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从看见自己开始

 

看到内在的自己仿佛一次新生...





今天在个人成长小组第一节课的最后,大卫老师带领大家做冥想的环节,我看到了一个天使,在一丛玫瑰花上飞舞,而玫瑰花们也伴着天使的舞蹈,开始伸展枝叶,不断向上生长。这幅画面,让我看到了力量,看到了愉悦和生命的活力!

为什么会有今天这幅画面,还要从去年接触大卫老师的课程开始说。 参加大卫老师的课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因为朋友的推荐,自己就决定去学习,那个时候对于内在小孩,对于情绪转化都还懵懵懂懂,只是觉得朋友推荐的应该不会错,就去了。必然是因为学习情商以后,在实践中,逐渐碰到一些问题无法解决,于是这个课程也就成为自己去寻找答案的必然选择。

前两次参加大卫老师的课,更多时候把自己放在一个情商讲师、咨询师的身份,希望自己学习以后,能够更好的帮助到未来需要面对的学员。于是,课堂上更多的是在感受老师如何去授课,用了什么方法,什么活动,什么音乐等等。虽然做了很多练习,但是并没有完全投入的去作为一个学员去感受整个过程。

这次报名个人成长小组,可以有机会花更多时间跟老师一起去认识自己。老师问我一个问题:“什么驱使你想来参加这个课程。”我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反思,我认识到人生中总会有一些过去经历留下来的模式在影响着你,或者牵绊着你,即使是看起来很美好的童年,也会有一些影响,也许是你自己都没觉察到的,我想通过这次学习觉察到。”

老师问我一个问题:“在过去这么多年一直会重复出现,困扰你的事情是什么?”我沉思了一会儿,想到一点是:我会很难拒绝别人的请求。如果其他人有任何希望我帮助的地方,或者需要我参与的,我一定会尽我所能去做,即使有些时候这件事情我做不到,也会想尽办法去帮忙。说出来:‘我不能帮你’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情。而有些时候,我在答应别人以后,自己把自己陷入了纠结的境地。之前在学习行为风格分析的时候,我也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并没有看到这个模式背后的原因,而现在我似乎找到答案了。

从小,我就是父母、亲戚、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经常会看见那个“好孩子”。我是家里的老大,从小就很懂事、听话,懂得照顾妹妹,从来不会跟妹妹吵架。学习好,从来不用父母操心学习,如果哪一次考试我觉得自己考的不理想,我就会很愧疚,然后在发布成绩前的几天,我就会努力在家多做家务,以此来弥补我觉得考试没考好这件事的愧疚。而很多时候,结果通常是我考地很好。我孝敬老人,也懂得帮忙父母。这似乎没什么问题,好孩子就应该这样。问题是总是被大人表扬“懂事”的我,慢慢的也给自己这样一个标签,于是总是尽可能做到让周围人都满意,长大以后,自己总是一个人去面对很多事情,即使碰到困难也尽可能自己解决,给家里人留下的印象永远都是不用操心的好孩子。

这个“好孩子”的标签,一直伴随在我的生活中、学校里、工作中和现在的家庭中。于是工作中我也总是尽可能帮助同事;家庭中,我会自己独立承担很多。最初,我很满意这样的自己,因为我很独立,我不会让别人操心,不会麻烦别人。也因为这一点,我会自己做很多决定,不跟家里人讨论,因为我觉得我都想好了,这是对大家都好的。

我沉浸在自己“好孩子”的世界里。 即使碰到困难,即使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关注,我都比较难开口去求助,即使是跟我最亲近的人。而这样的独立,给自己带来了无形的负担,也给关系之间带来一种疏离感。

这种模式,给我自己套上了一层厚厚的外衣,连我自己看到的自己都只剩下“好孩子“了。大卫老师说:”当你努力去呈现好的一面,努力去为他人着想的时候,你会慢慢的忽略掉自己的一些真实的部分。人生是完整的,你需要看到自己不同的方面,也需要去呈现自己不同的方面,否则有可能会创造一种距离感,感觉不够真实。”

这句话惊醒了我,同一天看到一本书上的一句话:“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是完整的。”是的,人生是完整的,我需要看见自己不同的方面,接纳自己不同的方面。这么做,不是让自己变成另一个极端,变成一个叛逆的孩子,或“坏孩子”,而是让自己更坦诚的去看到自己,接纳自己可以不够好;看到自己对他人的需要;允许自己可以偶尔制造一点小麻烦。勇敢的去拥抱那个“不够好”的自己!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始看到玫瑰花随风舞蹈,肆意生长的画面。 仿佛看到自己脱掉了厚厚的外衣,一下子变得很轻松,伸展双手,打开自己,让自己更真实的呈现出来。

这是我当时当下的心理感受,也许在成长过程中,我又会有新的不同的体会,仅以此篇记录此刻的心情。

感谢在这个阶段,我送给自己的这份礼物!看见自己,才能活出自己!


    关注 董艳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