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挂的厨神和她的食谱

 

敞开心胸,更要敞开嘴巴。...





她写这本书的首要目的是让人理解而不是让人钦佩,在现有的材料中,依然可以用西方食材做出像样的中国菜。因为每个人都要做饭、吃饭,今天这样做,明天你可以换一种方法嘛。

前几年,路过淮海路和延龄巷,并无特殊感觉。唯一留意的是街头巷尾琳琅满目的餐厅和小吃档。有馄饨面条店,来自五湖四海的口味聚集在一起,除了南京本土口味,还夹杂了西北牛肉拉面、岐山臊子面、安庆柴火馄饨,不起眼的门牌下,冷不丁还能冒出来一家日式拉面店。大到中式酒楼,小到辣卤凤爪,在延龄巷都能找到一席之地。甜点和饮品自不必说,许多网红奶茶和古早味蛋糕都从这条生机勃勃的小巷子里风靡全城。

金陵多寺庙。偶尔逛寺庙,在法物流通处结缘一些经书,《金刚经》啦,《地藏菩萨本愿经》啦,和居士们自己编成集子的佛教入门读物,都有涉及。有一年,一位老居士让我发心印经,我交了100元现金给他,几十天后,他送来几本《金刚经》,封底助印功德芳名一栏,赫然列着我的名字,所谓“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经书未必真正读得下去,每每翻到封底,总是能看见市面上大部分经书的承印单位皆是金陵刻经处,地址标明:南京市淮海路35号。于是对这个机构好奇,以后再去淮海路和延龄巷,不免多走两步,去金陵刻经处门口望一望。

金陵刻经处的创始人是杨仁山居士。这里本是杨家的老房子,杨老先生临终时立下遗嘱,将这座大宅院捐献出去,用作刻经之地。出于弘扬佛法的考虑,杨仁山还为金陵刻经处规定了“三不刻”的定律:疑伪者不刻,文义浅俗者不刻,乩坛之书不刻。杨仁山自幼聪颖好学,学有所成后淡泊功名,与晚清著名学者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私交甚好,还随曾纪泽出访过外国。



有这样的爷爷,孙女儿自然也不逊。杨仁山的孙女杨步伟,出身名门望族,太阳射手座上升处女座,自己评价自己是“一个道地的中国女人”。杨家大宅有一百二十八间房子,三十四口人,以及数不清的佣人。搬家的时候油漆还没上完,只是为了让曾祖母死在自己的家里。

杨步伟是谁?那位跟着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去清华去耶鲁去哈佛,亲手做菜试吃写食谱的富家小姐,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丈夫时,还记得自己腼腆地说:“赵元任荡啊荡的,就来了”吗?

遇到赵元任之前,杨步伟是名副其实的超前女性,人生有如开了挂。十六岁参加南京旅宁学堂考试,作文题目是“女子读书之益”,她写:“女子者,国民之母也。”她是第一位留学日本并获得东京帝国大学医学博士的中国女性,毕业之后,与同学李贯中在北京开了一家妇产科医院。她们俩以前的闺蜜林贯虹去世,因为三个人的姓氏都是“木”字部,三木为森,加之三人已剩两人,两人称仁,故名“森仁医院”。



为了照顾丈夫的事业,杨步伟告别了医学本行,成了一名家庭主妇。开始了另一段开挂的人生。1927年,杨步伟在清华校园内开了一家“小桥食社”,每天一到饭点,屋子里飘香四溢,引得一帮教授前来就餐,胡适、吴宓都是食社的常客。因为杨步伟人缘极好,为人又很大方,常常一挥手:“这顿饭我来请了!”小桥食社没开多久,四百块本钱入不敷出,便因收支困难关了门。杨步伟总结:“生意茂盛,本钱干尽。”

后来去了美国,她闲不下来,自己根据平日下厨的经验,写了一本《中国食谱》(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书名题字是赵元任,序言的作者是胡适和赛珍珠。这本书先是概括地写了中国菜的食材、佐料、厨具和烹调,接着是菜谱和菜单。她说做红烧肉的手法是要出色,这样的话,肉就会看起来更出色;在厨具一章中,她画了示意图,亲自说明怎样使用筷子;她告诉大家为什么学了这么多东西,没有秘诀:敞开心胸,更要敞开嘴巴。她写这本书的首要目的是让人理解而不是让人钦佩,在现有的材料中,依然可以用西方食材做出像样的中国菜。因为每个人都要做饭、吃饭,今天这样做,明天你可以换一种方法嘛。



相对于现在机械性的大谈养生之道的菜谱,《中国食谱》是可以作为不一样的烹调指南拿来读一读的,杨步伟不仅是谈做菜,书中文字也满溢着作者对生活的用心和多年来为家庭奔波操劳的经验。看了《中国食谱》,要指出于我有特别记忆的两处,让大家同赏我的吃饭经历。一是孩童之时在奶奶家,傍晚放了学,扔下书包站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偶然瞥见奶奶悠闲地坐在厨房门口抽着烟叹气,一集动画片的功夫,稀饭熬好了,馒头蒸熟了,几盘大菜小菜悉数炒好。二是平日里看母亲做饭,她哼着歌,清洗、备菜、切菜,荤的素的摆在案板上和盘子里待用,在我还没有搞清楚该先做哪样菜的时候,她已经把几盘做好了的菜端到了饭桌上。按照这样的经验,我预谋着可以给母亲写一本皖北乃至中原口味的菜谱了。

和无聊的人扯淡,
不如看有趣的人扯谈
你们都是好吃嘴


    关注 虾扯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