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遇上语文课

 

这样的种种尝试,让孩子们获得了源于生活更超越生活的丰富体验:x0a体验阳光也体验幽暗,体验欢乐也体验忧伤···x0a体验之后,回到自己的生活里,他们会获得一些坦然对待生活的勇气。...

最后3分钟,问卷时间结束。

一一收上来后,我念出来,孩子们默默听。忽然,看到有人写道:

“你个笨蛋,快去医院。”

这是一个平常很少主动发言的孩子所写的“对老师的话”。

内心一惊。

“有意见?故意搞怪?”

犹豫片刻,还是硬着头皮念了出来。

“嘻嘻,老师,你刚刚演的那个狮子真的好傻……”写的那位在底下小声地补充。

由忧转喜。

这是在春季的最后一讲尾声时,所发生的一个花絮。

将戏剧引入课堂,这是一次尝试。

阅读经典有莫大的好处,而只阅读文字,又或者只观看别人改编的影视作品,对于孩子来说,是有缺憾的。

为什么呢?

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只阅读或只观看,固然是有审美的熏陶,而那也可能只是单向的吸收,对于更需要体验来带动感受的孩子来说,是显得有些美中不足的。

戏剧恰好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口,能够让孩子除了眼观耳听,更能“手舞足蹈”地去亲身体验阅读能够带来的力量。

其实在国外,早已有了戏剧与儿童结合的实践和探索。

在美国,最早的儿童戏剧概念并没有今天那么清晰,只是一种“以儿童为对象的,以戏剧为主体的艺术表演性活动。”一位名叫摩斯·郭博格(Moss Goldbeng)的人,率先提出了儿童戏剧的初步理念,即一种创造性的戏剧活动(Creative Dramatics)、表演性的戏剧活动(Recreational Drama),以及儿童剧场(Children’s Theatre)、戏偶剧场(Puppet Theatre)的概念。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种“Creative Drama”开始有了通过儿童的“Do-Drama”实现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目的,也开始被界定为一种即兴的、非演出的、以过程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即参与者在引导者指导下想象、扮演和反思人类真实的或想象的经验。

后来,美国的一位学者艾林纳·蔡斯·约克(Eleaner Chase York)在考察后,总结了这种戏剧形式对儿童的发展价值在于:创造力、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想象力、情绪稳定性、社会合作能力、道德态度、身体平衡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

于是,设计一堂课,将戏剧融入语文课堂,来作为整个春季课的压轴,是我一直绞尽脑汁研究与探索的主题。

课上完之后,回顾课堂,有许多有意思的地方值得分享。

首先,从课堂接受度上来看,孩子们的肆意的笑声,充分表达了他们的喜欢。
其次,从预期与效果比来看,他们的积极性远远超乎我的预期。

比如:

要求他们尝试着将画面转化为文字,再由文字转化为静态的肢体动作。

于是,各种千奇百怪,脑洞大开的造型纷纷涌现。
再次,从戏剧对孩子的作用来看,激活了他们身上许多以前未能充分表现的部分,尽管我设计了很多环节来“压榨”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但有了表演的风向标,他们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情。



此外,我还在课上观察了一些有意思的情况:

1.以前的创作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件被动的事情,大多是“不得不写”。而此时的创作是一件自发的行动,是“不写不行”。

比如要求不能有台词,孩子“叫苦连天”:“老师,为什么不能有台词?我都写好了!”

2.从前的小组合作,往往是语言能力强的表现出众,这次则出现一些寡言而善演的孩子。让大家看到他们身上的光芒。很多孩子留言表示,超级喜欢表演课。

比如这位平日不善言辞的孩子的反馈留言:
3.因为在扮演的过程中,一切都是可以被允许的,所以恶形恶状、歇斯底里等等一些日常被阻挠与禁止的的经验被自发地夸张地呈现在表演中。

比如一些平常冲动的孩子选择扮演那些凶恶的狮子、残暴的国王、野蛮的熊等等角色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自然的表现力,演得格外有力量。而当表演结束的指令响起,孩子们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当他们回到日常状态,那股平日时隐时现的冲动也稀释了许多。

表演的孩子,先是依靠表演获得掌声与笑声,又通过表演释放了内心的一些符合角色的冲动,双重的正向作用,让他们明显在整个团队中有了许多信心。

我相信,这样的种种尝试,让孩子们获得了源于生活更超越生活的丰富体验:体验阳光也体验幽暗,体验欢乐也体验忧伤……体验之后,回到自己的生活里,他们会获得一些坦然对待生活的勇气。

我相信,戏剧能带给孩子的肯定还有更多。对孩子来说,学习是众多小溪汇成的大河,愿戏剧这条小溪能一直流淌在他们的生命之中。


    关注 越读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