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真心呵护,换你激情长留

 

【侯老师转发前言】我看表扬x26nbsp;x26nbsp;x26nbsp;x26nbsp;x26nbsp;x26nbsp;“你真棒”“你是最厉害的”这种赞扬语,非常恶俗,我是非常厌恶滥用这样的...

【侯老师转发前言】我看表扬
“你真棒”“你是最厉害的”这种赞扬语,非常恶俗,我是非常厌恶滥用这样的话的!甚至,我基本不用,不喜欢!类似这样的话,看似是对孩子表扬,其实是表扬者(多数是老师)没有真正用心,不是发自内心地对被表扬者进行赞美的,而是他(她)为了敷衍或者作秀给人看才有口无心说出来的,因而充满了虚假和做作的味道!我在很多场合很多地方见过老师这样夸孩子,基本都是这种作派,以致于我对这两句表扬的话一听就感到恶心。
表扬,必须发自内心。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宁可不表扬。决不能表扬得不疼不痒,甚至在不该表扬的地方滥用表扬,把表扬贬低得一文不值,就达不到表扬应有的效果了。
何老师的表扬,是讲究分寸的,一般都很得体。本文总结得很好,为何老师的工作点大赞!





不时来自家长的惊喜,也给我们以自信和力量
用我真心呵护,换你激情长留
何婵老师


中午放学,新生班赵林彬的妈妈来接孩子,向我询问林彬的课堂状态,并且特意欣喜地告诉我,林彬最近写日记特别顺畅,都可以自主完成了,根本不需要家长来监督检查。赵林彬同学才四年级,以前没学作文时,一写日记就犯愁,磕磕绊绊,错误百出,总是在家长的协助与纠正下,才费劲地完成。联想今天林彬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这样的进步也在意料之中了。今天的课,训练的是动作描写,林彬不仅两次主动要求念自己写的,而且写得相当不错。这得益于侯老师的引导得法,更重要的是,这得益于侯老师的作文课唤醒了孩子学习的内驱力,点燃了他心中自信的火焰。

作为新生,林彬第一次在群里发诵读语音时,我发现,他的声音很好听,弹性十足,小小年纪,诵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感情,难能可贵!我简单点评后,林彬妈妈这样回复:“谢谢何老师的表扬!林彬应该是第一次受到表扬!相信对孩子是极大的鼓励!谢谢老师!”一句一个叹号。看完这几句,意外,吃惊,欣慰……种种复杂的情绪,在心里氤氲开来。孩子从幼儿园到三年级,难道就没有受到过表扬吗?有点不可思议。很多孩子,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眼中,似乎是没有优点的。你学习不好,不专心,不听老师和家长的话,那你就一无是处。孩子一直被这种消极性的否定评价困扰着,他就真的感到自己越来越“一无是处”了,因为从来不会有人告诉他,其实他有很多闪光点,哪怕是很细微的。我为自己适宜得体的赞扬感到欣慰,假使我的言行起到了无形的激励作用,那我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感到自豪呢?当然,前提是发自内心的客观称赞,而非为了奉承迎合家长,一味无原则地表扬孩子,那是我所不齿的。并且,我都会极力用心寻找每位孩子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点,而不是用“你真棒”“你是最厉害的”等惯常套路化的夸奖来敷衍和糊弄孩子。
就像前面文章中多次提到的许妍,她妈妈总认为孩子“一无是处”,学这个不用心,做那个做不好,聊天也聊不到一起,为她操碎了心她还不领情。可在我看来,许妍有很多优于他人的长处,此不一一列举。单说,本学期她离开作文班,在不跟我们学习的情况下,仍能够每周主动积极坚持诵读,已经实属难得,关键是,许妍的音与字正确率非常高,而且感情非常饱满、自如,节奏韵律无可挑剔。请大家想一想:如此高度自觉的自学能力,动力来自哪里?许妍妈妈说,是我们的用心和鼓励,给了孩子自信,也给了她这做妈妈的自信。我很不客气地收下了这份感激之情,同时也庆幸自己曾经不吝啬地给予孩子肯定和赞扬。教育心理学上,斯金纳强化理论中的正强化,正是此理吧。我们认可孩子的言行,并给予了积极的鼓励,他会更加努力地强化这种行为结果,从而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进步和突破。


想起昨晚课前,马晓彤给我看的小纸条,那是在别处上课时,她与孙博洋的几句对话,稚嫩的英文,交流他们在不同学习班的上课感受。其中有句,晓彤问博洋喜欢上作文课吗,博洋回答:I like zuowen(作文),I like songdu(诵读)and Miss He。看完,我会心一笑,可爱的孩子!我当然明白为什么博洋喜欢诵读课,那是因为他找到了自信。博洋是个非常内向的男生,刚来班里时,坐在那里从不说话,你都会把他当空气忽略了。他现在坐着的时候也还是非常安静,不过,他的安静中积攒着大能量,蓄势待发。上次竞赛课上,他们组最初几轮题不占优势,抢答环节,博洋爆发了,抢答积极,正确率百分百,为他们组扳回了局势。博洋的精彩表现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意料外的是,平时寡言的他,关键时刻竟出口了,了不得的才子一枚;情理中的是,他平时背诵认真踏实,这不过是正常发挥而已。平时的努力,竞赛课上得以展露锋芒,眼前是众人羡慕状,耳边是老师赞扬声,搁谁能不自豪呢?从那次比赛之后,博洋课下背得更积极了,课上更专注热情了。从他的眼神中,我分明读到了一种自信、向上的蓬勃。就连下课,他都不舍得出去玩,而是在座位上读经典。若不是唤醒了强大的内驱力,对于这个爱闹爱玩年纪的男孩来说,怎能做到自动屏蔽周围的喧嚣,我自沉醉于经典诗文中呢?《千字文》学到最后一节了,我问,谁能从头一直背下来?全班沉默,连一向背得烂熟无比的庞圆圆都在犹豫,这时,只有孙博洋一人坚定地举起了手。我不禁在心里为这个男孩点了N个大赞!我知道,激情的力量正在博洋心中酝酿,等待爆发。

课间闲聊,庞圆圆说,谢博瀚在学校从来不背书。圆圆用的是“从来不”,一旁的吴好、霍博涵连声附和:“我们同班,可以作证,所以,我们很纳闷,他背咱们的经典怎么这么积极,他妈究竟是用了什么方法!”我在旁听着,微笑,心里一丝暗暗的得意。我隐隐觉得,应该是我鼓励的结果,当然,我的鼓励从不虚夸,对每位同学都是。谢博瀚生性好动,言行鲁莽,不爱动脑筋,这种性格在学校肯定是不受老师待见的,可在我看来,他的好动并不是“坏”,在经典诵读课上,我没有禁止他“好动”,相反,我告诉他,他身体的节奏特别好。这样,他的“动”就自觉起来,变得有节奏起来。我在班里表扬他,鼓励他还可以到我们年底的文化节上一展风采。我想,博瀚心里应该有所触动了。就这样,在一抑一扬的身体律动中,他的节奏感越来越好,上课越来越投入。至于内容,他想记不住都难,这应该是他背诵积极的动力所在吧。
另一个班的贾森,也是诵读最起劲的一个。他嗓门大,常常以课桌为道具,或用笔,或用文具盒,或用水杯,或者干脆直接用手,进行击鼓式伴奏,手和上身动着,有时脚也打节拍,不闲着。不仅如此,他还常常反复要求独诵。因为课上时间有限,留给大家分组齐读的遍数有限。每次贾森都提出强烈要求:老师,能不能让我们这组单独读一遍啊?他还热情帮其他同学提建议,纠正错音和节奏。每次其他同学读完,他总是迫不及待第一个举手,指出问题并纠正,俨然一个小老师。刘一心第一次来作文班上课的课间,问我:“老师,贾森每次课都这么积极吗?”我微笑:“是呀。”刘一心诧异了:“他在学校都不背语文,上课一点都不积极。”她又补充强调:“确实是的,我和他在学校一个班。”后来同班的李雨欣在课间聊同学时,提到贾森,也和刘一心一样的观点。马晓彤一次临时调班上课,下课后也用求证的语气问:“老师,他们(指贾森这个作文班)每节课都这么激动振奋吗?”我点头。晓彤不解:“老师,你也不管管他们?”我很不负责地回答:“我干嘛要管他们呀,他们热情这么高,我鼓励还来不及呢,怎么能压制呢?”晓彤顿时无语了。谁说,所有课堂都应该规规矩矩、安安静静的呢?贾森他们几个男生本来特别好闹,很多时候,对课堂秩序的维持的确是一种影响,可是我的诵读课,就鼓励他们“闹”,他们就真的越来越爱“闹”了,在又蹦又跳中诵读,在诵读的节奏感中身体跟着律动,注意力整个被诵读吸引了去,就难以走神。他们的关注点都集中在拼命表现自己上,哪有多余的精力分心呢!不是说“亲其师,信其道”么?学生不反感老师和课堂,发自内心地愿意学习,不比强制和批判来得更有效吗?

侯老师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观点教导我: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非常赞同。当你唤醒了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激情,他将爆发出让你难以想象的力量,何愁他学不会知识呢?我们几个班里,都有一些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其实,内向大多时候应是源于不自信吧。比如巩柳郁,是外县人,每次课从很远的地方来学习,跟班里同学都不熟,总是默默的,很少言语。就是心里明白,也从不主动开口。一次课上,我点名让她诵读,除了声音小,她读得从容、清晰、流畅,课上我时不时关注她,我发现她一直都一副专注的姿态。连续好几周,她每次都是第一或第二个在群里发背诵语音,从她的声音中我听到了一丝自信和热情,这是向上的力量。比如李轩阳,这个男孩是那种能让你完全没了脾气的人。因为无论你如何问,他都不吭声,你再三问,他只会简单地以是或不是来回答你,可是他心里明明很有主意。平时或私底下,我尽量找机会让他表现,鼓励他说话,还不按常理地让这个不说话的学生当组长。我渐渐察觉到,他开始变化了,他背诵越来越有底气,心态渐渐放开了,会主动和大家玩闹了。他们的变化,我看在眼中,乐在心里。

除了他们,班里还有很多很多学生,在知识之外收获更多的,是前进的动力和热情。私以为,这要比长点知识,对他们的成长影响更深远。所以,我愿意,用一点一点的耐心,一缕一缕的细心,去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我更愿意,用真心的呵护,去对待每一位认真的孩子,激发他们向上的信念。我们彼此,收获着一份感动和力量。

2016/11/20

注:本文转自何婵老师空间。


不时来自家长的惊喜,也给我们以自信和力量
 




不时来自家长的惊喜,也给我们以自信和力量


    关注 侯老师讲作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