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深陷争议漩涡,珠海银隆否决格力收购底气何在?

 

珠海银隆,何以有底气否决收购案?珠海银隆的商业模式决定其现阶段对资金需求较大,和格力电器联姻失败后,其未来是会继续引入新的股东,还是寻找新的接盘侠?...



在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这场备受争议的收购案中,受到质疑的另一主角——珠海银隆,何以有底气否决收购案?珠海银隆的商业模式决定其现阶段对资金需求较大,和格力电器联姻失败后,其未来是会继续引入新的股东,还是寻找新的接盘侠?

作者:程华秋子

来源:新财富杂志(ID:newfortune)

一波三折的格力电器(000651)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简称“珠海银隆”)大戏,11月16日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划上了句号。格力电器宣布终止收购珠海银隆,原因是调整后的交易方案未能获得珠海银隆股东会的审议通过,珠海银隆基于表决结果决定终止本次交易。

这是众人万万没想到的。虽然这一收购中间出现了募资方案被否、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发飙及卸任格力集团的董事等插曲,但此前格力电器从未透露出放弃收购的意愿,董明珠也一直态度坚决。但如今来看,董明珠的新能源计划短期内是无法快速实现了。而经历了众多波折后的格力电器仍需继续布局多元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已经62岁的董明珠,是否能带领格力电器力挽狂澜,再创新天,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华丽谢幕?

在这场备受争议的收购中,受到质疑的另一主角——珠海银隆,何以有底气否决收购案?珠海银隆的商业模式决定其现阶段对资金需求较大,和格力电器联姻失败后,其未来是会继续引入新的股东,还是寻找新的接盘侠?

珠海银隆:遭受质疑的行业领导者

伴随格力电器宣布收购珠海银隆而浮出水面的,是珠海银隆的幕后人——魏银仓。珠海银隆的故事,要从他说起。

公开报道显示,出生于河北武安的魏银仓,早年曾在邯郸下属的武安市创办银达交通安全设备厂,为高速公路生产交通安全设备,后赴美国。魏银仓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是2004年12月,珠海华银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于此时注册。这家公司之后几经更名和股权转让,于2010年6月更名为广东银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银通投资”),2011年10月由魏银仓本人全资持有,是他的一大运作平台。

房地产当是魏银仓选择的第一发力点。2005年4月,又有两家由他掌握的房地产平台同时注册。其中的珠海市港银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至今仍是银通投资旗下全资公司,2006年在珠海香洲区情侣南路开发了“山海一品墅”小区。另一平台珠海佳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简称“佳美地产”),2006年以1亿多元购得珠海度假村对面1.2万平方米的地块(包括7层烂尾建筑),开发了“山海一品居”小区。

佳美地产日后成为魏银仓运作新能源项目的平台,于2010年10月更名为珠海佳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8月再次更名为珠海市恒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珠海恒古”),由魏银仓通过境外持股平台间接控股的汇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拥有。
资料来源:众业达2015年1月30日公告

魏银仓在新能源研发上的布局,同样始于2005年,不过其初成气候当在2009年。这一年,他在珠海金湾区三灶镇开建新能源产业园。2009年12月,魏银仓旗下的两家公司——银通投资以及尚未变身珠海恒古的佳美地产,共同出资设立了银通新能源有限公司(简称“银通新能源”),银通投资与珠海恒古分别占股51%和49%。2013年,银通新能源更名为银隆新能源,这即是格力电器此次收购的主体。

银通新能源产业园占地26万平方米,总投资50亿元,一期工程据称投资9亿元,2010年8月正式投产,当日下线产品包括新能源电动客车、电动无人直升机、电动摩托车以及一辆移动式储能电源车。2010年国庆,银通生产的20台纯电动公交车在珠海公交公司投入运营。这一进展得益于其请来有“亚洲电动车之父”之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担任首席科学家,据报道,2009年6月,由陈领衔的专家组研发出了世界首款环型动力电池。由于银通尚无整车生产资质,其新能源客车是2010年6月与一汽客车(无锡)公司达成合作的产物。

或正因为新能源汽车上的布局,有媒体扒出,在2010年的“珠海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30件大事30位人物”评选中,魏银仓与已功成名就的董明珠同时入围“十大创新人物”。

2011年7月,银通新能源通过全资子公司储能科技(中国)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储能科技”)出资5751万美元,以每普通股1.5528美元的价格认购纳斯达克上市的美国奥钛纳米科技有限公司(Altair Nano,ALTI.NSDQ)非公开发行股份37,036,807股,从而持有奥钛53.3%股份。

奥钛1973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成立,1999年11月收购必和必拓有关纳米材料和二氧化钛颜料的所有权利和资产,并在纳斯达克上市,2012年5月,其册迁至美国特拉华州。有公开报道显示,奥钛与日本东芝都是钛酸锂电池技术的代表企业,由美国电动巴士厂商Proterra生产、搭载奥钛电池的混合电动巴士2008年在美国加州投入运行。不过,奥钛2014年被投资者起诉虚假陈述,已在当年9月退市,如今在OTCBB交易。

收购奥钛之前,银通的电动车主要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收购之后,其业务主要围绕钛酸锂技术方向展开,尽管这一技术存在争议。2012年,魏银仓在故乡武安等地建设奥钛新能源产业园,生产钛酸锂材料。

在电池领域进行收购的同时,银通新能源也在客车生产领域加快布局。2012年,利用客车市场竞争激烈、小厂生存困难的契机,银通新能源收购了珠海广通、石家庄中博、星凯龙等整车制造商。收购不仅为银通带来了汽车生产资质,扩大了产能,还有助于其在石家庄等地获取新能源汽车订单。2010年3月,银通新能源还收购了珠海蓝海科技,获取了电机、电控技术。

业务扩张的同时,魏银仓也同步进行着资本运作。首先是对银通新能源的增资,2010年3月,银通新能源的注册资本由初始的1000万元增加至6000万元。接着,他又对银通新能源的股权进行了整理,于2010年8月将银通投资所持股权全部转让给了珠海恒古,珠海恒古由此持有银通新能源100%的股权。

令人费解的是,2010年9月,珠海恒古将其持有的银通新能源13%的股权(对应780万元的出资)赠与了自然人张欣。而2012年10月,张欣又将这部分股权(仍对应780万元的出资,但占比已稀释至6.64%)回赠了珠海恒古。张欣何许人也,这一来一去的赠予背后有何缘故,外人不得而知。

“钢铁沙皇”沈文荣旗下的江苏中科沙钢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中科沙钢”),是银通新能源的第一个外部合作伙伴。这是一只2010年12月底成立,沙钢投资、委托中科招商管理的基金,总规模为50亿元,首期注册10亿元。

2011年6月,中科沙钢以2.16亿元向银通新能源增资,增资后,银通新能源的股权结构变为珠海恒古持股48.78%,沙钢投资持股43.93%,张欣持股7.29%。此后的2011年6月、2012年11月,珠海恒古又两次增资,加上张欣回赠的股权,其持股比例提高到85%,沙钢持股被稀释至15%。2013年3月,中科沙钢将这15%股权,以23367.15万元全数转让给珠海恒古,从而在持股一年多,近乎以原价退出。

中科沙钢与珠海恒古所持银通新能源的股权变化




也正是在2013年,银通新能源更名为珠海银隆新能源。此时的珠海银隆,尚在收购扩张之际,业绩并不乐观。根据2015年通过全资子公司众业达新能源入股珠海银隆的众业达(002441)的公告,珠海银隆2013年营收为1.65亿元,但营业利润为-1.71亿元,净利润-1244.888万元;资产总额为27.48亿元,负债为22.85亿元。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直到2015年,珠海银隆的业绩才得到扭转。2015 年,其实现营收38.6亿元,净利润 4.6 亿元,扭亏为盈。根据盖盖世资讯的统计,当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中,银隆旗下珠海广通的市场占比为3.61%,排名第7。格力电器的公告也显示,珠海银隆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主要处于产能建设和小批量生产、试生产阶段,其各产业链的产能主要在2015年形成,包括北方奥钛年产3000吨生产线2015年投产,石家庄中博客车生产线、河北银隆4条新增电池生产线、珠海银隆本部电池生产线更新改造等产能扩张均发生于2015年第四季度。



数据来源:盖盖世资讯伴随产能的增长,珠海银隆的资本运作也从2015年起开始加快步伐。这与其销售模式不无关系。珠海银隆近 50%的新能源汽车销售,采用了融资租赁模式:0元购车,10年租赁,10年质保,即,地方政府和公交公司按月或者按季度支付新能源汽车的租金,银隆则在 10 年内负责三大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维护。这种模式下,购车企业的运营成本相对燃油、LNG客车为低,不过汽车厂商需要垫资,资金要求高。珠海银隆因此对于资金需求巨大,融资成为必然。



数据来源:银隆新能源官网

2015年6月,珠海银隆在又一次增资中引入了新一批合作伙伴——众业达新能源、华融控股、金石灏汭、珠海希诺、东方弘远和恒泰资本,这六家公司共计出资15亿元,获得了37.5%的股权。相比近两年前中科沙钢退出之时,珠海银隆15%的股权价格已由当时的2.34亿元增值至6亿元。这一波入股的公司中,除了众业达新能源,其他也都颇有来头,比如,华融控股背靠华融资产,金石灏汭是中信证券直投子公司金石投资的全资子公司。此次增资之后,珠海银隆的估值由25亿元,提升到了40亿元。



2015年11月,珠海恒古将其持有的珠海银隆股权继续进行了转让,其中1.25%以5000万元转让给现代能源,3.75%以1.5亿元转让给红恺软件。与此同时,4个月前入股的珠海希诺,则将其持有的7.5%股权中的5%作价2亿元转让给远着吉灿,2.5%作价1亿元转让给横琴衡润,实现了原价退出。

2016年1月,珠海恒古将其持有的5%股权以2亿元转让给北巴传媒(600386),1.25%股权以5000万元转让给横琴银峰,1.25%股权以50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横琴银恒;华融控股则将其持有的15%股权转让给了华融致诚贰号。



在2016年2月珠海银隆的第七次股权转让及增资中,阳光人寿、三峡资本旗下的北京普润立方壹号等7家股东进入,其中,阳光人寿出资10亿元,获得珠海银隆14.948%股权。而早前一轮入股的华融,获得15%的珠海银隆股权仅花费6亿元。时隔半年,珠海银隆的估值已由40亿元大幅增长,在第七次增资前为50亿元,增资后达到66.9亿元。在这次增资后,早前入股的一些机构股权也被稀释,如北巴传媒持股由5%变更为3.737%。

此后,又经过三次股权转让,珠海银隆形成了被格力电器收购前的股权结构。其中,2016年7月26日,在格力电器对银隆新能源进行资产评估后,珠海恒古将所持的珠海银隆股份全部转让给了银通投资,完全退出,而珠海银隆也由中外合资(珠海恒古为港澳法人独资企业)企业变为了内资企业。而在2016年8月1日金石灏汭、谊承投资、景宁方德向杭州普润立方等股权转让中,珠海银隆的估值一举跃升至106亿元。在半年前的第七次增资之前,其估值尚只有50亿元。
资料来源:格力电器公告

2016年8月19日,格力电器公告称,拟以130亿元的价格向珠海银隆全体21名股东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珠海银隆100%股权;同时,拟向格力集团、格力电器员工持股计划、银通投资集团、珠海拓金、珠海融腾、中信证券、孙国华和招财鸿道,共计8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不超过100亿元。方案显示,珠海银隆账面净资产为38.78亿元,评估值为129.66亿元,评估增值率达234.37%。

这一方案随即引起争议。中小股东对130亿元的高价和由此将导致的股权摊薄等颇为不满,而后监管层对此给予了关注。8月25日,深交所就格力电器与珠海银隆交易价格的公允性、电动车未来市场发展前景等连发29问。

虽然9月1日格力电器发布了修订版增发草案,将配套募集资金金额由100亿元调减至97亿元、配套募集资金发行的股份数量上限由642,260,757股调减为622,992,934股,不过对这个无明显变化的修订方案,中小投资者仍不满意。

珠海银隆被格力收购之所以充满争议,一方面来自交易定价,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珠海银隆自身的业绩。2016年上半年,珠海银隆的营收为24.84亿元,而在其审计报告中的应收账款余额一栏,“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补助资金”金额就高达20亿元。有质疑者认为,珠海银隆主营业务的增长主要来自政府补贴的推动。9月初财政部公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结果,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备受关注,因骗补核查中显示有大量电动车闲置或未提车,也有投资者向格力电器询问,珠海银隆是否存在骗补或虚增销量行为。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而银隆所拥有的王牌——钛酸锂技术,市场也存有疑虑。

虽然董明珠曾表示:格力看重的是银隆所掌握的钛酸锂电池技术,收购不仅能让格力快速切入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更重要的是在储能业务上大有作为。

不过珠海银隆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品两条业务线中的储能产品的收入仍然有限,新能源客车占其收入的比例2015年高达96%,2016年上半年达89%。其钛酸锂电池也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而在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动力——锂电池市场,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称霸,钛酸锂电池不是主流,而它的优缺点也都非常明显:具有可快充、安全性能好、寿命长以及耐宽温等优点,不过也有能量密度不高、存在热膨胀、使用时间长之后漏气等问题。国泰君安分析师范杨分析称,银隆无法有效消化募投的电池产能,其必须要发展乘用车市场,而且乘用车需要消化54%的产能。而钛酸锂电池用于乘用车,则需要对电池技术中能量密度低(续航能力差)、电池成本高的问题进行突破。

多重疑虑的共同结果,是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以失败告终。或许,正是豪华而有背景的股东团队和快速提升的估值,让珠海银隆这次有底气否决这一调整后的收购案,拔身争议漩涡。

不过,珠海银隆的商业模式决定其现阶段对资金需求较大,其现有股东在放弃了格力电器之后,是会寻找新的接盘侠,从而快速实现退出;还是继续坚守,长线持有?与格力电器这一轮联姻失败,会否影响珠海银隆的钛酸锂电池技术的持续发展,从而让比亚迪等国内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从中受益?不过,相比珠海银隆,对于格力电器而言,这一轮联姻失败,或对其多元化布局乃至持续扩张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格力电器:多元化转型之路再次遇阻

收购珠海银隆,是以专业化见长、一向坚持内生增长的格力,2012年转型多元化以后最大的一个动作。这起收购的逻辑起始,指向格力电器近年来营收、利润双双下滑,空调主业达到天花板的不争事实。

2012 年,尽管格力电器以营收1001.1 亿元成为中国首家突破千亿的家电上市企业,但其营收增速已开始下滑。这一趋势下,格力电器于2014年营收到达1377亿元的高点之后,营收总额和利润开始掉头。



数据来源:格力电器公告

其背景是空调市场的整体不景气。中怡康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空调均价同比下降4.5%,1匹变频节能空调价格已经下滑到1200-1500元,甚至逼近千元大关,接近十年前低端定速空调的价位。这种低迷的环境下,首当其冲承受业绩压力的就是国内空调一哥格力。2016年1-7月的数据显示,空调行业依旧在去库存中,累积销量6712万台,同比下滑11.5%,其中内销3218万台,同比下滑26.3%。三大白电龙头中,格力、美的、海尔内销都是呈现下滑趋势。其中,格力内销累积1114万台,同比下滑34%。



数据来源:产业在线

进入饱和阶段的空调市场,未来的竞争会更加惨烈。格力在主业上遭遇的瓶颈,也让“董小姐”2013年立下的“年增200亿元”目标变得越来越难。格力所处身的传统家电业,厂商此时也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比如,美的集团(000333)开始拓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智能家居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格力近年来迫切地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探路多元化,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先后进入了模具、智能装备以及手机领域。

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珠海格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格力电器切入了模具制造业。尽管目前这家公司尚在成立之初,处于亏损状态,但其收入已处于成长通道。

2013年1月,格力集团组建智能装备研发团队,2015年4月宣布与总部位于瑞士的机器人制造企业ABB合作,2015年9月正式成立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2014年,其智能装备销售额2.53亿元,同比增长204%;2015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2016年3月,格力在武汉蔡甸区投资50亿元开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目前,格力电器也已全面布局智能装备领域,选定了武汉、杭州、成都、珠海四地为研发及生产基地,其产品覆盖工业机器人、智能AGV、无人自动化生产线体等多个领域。

2011年初,格力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珠海格力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还曾注资9000万元,将折价6000万元的东莞市良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改组为珠海格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手机锂电池。但由于客户以山寨机为主,随着山寨机的式微,这家公司也于2014年停产。

在起家的家电领域,格力电器也通过自建和收购进行了多品牌多品类的布局,目前其旗下有凌达压缩机(2004年收购)、格力电工(2004年收购)、凯邦电机(2006年收购)、新元电子(2004年收购)、智能装备等五大子公司,设立了7个研究院、52个研究所、近700个实验室。同时,除格力(空调)外,格力电器还拥有大松(生活电器)、晶弘(冰箱)、凌达(压缩机)、新元(电子)、凯邦(电机)等多个品牌,形成了一个品牌族群。

不过,格力的多元化扩张并没有想象中迅速。在家电业务上,格力主要还是采取了保守的“自产自营自销”体系,所以目前除了生活电器、冰箱业务外,其在洗衣机、厨电市场仍然很难占据一席之地。

如果智能装备算是格力向多元化的小跨步的话,那彻底打破格力电器“专业做空调”的形象定势的,应该是格力手机。

2015年3月两会期间,董明珠突然掏出自家手机,格力手机由此受到公众关注。然而,格力1代手机仅搭载高通骁龙410四核处理器、5英寸720P屏幕、1GB RAM和8GB ROM以及500W后置和200W前置摄像头,性能与同期上市的红米Note2、魅蓝Note2等机型相较低了一半。不少评论称其配置一上市就过时,且1599元的价格也缺乏竞争力。

而且,格力1代一直没有公开发售。其唯一的一次公开面市,是2015年8月在聚划算平台的一次抢购活动,限量1000台,每个ID只能抢购5台。意外的是,活动上线半个多小时、取得1000多个预约之后,却被取消了。格力官方称:“那是我们安徽一个经销商自己做的,未取得总部授权,所以令其撤销。目前产能供不应求,何时公开发售,敬请等候通知。”对于这背后的原因,有分析称,很可能格力的手机生产线没有做好准备,产能无法跟上。当时格力手机主要由深圳代工厂卓翼科技代工,产能仅有2-3万台。

2016年7月开始销售的2代格力手机,似乎吸取了教训,工艺设计和参数配置上相比一代有了质的飞跃,骁龙820处理器配4GB RAM、6英寸夏普2K屏、全金属机身、指纹识别等元素已经可以跻身主流安卓手机的序列,其价格定在较高的3599元。但光有参数远远不够,格力手机还未树立起自己的口碑。2016年7月的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上,董明珠以摔手机、证品质的方式,高调为格力2代手机站台。

董明珠将格力手机每年的理想销量定在5000万台。但在手机红海之中,缺乏爆点的格力手机并未溅起太大的水花。据董明珠7月19日在科技创新大讲堂透露,格力手机仅销售出几万部。

如今智能手机市场早已变成“血海”,格力电器为何还要执意杀入其中呢?按董明珠的说法,手机最有可能跟格力布局的智能家居链接到一起,作为物联网时代智能家居的管理终端,连接各类家用电器。

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一方面可以看作这一思路的延续:物联网时代,汽车和智能家电同样是制造厂商争夺的入口,二者使用场景颇多相似与互补;另一方面,格力电器本身作为空调厂商,过往已在空气能空调、热水器等产品上对家居能源的利用有所心得,此时,向其他能源领域延伸也顺理成章。董明珠曾表示,格力多元化的三大新战略方向即为智能穿戴设备、手机、新能源,而新能源汽车和家居储能应用则是将来的发展方向。

虽然格力造车难免让人想起10年前,空调企业曾有的一场声势浩大的造车运动。1997年,春兰收购东风集团旗下专用车公司,涉足重卡业务;2003年,奥克斯收购双马轻型车公司;2004年,美的收购云南客车厂。但它们的造车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有一种声音认为,如今的格力电器与当年的空调老大春兰情况类似,担心并购后格力电器的大量资金以及精力流向新能源,主业受到拖累。而多元化拖累主业被普遍认为是春兰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不过,格力电器2016年中报显示,其账面上还有994.21亿元的货币资金,资金方面的问题对财力雄厚的格力来说或许并不大。而从制造厂商延伸硬件入口的时代背景来观察,格力此次的收购,可能与当年空调商的单纯跨界又有所不同。

收购银隆之后,两者的协同效应也较为明显。有研究显示,珠海银隆是国内除比亚迪之外,唯一拥有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的企业。而新能源车的三大件主要是电机、电控、锂离子电池,格力电器本身在电控、智能制造、电机、精密模具等方面已有布局,一定程度上与银隆有技术协同。华泰证券家电行业分析师张泰认为,对于格力电器来说,通过收购银隆,直接拥有了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实现了业务的多元化布局,并有助于突破企业规模的瓶颈;对于珠海银隆来说,格力电器在智能制造技术、电机、新能源车空调、政府关系处理等领域拥有较大优势,可以与自身在电池、电控领域的技术优势完成互补。此外,对资金需求较大的珠海银隆,也可以从格力电器获得资金支持。

在供给侧改革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政府正大力支持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2016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超过17万台,同比增长超过125%,进入快速成长期。格力电器此时切入这一领域,也有可能把握机遇。

对于格力而言,这一收购的风险之一或在于,新能源汽车目前面临着市场存量激增、骗补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电池市场上三星、LG、松下等迫切需要转型的国际巨头对国内市场也虎视眈眈;这一新领域对于格力,究竟能否成为新的爆发点,仍需观察。

之二在于其能否适应多元化的运营。随着收购珠海银隆的推进,格力的多元化版图也进一步打开。从横向来看,格力产品已覆盖家电、手机、智能装备、精密模具、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等;纵向来看,格力已形成覆盖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相关元器件及加工设备生产、老旧产品回收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完整产业链。2016年7月北京的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上,董明珠再次宣布:“格力电器从专业化的空调企业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从当前的落子看,其在智能穿戴设备、手机、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初具雏形,尽管这一格局下的各种业务内在不无联系,属于有机的关联多元化,但其能否实现各个业务的良性成长乃至协同发展,仍有巨大的疑问。

不过如今,一切皆空。对于格力电器,成功转型多元化仍是一个艰难的命题。对于董明珠,或许这是一个更大的打击。

董明珠:华丽谢幕,还是黯然退场?

快人快语、擅长营销的董明珠,在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浪潮中,带领格力电器登顶家电业老大,个人也走上了职业巅峰,成为备受瞩目的“白电女王”。如今,制造业产能过剩、需求下降的背景下,她带领格力电器向多元化转型,落子手机和新能源汽车领域。虽然物联网、智能汽车、新能源等方向展现了重重机遇,手机红海之中,缺乏爆点的格力手机并未溅起太大的水花;格力电器以130亿巨资收购珠海银隆之举,也备受争议,但董明珠一直仍强势以对。

10月28日的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上,格力电器“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等15条议案直接被否。有网友在股吧留言描述这次股东大会的气氛说:董总刚进来大家并没掌声,后又进出几次才坐下来,也没有掌声。对此,董明珠也怒了:“我进来不鼓掌,还是第一次”;“格力没有亏待你们!我讲这个话一点都不过分。你看看上市公司有哪几个这样给你们分红的”;“格力人从1个亿、从1%利润都没有甚至亏损的企业做到今天,达到13%的利润,是靠你们来吗?”…… 一番炮语连珠的轰炸,再一次让人认识到这位格力电器当家人的作风高调、言辞犀利。

如今卸任格力集团董事长的董明珠,依然是格力电器的掌舵人。不过,1954年出生的董明珠,今年已经62岁,在公开场合她已屡屡被问及退休问题,这也被投资者认为是格力电器前景不确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虽然董明珠曾表示,三年内不会退休,退休前要做到2000亿,但这次收购期间,坊间一度有传言称她将提前退休。而2016年前三季,格力电器营收尚为824亿元。2000亿元的目标究竟能否在三年内实现,还存在疑问。

虽然格力这次受到市场巨大关注的收购已经折戟,但在余下的几年里,董明珠主导的格力多元化转型仍会继续,未来格力新的增长点在哪儿?是会顺着原有的逻辑来继续布局,还是选择换个新方向来探寻新路径?作为格力电器的一个标签,几乎将自己与品牌捆绑在一起的董明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视野带领格力电器完成转型,开创新天,从而圆满结束作为一位成功女企业家的职业生涯,华丽谢幕?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