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剑文专栏 丝路上的海神 NO.013期

 

郑剑文,生在闽南海边,自小听惯天风海涛,故取笔名听涛人。出版了个人文集《海风徐来》、《海丝寻踪》等,据说乡土气息中挟有海风味道。现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泉州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丰泽区作协副主席。...



郑剑文专栏

第 013 期


专栏
※  丝路上的海神

大海时而柔似处子,温情款款;时而暴如猛兽,惊涛汹汹。人们历来对喜怒无常的大海爱恨交加,时而望洋兴叹,无可适从;时而恐风畏浪,心存敬畏。然而,有些欲望毕竟还在海的那边,于是涉水渡海就成了生存的另一种决择,于是寻求神佑就成了心灵最好的一种寄托。

中国的海神崇拜由来已久,《山海经》中就记载了四海之神与四海龙王,民间也早就有风神水怪的祭祀,这些神皆为自然神,于是难免喜怒不定、善恶掺半,一喜就施善人间,一怒就作恶天下。对这些神灵,人们只能敬而远之。其实,神大多是人塑造而成的。于是,人们就在心中构想着一个完美的海神来佑护航行、拯救海难。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泉州面向大海,很早就造船入海,得海之利,因此海神崇拜深入人心。一条海丝之路维系着泉州人对大海的无限希冀,也寄托着泉州人对海神的无尽祟拜。从九日山下的昭惠庙到晋江入海处的顺济宫,沿着晋江两岸就星罗棋布地分散着数十处祭祀海神的庙宇。宋元时期,这条江海相连的水道曾是海上丝绸之路最为繁忙的一段,也自然是海神祭拜最为集中的地方。

泉州海神的祭祀对象因时而异。从时间上追溯,第一代海神应是昭惠庙的通远王,他是丰州九日山昭惠庙主祀之神,这座建于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的古庙,祭祀着一位叫李元溥的人,传说他法力无边,曾神运杉木助建延福寺,故延福寺成之后附建昭惠庙祀之,人尊称“通远王”。有碑为记:“公尝往来于烈风怒涛间,舟或有临于艰阻者,公易危而安之,风息涛平,舟人赖之以灵者十常八九。其社土民有祷于公,事无巨细,莫不昭格,吾泉以是佥感公之威灵”。据说,海舟番舶,每遇海难,通远王都显灵庇护,船只得以化险为夷。通远,通远,是否寓意为通向远洋的保护神?这种说法难以考证,但通远王从此被尊为海神确凿无疑。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处于繁荣期,来泉州进行贸易的番舶增多,这些番舶趁春夏的东南风而来,又顺秋冬的西北风而去。于是,每年番舶扬帆之际,泉州郡守和市舶司(海关)有关官员及泉州名望,都要登上九日山的昭惠庙祭拜通远王,为即将出航的番舶祈风,并在九日山上刻石留记。这些摩崖石刻多数集中于九日山东西峰的山坡间,从五代到明清的摩崖石刻达七十余处,其中记载古代泉州海上交通的祈风石刻就有十方。摘来几段:“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实腾,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大守贰卿颜颐仲,祷回舶南风……”、“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刘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解读这些镌刻于崖壁上的文字,我们或许能够感受丝路上那漫天的风浪,以及昭惠庙里那虔诚的祈愿。

法石真武庙始建于宋代,为泉州郡守祭拜海神之地。庙枕山漱海,山门对着文兴古渡口,那是一处江海交汇的地方。庙中奉祀真武帝,真武帝又称玄天上帝,那是天上北方七宿之神,被塑造为“披发仗剑,足踏龟蛇”的形象,是又一个能镇妖驱邪的海神。因此,宋时就成为泉州“郡守望祭海神之所”,春夏之际的“回舶祭海”,秋冬交替的“遣舶祭海”,这种祭海仪式与九日山的祈风仪式成了泉州官方主办的古代海上交通的盛大典礼。嘉定、绍定间,两度任泉州知府的真德秀为祈消弭水患,曾撰《真武殿祝文》,并到法石真武庙主持祭海。

那天,我沿山门而上,拾24级石阶,抬头望见一“吞海”石碑矗立岩上。这是明嘉靖年间晋江知县韩岳所题的古碑,“吞海”二字蕴含万千气象,似乎彰显泉州行船人气可吞海的博大气魄。1991年1月,联合国海丝之路考察团来泉州,专程考察真武庙,当考察组的成员们站在庙前的大榕树下极目远望,晋江入海口的涛声早已远去,那参差的民房拉远了与大海的距离。然而,那些与海丝相关的史迹仍遍布在法石老街上,重访这些带着大海记忆的古迹,千百年前那“祭海祈风”的盛典似乎又浮现眼前,让考察组的专家们感慨不已。

宁海庙在东海湾畔的金崎渔村,这是最靠近大海的一座庙宇,民间曾称该庙为泉州古代八大庙之一。殿前天井尚立有一方石碑,名为《敕赐宁海通□护国夫人碑记》,碑文漫灭不清,不知刻于何时。庙里主祀宁海大总巡和顺平侯,又配祀圣姑娘娘。圣姑娘娘又叫阴姑妈,是溺海身亡的渔女,后来成为引航的海神。在当地就流传着关于圣姑娘娘的一个神奇传说,后唐时,王审知率师入闽平番,航到大坠门时,因大雾弥漫,航道迷失,不知所向。突然看到宁海庙后的鹧鸪山七星石上,有一神女头戴白巾,身穿盔甲,手举一盏明灿灿的灯火,引导迷航的船队入港。事后,王审知探明那是圣姑娘娘的显化指引。于是,他入朝上奏,敕封该庙为泉郡宁海庙,又敕封圣姑娘娘为“护国夫人”。 又有一个说法,王审知入闽平番时,有狄、包、邱三位将军英勇捐躯,民众感戴他们的英勇,民间奉他们为“大普公”并设庙祭祀。不管是大普公,或是圣姑娘娘,在渔民心中他们都是守护一方安宁的神明,也是保佑船只安全的海神。金崎与蟳埔两村相邻,村人大多靠海而居,以海为生,自古以来他们就把出海平安寄托在宁海庙里。“宁海”是否是安宁出海之意?或许,庙里那旺盛的香火寄托的正是这种最为朴素的祈愿。

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当莆田湄州岛那位叫林默的女子乘席渡海、驱邪救世,尔后羽化升天时,人们心自中那种尽善尽美的海神形象就定格了。或许,只有这种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神才是船民们最可信赖的保护神。相传,林默仙逝后仍魂系海天,每当风高浪急、樯桅摧折之际,她便会化成红衣女子,伫立云头,指引商旅舟楫逢凶化吉。乡人感其恩惠,先在湄洲岛上建庙祭祀,称她“妈祖”、“圣母娘娘”。 自宋徽宗至清代,共有14个皇帝先后对她敕封36次,使她成了万众敬仰的“天上圣母”和“海上女神”。很快,妈祖信仰遍及各地,不仅沿海沿江有妈祖宫庙,就连许多内陆地区也有妈祖信仰。泉州作为海丝起点,妈祖神仰更为热烈隆重,从泉州古城的天后宫开始,随着晋江一路向东,就有长春妈祖宫、美山妈祖宫、蟳埔顺济宫等近十处祭拜妈祖的宫庙。这些妈祖信仰汇聚成泉州一道独具韵味的民俗风情景观。

位于泉州郡城南门外,地处晋江之滨的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海内外建筑年代最早、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赐额“顺济”,即“济以顺风”之意,这里曾是“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当时庙宇规模浩大,有正殿、山门、两廊、两亭。宋初,九日山的“祈风”与真武庙的“祭海”延续到南宋未年,两种仪式就合而为一,统一在泉州天后宫举办了。久而久之,官祭就成了定例。而官祭仪式当推元朝最为隆重,这也许缘于海上贸易所带来的巨大利益驱动。有史记载:大德三年(1299年),二月二十日,元文宗下诏书,“加泉州海神曰护国庇民明著天妃。”诏文中直呼妈祖为“泉州海神”。妈祖的海神职位进一步明确。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又命翰林院拟定祭文遣官赍香诣宫致祭。祭文曰:“圣德秉坤极,闽南始发祥。飞升腾玉辇,变现蔼天香。海外风涛静,寰中麟凤翔。民生资保赐,帝室借匡襄。万载歌清宴,昭格殊未央。”元代帝王在蕃舶云集的泉州港举行隆重的御祭天妃盛典,那只能说明,从泉州刺桐港出发的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在元朝政府心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明永乐五年(1407年),三保太监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时船泊泉州,并特意到天妃宫祭拜妈祖,那时天后宫“历岁既久,寝以倾颓”,于是奏请“令福建守镇宫重新其庙。”十年之后,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再次途经泉州,那时天后宫已修葺一新,他依制祭拜妈祖之后,又去灵山伊斯兰圣墓行香,祈求圣灵庇佑。临行时他立下一块行香碑,碑文曰:“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护。镇抚蒲和日记立。”郑和两次下西洋都特意停泊泉州,祭拜妈祖。有意思的是,郑和拜了妈祖后又去灵山圣墓行香,灵山是伊斯兰教的圣地,那里只适合祈祷,并不适合行香。对于郑和为何向圣墓行香,我真有些不解。

清初,靖海侯施琅奉旨东征台湾,据说他曾走入蟳埔的顺济宫并求一上签。施琅顺利复台后,感念妈祖神恩,上书康熙帝请封,历数妈祖助顺神迹。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八月,康熙下旨:“以将军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奏,特封天后”,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泉州庙及湄洲祖庙致祭。这是妈祖最后一次,也是最高规格的敕封,从此泉州天妃宫改称天后宫。据说,施琅随后又敬献蟳埔顺济宫匾额一块,上书“靖海清光”,如今大殿中悬挂的匾额是一方复制品,至于施琅有没走进蟳埔顺济宫卜筮?是否敬献过匾额?也已无可查实了。

每逢妈祖生忌日,各地的妈祖祭祀活动都异常热闹隆重,而这些活动中当称蟳埔的“妈祖巡香”最具特色。每年正月廿九日是妈妈巡香的日子,那数千人的“巡香”队伍抬着妈祖神像沿村巡香,所到之处,鼓乐喧天,礼炮齐鸣,蟳埔女一律头扎簪花围,让头上的花围流动成一道多彩的风景,更有许多有趣的民俗表演助阵,那真是一场浩大的民俗文化盛宴。

而最为有趣的当推“海上迎妈祖”祭祀活动。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生日,蟳埔都要组织船队载着妈祖神像往湄洲岛谒祖进香。然而,蟳埔有数百艘大小渔船、有七千多村民,当然不能全去,于是只能征求妈祖意见。有意参加者都须在妈祖神像前“卜杯”,如能卜到“三信杯”,就证明妈祖同意了,那确是一件十份荣耀有福的幸事。于是,有卜到杯的须先把自家渔船油漆一新,再插上彩旗,入港迎候。上午九时,潮水涨满,彩旗飘飘,船上船下、海边岸上到处是围观的群众,人数有三五千人之多,妈祖在一片鞭炮与鼓乐声中,被虔诚的渔民呐喊着簇拥恭迎上船。那气氛热烈而神圣,身在其中便极易让人萌生一种莫名的感动!

披着盛装的拜谒船队从泉州湾一路北行,沿途敲锣打鼓,炮鸣不绝,那是蟳埔渔民们的一个盛大的节日,又极似一场丰收的庆典!入夜,爱动的男人们聚在一起喝酒行令,好不热闹;而爱静的老人们则伴着阵阵涛声,弹唱起南音小调,很是怡情的样子。到了第二天清晨,船就到了湄州岛了。于是,进香的十多个队列依次排好,一路朝妈祖祖庙行进,香火缭绕达一公里长,好不壮观。祭祀仪式临近中午结束,船队依次返航,大约在下午四时,船队进入“大坠门”时,后渚江已有数十条小船迎候妈祖回驾。一到蟳埔,正好潮水涨满,迎接的人潮如潮汐一般澎湃。热闹持续着,到了黄昏时分才把妈祖迎进宫里安坐,仪式才暂告一段落。然而,接下去的三天,宫里仍要摆满筵席供奉海神,并在宫前连演三天“大戏”谢各路神明,至此整个仪式才告完满。

在闽南一带,几乎每一处古渡口就有一座妈祖庙,这一座座妈祖神庙就如一座座灯塔,指引着船舶的航向,照亮着迷惘的航道,慰藉着船人的心灵。即使刺桐古港的风帆远去了,丝路的涛声也渐渐变弱了,然而妈祖庙里的香火依旧旺盛,就如那不熄的灯塔,依然在人们心里的某个角落里闪烁着。

——摘自郑剑文散文集《海丝寻踪》一书。



郑剑文

郑剑文,生在闽南海边,自小听惯天风海涛,故取笔名听涛人。长期从事地方文化工作,闲暇时喜拼凑些文字聊以自娱,有数十万文字散发于海内外各种报刊,在许多文学赛事中屡获佳奖,作品被收入多种文集。出版了个人文集《海风徐来》、《海丝寻踪》等,据说乡土气息中挟有海风味道。现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泉州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丰泽区作协副主席。
郑剑文往期回顾
郑剑文专栏 | 丝路上的海船 | NO.001期
郑剑文专栏 | 我的城南旧事 | NO.002期
郑剑文专栏 | 江口古渡的怀想 | NO.003期
郑剑文专栏 | 泉南几度少林风 | NO.004期
郑剑文专栏 | 续一段千年宿缘 | NO.005期
郑剑文专栏 | 凤山古道上的牌坊 | NO.006期
郑剑文专栏 | 踏着刺桐古港的涛声 | NO.007期
郑剑文专栏 | 安平古港的涛声 | NO.008期
郑剑文专栏 | 找寻一处可系乡愁的地方 | NO.009期
郑剑文专栏 | 清源山吃茶去 | NO.010期
郑剑文专栏 | 我的一段闽台缘 | NO.011期
郑剑文专栏 | 古道上的芳草 | NO.012期

西海岸文化平台现已开通以下作家专栏:
王忠智 | 陈客 | 戴冠青 | 姚雅丽 | 曹淑风 | 
廖伏树 | 姚添丁 |  庄马炮 | 林世铨 | 王朝晖 | 
郑剑文 | 胡建志 | 寇婉琼 | 陈丽桔 | 施伟 | 林清秀

| 木雷…
(按开栏的先后时间为序)
-作家专栏-



请有专版过文学专著

(诗歌、散文、小小说、评论、文史等)

又有欲开设专栏的作家,

把图书作品的电子版、作家照片、简介

统一打包发至邮箱xha2005@qq.com,谢谢。爱写作的人都关注了这个公众号

执 笔 取 暖     煮 字 疗 饥西海岸文化平台
海峡西岸大型的原创文学生产基地及文艺资讯分享平台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西海岸文化平台」
主管单位:泉州市作家协会
出品单位:诗客传媒、旅人文化


平台发起:王朝晖、陈伟泉、黄志峰

QQ:303021000
微信:cwq1981

来稿邮箱:xha2005
@qq.com




欢迎“点赞评论”,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诗客书社"微店!


    关注 西海岸文化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