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焦距

 

x0a短焦距:改诗之我见

x0ax0a

x0ax0a

写诗要从宏观着眼,从细微入手不无...

短焦距:改诗之我见  


写诗要从宏观着眼,从细微入手不无道理。我在赴王封采风中写下这四首诗,在几次修改的过程中,对这方面深有体会,写出来和大家商讨。

圪垛村

窑随山势走东西,路架石梁高复低。

含笑黄花谁顶戴,也无犬吠也无鸡。

留守户

枣洒圪梁风见愁,弯腰谷穗雀还丢。

倚门老者期何所,晌午青丝晚白头。

观景台

唾手翻秋岭,平湖一鉴开。

眼明鱼破晓,心喜鸟啣杯。

火树天边舞,嘉禾垅上偎。

旗招云五彩,美景再三催。

一线天

山中无岁月,草木不知秋。

鹰嘴磨风利,龙涎带雪稠。

光开泉五色,影合洞双修。

解得原生态,攀爬有过猴。
第一首中“路架石梁”原为“路架板桥”。两者看似无关紧要,但推敲后觉得“石梁”能体现山区,而“板桥”多指水泽,取舍由此而决。第三句发在群里的是“野花”二字,但细想“野花”随时可见,而“黄花”则代表秋菊,更能突出时序。这样一来,经过前三句的细微入手,加深了结句上“宏观着眼”的效果。

(其实景观中未见菊花,为诗而造景而已。)

第二首中的首句改动多次,从最初的“枣落窗台瓜掉沟”,到后来的“瓜系枯藤枣锁眸”,再到现在的“枣洒圪梁风见愁”,可以说搅尽脑汁。首先说“窗台”是作者我的观察,而不是“倚门”老者的视觉范围。要想突出结句的宏观作用,“窗台”显然有违“倚门”,同时视觉和心态上也较短浅,远没有后来的“圪梁”符合山村景致和乡土情怀。二稿中的“枯藤”虽然加深了秋意,但又和“枣锁眸”产生了互抵,最终放弃了。促使我没有铺排萧条的秋景,而是以丰登但无人收获的秋景来突出“期何所”的设问,是一种以加大反差驰张主题的写作手法。而“晌午青丝晚白头”的结句,是为了让“留守户”这一主题的深刻内涵得到充分张显,并给人留下一定的思索空间。其次,结句中原来的“晌午青云晚日头”,是一种简单化了的时空复述和粗浅的人生寄托,改成现在这种通俗但极具亲和力的句子,我认为是必要的也是较为成功的。

第三首初稿中前四句如下:“唾手攀秋色,平湖一鉴开。眼明花献殿,心系菊摇台。”推敲几次后认为,“攀秋色”三字除了猎奇外,它和“平湖一鉴开”有隔。“眼明花献殿,心系菊摇台。”不但合掌,而且和后面的“火树”搭车也属多余。更要紧的是未能体现出“湖”的格调及境界来。改成现在则不然,先是“翻秋岭,其后“鉴湖开”顺理成章。接着“鱼破晓”,(即鱼肚白之意)到“鸟啣杯”,不但附合“湖”的景观,同时也反衬出“翻秋岭”的不畏艰难,和到达目的地后眼界大开及心怡情悦。自己觉的改后较为合理也算成功的一例。

第四首也是在前四句改动较大,原句为:“山中丢岁月,草木不知秋。鹰嘴膝边啄,龙涎头上流。”首先说我很喜欢“山中丢岁月,”和“龙涎头上流。”这两句,可以说“丢”字虚“头”字实,虚实相间趣味昭然。无奈二字占用了韵字不得不改。另外一点“膝边啄”和“磨风利”境界大不相同,后者拔高很多。

总之,改这四首诗各有所因。但最大成因在于对诗敬畏,也是诗不厌改使然。

井人       2016.10.2


    关注 万柏林诗词学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结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