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童趣:粘知了

 

生活在北方,尤其是山东的70后,大概都能记得小时候粘知了的情形。...

滨州市“最具社会责任感”微信公众号
生活在北方尤其是山东的70后,大概都能记得小时候粘知了的情形。不谦虚地讲,当年的我属于粘知了的高手。知了学名叫蝉,我们山东老家话叫“消心”。
童年的农村,是真的农村。有农民、农田,每个村子的四周大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水塘或者芦苇荡。夏天一场雨过后,每个水塘里都是游泳的农家孩子,其中也有我。所以一般农村出来的孩子,很少有不会游泳的,只是姿势都不好看,那时候游泳也不叫游泳,叫浮水。

村里的树林很多,杨树、柳树、榆树,知了最喜欢柳树。据说柳树枝的汁液是甜的,所以知了愿意在柳树上。

粘知了之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一根长芦苇杆、一把白面、一根已经穿好的针线,再加上一些辅料(比如细的硬树枝等)。如果觉得芦苇杆不够长,就会再接一段竹竿,确保高处的知了也能够得着。
粘知了前面这些准备工作,最核心的就是用白面和成有黏性的面筋。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放水太多就冲走了,放水太少又无法提炼出面筋。好几次,我都是浪费了好几把白面,被水白白的冲走了。面筋和好后,为了防止变硬一般都含在嘴里,保持湿润,用的时候吐出一块即可。找一截较细的硬树枝插在芦苇杆的最顶端并固定好,上面用来涂抹面筋。为了防止面筋脱落,一般都要在树枝上缠上一层细线。那时候村里好多地方生长一种灌木叫红荆子,质地坚硬,所以一般都会用红荆子作为细树枝用来涂抹面筋。
一切收拾妥当,拿上穿好的针线就出发了。那时候的知了几乎到处都是,如果自己院子里有柳树啥的,根本就不用出大门,在自己家粘即可。当时我们家种了半亩香椿,知了也爱栖息在香椿树上,所以我一般都会去自家香椿地里粘知了。知了分两种——一种是叫的,就是一到夏天叫的你很烦躁的那种;一种是哑巴,整个夏天沉默无语。以我粘了多年知了来看,总觉得哑巴知了要比叫的知了聪明敏捷,因为粘的知了里面大部分都是叫的,也有人说本来哑巴知了数量就少。不过每次我去粘的时候,当芦苇杆子快要接触到知了翅膀的时候,一般哑巴跑的多,不知道这是否说明哑巴知了确实比叫的聪明。
粘知了还是有技巧的,上面说了粘的是它的翅膀。有时候你轻轻的透过树叶把杆子举上去的时候,还差着好大一截呢,知了就飞了。有时候面筋都已经结实地粘在了知了的翅膀上,结果无论你怎么往下拽,知了似乎是傻了一样死活不下来。有时候粘到了,还没等把杆子放到地面,知了竟挣脱面筋飞跑了……

所以粘知了这件事,最好是两个人。一个人粘,一个人负责收拾,把粘到的知了从面筋上摘下来,然后还要把面筋再涂抹好。有时候天热,还要经常的把面筋全撸下来放嘴里嚼一嚼,再涂抹上,保持湿润和黏性。

差不多一个中午的时间,粘几十个知了不在话下。每一个知了都用早已准备好的针线穿起来,长长的一大串。

其实知了没有多少肉,就是脊梁骨那里有点肉。所以每次粘了很多,真正吃的倒不多。在那个物质还比较匮乏的年代,知了满足了我们这些馋嘴孩子对肉的向往。

其实,童年的粘知了,大部分时间还是用来打发童年的有趣时光了。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刘立明,山东阳信人。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中国政法大学MBA,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找同行网(www.zhaotonghang.com)发起人,公益校园组织(www.gongyixiaoyuan.com)执业导师。曾先后供职于多家知名地产集团,现任北京某投资集团副总裁。自幼爱好文学,现身在闹市,心却在故乡的田野。

刘立明先生作品欣赏


童年的小小牛
“句点论策”
滨州市“最具社会责任感”微信公众号
喜欢我,就关注我吧!!!





    关注 句点论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