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是何物 孤独感、痴呆风险、与淀粉样蛋白沉积​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800年后的今天,许多中外的学者也在问类似的问题:“孤独是何物?直教生死关悠”...



从一对雁子的死说起


公元1205年,元好问在赴试的途中写出著名的【雁丘词】。

故事是这样:他与友人在汾水旁遇见一个捕雁人提着两只已死的雁,根据捕雁人的陈述,其实他只抓到一只,另外一只已经脱网飞走。但看到伴侣已被捕,它竟然飞撞地面,选择死在伴侣旁。

接下来发生的,是我们现在人所无法理解的...

元好问(与同行的友人)做了一件中国文人所遵循的光荣传统:善后。

所谓“善后”就是厚葬,尤其是对于忠臣义士的庄严埋葬。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厚葬”是对生前善行的表彰。

在元好问看来,依照传统这两只雁子应该被“善后”的。

于是元好问与友人就从捕雁人手中买下这对雁子,就地挖坑,把这两只雁子合葬。并在上面砌了几个石头,正经八百的浇酒,并各人题了一首词(追怀的场景,岂可无诗?)。元好问的这首【雁丘词】就如此横空出世。

元好问不愧其名,他题词的开始就一个”问“字:“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孤独感,攸关我们的生命与健康。)
好问的不只是他,在800年后的今天,许多中外的学者也在问同样或是类似的问题:“孤独是何物?直教生死关悠”

孤独与孤独感,如何攸关我们的生命健康?

“寡居效应”

2011年的一个研究揭示出“寡居效应”,研究显示:40%的女性和26%的男性会在伴侣去世之后三年内死亡。

这个研究发表在著名的《流行病学》期刊。

研究人员仔细考察了自1991年起记录在案的58000对夫妇,最终发现寡居效应不仅对老年人成立,对三四十岁的成年人同样成立。研究者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首次以有力的证据表明寡居与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关键信息就是,不管你考察哪种死亡原因,寡居效应都存在。”论文第一作者、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的教授保罗·波伊尔(Paul Boyle)说,“这是一个清晰的论证,我们认为,丧偶等社会效应会对人的生命预期造成重要影响。”

在他们研究的58000对夫妇中,有40人在配偶去世10天内便死亡,其中至少有12人是在配偶去世当天死亡的。波伊尔等人研究发现,人最有可能在配偶去世后的半年内死亡,而寡居效应最长可以持续10年。

孤独感不仅是内心的折磨,实际上,一系列的研究已经发现,它对人造成的死亡风险并不亚于吸烟。孤独给人造成的心脏病风险与肥胖和高血压造成的风险相当。还有证据表明,有信仰的人中最长寿的是那些经常参加宗教仪式的,而不是那些对他们的信仰感受最深的。这可能说明,并不是信念让人更长寿,而是人与人的接触让人更长寿。

孤独的高血压效应

在200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露易丝·霍利(Louise Hawkley)及其合作者就发现,美国孤独的老人的血压比不孤独者高出30点。

他们所研究的两百多名对象来自于随机选取的白人、非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人,年龄在50到68岁之间。



“孤独的人与不孤独的人不同,他们倾向于把有压力的情势理解为威胁而非挑战,被动地以请求器械或感情支持的方式来应对,而不是主动适应并力图解决问题。”霍利的合作者、芝加哥大学认知和社会神经系统科学中心主任约翰·卡乔波(John Cacioppo)说。对压力的不同的应对方式造成了血流阻力的不同。这可能造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血压也逐渐升高。

不只是老年人,年轻人之间也有同样的现象:孤独的年轻人的血流阻力高于不孤独的年轻人。

高血压增加了心脏病、中风的发病风险,并且会对肾功能造成损伤。霍利等人对研究对象历时四年的监测发现,最孤独的人的血压在这段时间里比最融入社会的人多升高了14.4毫米。

孤独者的“微醒”状态

孤独者虽然睡眠的时间看起来与不孤独者一样长,但是他们会经历更多的“微醒状态”,这使得他们的睡眠质量变得糟糕。相应地,孤独者会更多地出现日间功能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睡眠状况本就会越来越差,这可能让孤独者的睡眠雪上加霜。



孤独的老年人:痴呆的风险高

一项2007年的研究则发现,对于更大年龄的人,孤独感还可能增加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一组研究人员对八百多名平均年龄在80.7岁的老人的监测表明,孤独者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可以达到不孤独者的两倍。

另外一项在2010年的研究,由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就进行过一次调研发现:32%的成年人(年龄在60-69岁)和25%的成年人(年龄≥70)感到孤独。备受孤独易引发抑郁症、心脏病和中风。此外,老年人孤独同样容易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增加阿尔兹海默症的患病风险。

与淀粉样蛋白的关联研究

孤独感,可能也会造成复杂的生化活动,或者与它们相关联。

近年来脑医学造影成像越来越普及,学者开始利用科技研究孤独感与脑神经生化物质的关联性。

来自于哈佛医学院的Nancy J. Donovan团队发现:老年人感觉孤独与β-淀粉样蛋白有关联。β-淀粉样蛋白是构成大脑老年斑的主要组成物质,是阿尔兹海默症典型病理标志物,尤其是在早期的疾病阶段。

Donovan的研究团队招募了79名成年人(43位女性、36位男性),他们的平均年龄是76岁,且认知能力正常。他们采用UCLA孤独衡量表评估每个受试对象的孤独感。



UCLA的孤独感量表包含三个问题:多长时间觉得被遗忘了?多长时间感觉到与社会脱离?多长时间感觉缺乏陪伴?量表的总分12分,分数越高表示强烈的“孤独感”。

Donovan的研究团队比较这79名受试者的孤独感评分,与受试者的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的含量。该含量的检测是利用脑成像技术,扫描受试者的前额颞叶、外侧颞叶和顶叶区。

结果显示,高分数组(也就是“孤独感”组),他们的大脑淀粉样蛋白含量是另外一组的7.5倍。

当然,或许其他的因素(如焦虑、抑郁以及社会经济地位)也是协作因素,导致出现这一组人的高淀粉样蛋白现象。



即便如此,Donovan团队认为,这些研究结果意味着,孤独感可以作为一个早期阿尔兹海默症检测的指标。这一指标的建立有利于提高老年痴呆症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效率。

给子女的建议

作为子女或家人,你应答知道:

家人与密友: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Stacey Passalacqua及其同事研究了19到85岁的人群后,得出上述结论。“我们每天都会接触那么多的人,但最重要的是:亲近的家庭成员或密友。”她说。

网络社交无益:一个人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储存大量的“好友”,或是在微博上获得大批“粉丝”,但这些无助于消灭长者的“孤独感”。这是根据芝加哥大学的卡乔波教授的研究发现。

难以照顾自己:流行病学研究已经发现,相较于不孤独者,孤独者更难以将自己照顾好。他们的饮食会更差,他们会喝更多的酒,他们运动得也更少。

防范预警AD:AD是阿尔茨海默病,全球有近四千万的患者。父母强烈的孤独感是一个早期阿尔兹海默症检测的指标,应该予以正视,积极安排筛查或诊断,寻求【记忆门诊】的专家意见。

留待骚人

元好问的【雁丘词】以问句开始,收尾是以邀约结束的。

在词的末尾,年轻的元好问写着: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骚人就是有心人,古今都有骚人。阿尔兹海默病是一个威胁全球的疾病,在中国估计未来每二十年患者人数翻一倍。期待今日的医学骚人能够早日取得科研进展,帮助解开阿尔茨海默与其它退行神经疾病之谜。

我们更要期待的骚人是一批药物,它们正在经历二/三期的临床。希望它们早日获得成功,能够上市使用(比如今年Nature报道的新药艾度康)

来访雁丘处:【记忆门诊】

就是因为”骚人药物”久久研发不出来,我们更需重视自我筛查与医师的检测诊断。

关于筛查,作为一个大型的患者与家属平台,本平台提供很多此类的工具,包含:【画钟测试】、【AD8量表】、【MMSE量表】。

关于医师检测,提醒大家关注全国各地的【记忆门诊】。

在全球的范围内比较,中国各地的【记忆门诊】的检测费用低、时间短、准确性高。即便是目前无法药物治愈,但是只要发现早,AD临床的效果还是很好。

自我筛查工具程序与全国的【记忆门诊】名单,都可以从本微信公众号的菜单点击进入。



《黄手环行动》是中国最大的老年失智的家人社区,请加入我们的行动,一起向阿尔茨海默病挑战。


    关注 天坛老年病友之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