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元素解析】氮很重要,可到底还有多少是我们不知道的事?

 

植物对氮的吸收利用

氮是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关系极大,而我国...







植物对氮的吸收利用
氮是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关系极大,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缺氮,地球上的大部分氮素存在于岩石圈和大气圈中,在大气中惰性气体占78%,占地球总氮量的1.96%,地球表面每平方米上空有7550kg的N,但这些氮不能被植物利用,许多因素与氮的循环转化有关,其中有生理的、化学的、生物化学的,而且是许多过程伴随进行。

一、植物体内氮的含量和分布

一般植物含氮量约占作物体干重的0.3%~5%,而含量的多少与作物种类、器官、发育阶段有关。豆科作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氮量也高。按干重计算,大豆植株中含氮2.49%、紫云英植株含氮2.25%;而禾本科作物一般含氮量较低,大多在1%左右。

1.作物种类不同含氮量也不相同,如玉米含氮常高于小麦,而小麦又高于水稻。即使是相同种类的作物也常因不同品种,其含氮量有明显差异。

2.植物体内氮素主要存在于蛋白质和叶绿素中。因此,幼嫩器官和种子中含氮量较高,而茎秆含量较低,尤其是老熟的茎秆含氮量更低。如小麦子粒含氮2.0%~2.5%,而茎秆仅含0.5%左右;豆科作物子粒含氮4.5%~5%,而茎秆仅含1%~1.4%。玉米也有相同的趋势:叶片含氮2.0%,子粒1.5%,茎秆0.7%,包叶最少,只有0.4%。

3.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时期,含氮量也不相同。如水稻,分蘖期含氮量明显高于苗期,通常分孽盛期含量达最高峰,其后随生育期推移而逐渐下降。在各生育期中,作物体内氮素的分布在不断变化。在营养生长阶段,氮素大部分集中在茎叶等幼嫩的器官中;当转入生殖生长时期以后,茎叶中的氮素就逐步向子粒、果实、块根或块茎等储藏器官中转移;成熟时,大约有70%的氮素已转入种子、果实、块根或块茎等储藏器官中。

4.应该指出,作物体内氮素的含量与分布明显受施氮水平和施氮时期的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作物各器官中氮的含量均有明显提高。通常是营养器官的含量变化大,生殖器官则变动较小;但生长后期施用氮肥,则表现为生殖器官中含氮量明显上升。



二、氮的营养功能

1. 蛋白质的重要组分:蛋白态氮通常可占植株全氮的80-85%。蛋白质中平均含氮16-18%,体内细胞的增长和新细胞的形成都必须有蛋白质,否则受到抑制,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滞。氮是一切有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所以它被称为“生命元素”。

2. 核酸和核蛋白质的成分:核酸也是植物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RNA,DNA,核酸中含氮15-16%,核酸态氮占植株全氮的10%左右。

3. 叶绿素的组成元素:绿色植物赖于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据测定,叶绿体约占叶片干重的20-30%,而叶绿体中约含蛋白质45-60%。

4. 许多酶的组分:酶本身就是蛋白质,是植物体内生化作用和代谢过程中的生物催化剂。

此外,氮素还是一些维生素(B1  B2  B6  PP等)的组分,生物碱和激素也都含有氮。

三、植物对氮的吸收

植物吸收的氮主要是无机态氮,即NH4+和NO3-,此外也可吸收某些可溶性的某些有机氮化物,尿素、氨基酸、酰胺等。但数量有限,低浓度的亚硝酸盐也能被植物吸收。

1. 高等植物NH4+ 吸收的分子机理研究   

早期NH4+ 吸收动力学表明NH4+的吸收有两个明显的动力学吸收特性:低亲和的非饱和吸收和高亲和的饱和吸收,高亲和力系统在低浓度下(µmol/L)起作用,低亲和力系统在高浓度(mmol/L)下起作用。研究表明高等植物NH4+ 的吸收是一个由NH4+ 转运蛋白基因(AMT)参与的过程,并且在植物、酵母、细菌和哺乳动物中都发现AMT基因的存在很多证据说明AMT1因基家族编码的蛋白在植物中具有NH4+转运蛋白的功能。首先,AMT1基因属于真核和原核NH4+ 转运蛋白基因家族MEP/AMT1中的成员,番茄和拟南芥的高亲和NH4+ 转运蛋白基因AMT1.1已经通过酵母突变体得到功能鉴定;其次,在酵母中AMT 转运蛋白的生化特性如能量来源、最佳pH值以及受K+ 抑制的程度都反应了完整植株根系中的NH4+ 吸收特性;最后,番茄中的AMT1.1首先在根毛中表达,这一点足以说明AMT基因在植物从生长介质中吸收NH4+ 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  高等植物NO3- 吸收的分子机理研究

硝酸盐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既是作为N 吸收的基本营养,同时也是植物发育的重要信号。高等植物的硝酸盐吸收中有高亲和吸收系统(HATS)与低亲和吸收系统(LATS)2种。通常,LATS比HATS容量大。拟南芥在10 mmol/L NO3- 中LATS吸收速率比HATs的Vmax高24倍,因此,虽然HATS在外源硝酸根浓度很低时对N的获得有重要作用,但LATS对于大量硝酸盐的获得还是必要的,而且后者可能对于植物的生长更重要,因为NO3- 很难残留,且在耕地土壤中变化明显。根据对NO3- 诱导的反应,HATS可以进一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诱导型(iHATS ),另一个为组成型(cHATS), cHATS可以解释无NO3- 存在的高亲和NO3- 吸收行为;然而,当暴露在NO3- 环境中时,iHATS仅在几小时就可以诱导出来。早期的研究已经明确NRT1是低亲和(mmol/L)而NRT2是高亲和(µmol/L)转运蛋白。四、土壤中氮的形态  

1、无机态氮:表土一般只占全氮量的1-2%最多也不会超过5-8%。NH4+-N、NO3- -N 及少量的NO2-N。

2、有机态氮:占全氮量的90%以上。

①水溶性有机态氮:不超过全氮量的5%,包括简单的游离氨基酸,胺盐及酰胺类化合物。

②、水解性有机氮:其含量可占氮量的50-70%

a、蛋白质多肽类,占土壤全氮的1/3-1/2。

b、核酸类,占土壤全氮的10%。

c、氨基糖,占土壤全氮的5-10%

③、非水解性有机态氮:占土壤有机态氮的30%以上,有的可达50%。

3、气态氮:N2、NH3等。

五、土壤氮素平衡

(一)农业土壤中氮的来源

1、施入的含氮肥料:化肥、有机肥。愈发达地区占主要地位。

2、生物固氮:共生、非共生固氮、根瘤菌每年每公顷固氮50Kg。

3、降水:雨水。

4、尘埃沉降:每年0.1-0.2 Kg/ha

5、灌溉水和地下水补给,污水含氮量更高。

6、土壤吸附,空气中的NH3每天可吸附25-100g/ha氮。

(二)土壤中氮素的去向

1、作物的吸收(主要方面) 。

2、土壤有机态氮的有效化:在微生物作用下,水解、氨化分解为氨和铵盐,通过硝化细菌的作用,最后产生硝态氮。

3、土壤无机态氮的损失:①NH3的挥发损失。②生物反硝化损失,生成H2、No、N2O。③化学反硝化损失,HNO2不稳定各种反应损失。④土壤中氮的固定,生物固氮、化学固定、吸附等。 ⑤土壤中氮的淋洗损失,主要是NO3--N。




    关注 果业协作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