你会迷茫:

从父母身上得不到鼓励、渴望独立却被剥夺私人空间。

这种情况在中国家庭中存在,幸福美满的家庭很多,可也不乏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就像一条你走得顺畅的康庄大道上,也会有人被一粒钉子扎到脚。

在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里,这些父母以为自己对孩子有绝对的处置权,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力这样做,而不会感受到这实际上是在侵犯另一个独立个体的空间。但这样的关系模式是非常有害的,会造成两代人双方的痛苦。

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结构,会赋予父母非常大的权力,父母就像是孩子的拥有者,孩子需要顺从父母的想法,如果孩子独立的思考与父母的想法差异太大时,孩子就要放弃自己的想法,否则的话就有可能被认为“不孝”。



对于上一代人来说,他们中间很多人都缺少独立成长的空间:工作就要铁饭碗,结婚就听爸妈的话相亲。而这些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了“顺从“的人,现在做了父母,也会习惯以曾经被父母约束的方式来约束自己的孩子。

但是,他们的孩子与他们相比,有了更多的独立思考,必然会带给这些父母更多的冲击,冲击越大,他们就会越期待夺回掌控权,从而确保自己内心的安全体验,确保在感觉上是对孩子有掌控感的。

当这些父母对孩子冷嘲热讽时,其实也是潜意识中他们在试图削弱孩子逐渐独立的部分,从而保证自己与孩子之间的紧密联结。在中国独生子女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孩子所承载的来自父母的期待可能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要多得多,父母对孩子期待的越多,带给孩子的压力也越大,父母的恐惧也会越强烈:越少越怕失去,对于这唯一的一个孩子,有一天他长大了,父母就要重回空巢状态,这对于之前几十年一直把照顾孩子当成事业来做的父母来说,孩子越大,也意味着他们离”失业“越近。

为了抵御无人可照顾的无用感,这一类习惯顺从的父母也想自己的孩子能顺从自己。于是就会在无意识中去贬低孩子的能力,限制孩子的独立,从而保证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照顾之下,也就保证了父母的价值感。

当你说要搬出去住的时候,这些父母肯定很担心:“你一个人能照顾好自己吗?你会做饭吗?”



有些父母在工作和生活上积压了很多压力,就想从孩子身上拿到足够的竞争力。

通常,这类父母,会习惯性地将自己身上的无力感转移给孩子。他们担心孩子能力不足,其实来自他们对自己的不认可。

“我读书不好,所以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做个大学生!”

“妈妈年轻时瞎了眼才嫁给你爸,你一定要嫁个有钱人啊。”

诸如此类的“期待”,你肯定没少听。

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太多,源于过往他们与这些事擦身而过。

然而,这些“期待”,不就是这些父母未完成的愿望或者时过境迁的“不甘心”吗?为何,孩子就要完成他们办不到的事。一个人生来,只是任务式地完成他人一系列的“期待”,也许时至终日,他始终没能做一件他喜欢做的事情,因为他只是按照这些父母的期待,做一个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以自我为中心的父母会这样、那样地约束孩子,仿佛离开他们,孩子便不会走路。

可谁的人生都该自己前行,匍匐也好,摔倒也好,奔跑也好。总之一个人哼歌漫游,或迎风流泪,都是孩子必须独行的路。



也许,这些约束孩子的父母,都曾经是一个受伤的孩子,当他们成长中的伤口没有修复时,他们就会用曾经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没有机会学会更健康的方式。

没有人生来就是一等一父母、二十四孝子女。关于“家庭”这一课,我们需要学的还很多。也许,争吵之后互相理解,相拥不求逼仄蜗居。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可以亲密,但眼中的你我都是独立的个体,才叫亲子之间的最佳距离。


    关注 魏雪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