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剑文专栏 都市边缘的一朵民俗奇葩 NO.015 期

 

郑剑文,生在闽南海边,自小听惯天风海涛,故取笔名听涛人。出版了个人文集《海风徐来》、《海丝寻踪》等,据说乡土气息中挟有海风味道。现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泉州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丰泽区作协副主席。...



郑剑文专栏

第 015 期


专栏
※  都市边缘的一朵民俗奇葩

蟳埔是闽南地区一个颇具特色的古老渔村,在泉州说起蟳埔大概无人不晓。那绽放着异域风情的蟳埔女“簪花围”,那带着海洋文化气息的“蚵壳厝”,还有那盛大热闹的信俗活动“妈祖巡香”,这些奇特的民风民俗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许多民俗专家或是摄影爱好者更是趋之若骛。是的,蟳埔犹如一朵久开不衰的民俗奇葩,正悄然地绽放在喧嚣都市的边缘。


蟳埔风情
第一次领略蟳埔风情,还是我在泉州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是蟳埔人,我们同处一宿舍,于是宿友们受邀去他家吃“佛生日”。那天,我们骑着破旧的自行车从古城出发,沿着晋江北岸那条坎坷而弯曲的土路颠簸前行。那时的蟳埔,还有大片的沙滩与大海,还有大片的滩涂与舢舨,还有大片的木麻黄与蚵壳厝,村子僻静得如同一个被人遗忘在海边的小村落,古旧得犹如一处与时隔绝的小渔村。一到蟳埔,潮湿的海风迎面而来,风中挟裹着海蛎与鱼虾的腥味,一闻还真有故乡的味道。走到村口,晋江豁然开阔起来,是的,晋江正是从这里汇入大海的,我想,江海交汇处总有无限风光,蟳埔自然而不例外。

站在沙滩上,涛声听起来更富节奏感了,海边停泊着数艘渔船,船桅上插着红色旗子在风中猎猎作响。应该是渔船刚刚返港,渔民们或上岸修补渔网,或船上整理渔具,而在沙滩上则堆放着一担担一筐筐新鲜鱼虾,那些头扎簪花围的女人们或在岸上挑选分拣海鲜,或在海边淘洗刚采挖的文蛤海蚵。那 刚出海的鱼虾蟹螺吸收着路过的路人,人们三五成群围着那一筐筐渔鲜讨价还价着,买卖双方脸露丰收喜色,渔村热闹并欢乐着。而在这片热闹繁忙的人群背后就是蟳埔古村落,那是一片错落有致的蚵壳老厝,村子边环绕着一行墨绿色的防护林。或许有一场春雨刚过,村子更温润潮湿,色感更沉淀分明,犹如刚落笔的一幅水彩风景,是的,这是一副独具闽南风情的渔村风情画,这象极了我的故乡石井的海边风景,于是一种亲切而怀旧的感觉油然而生。


蟳埔渔村
有大海的地方,总有奇特的风景,蟳埔更是个人文荟萃的古老渔村。蟳埔的神奇最先体现在蟳埔阿姨头上的“簪花围”,这里住着一群祟尚鲜花的女人,这些爱花的渔女人们习惯被城里人称为“蟳埔阿姨”,说不清话中有几分亲切,几分调侃。她们因其独特的服饰及淳朴的民风而与惠安女、湄洲女一同被誉为福建的三大渔女。蟳埔女的“簪花围”是一道流动的民俗风景。她们把头发盘到脑后,绾成圆髻,周围用四色鲜花绕成几环,中间插一根或牙或银的筷子,于是一个色彩鲜艳的头饰便完成了。中国古代有“骨针安发”习俗,那么蟳埔女的“簪花围”就有骨针安发的遗风了。簪花围上的鲜花随季节更替而变换着:洁白的素馨花、玉兰花;黄色的菊花、含笑花,粉红色的山茶花、粗糠花等,于是,蟳埔女的头上成了一个小花园。簪花围上的鲜花有些还是舶来之物呢!据说宋未元初,阿拉伯商人蒲寿庚定居泉州,为了遥寄对故土的思念,他把素馨花、玉兰花等花卉从阿拉伯移植泉州,并在东海云麓村建一个规模很大的云麓花园,种植这些舶自异域的奇花异草,这些花草后来逐渐流入民间,又成为蟳埔女头上不可或缺的装饰品,从蟳埔女的“簪花围”,我看到了泉州海洋文化的影子。

如恰逢传统节日或是喜庆之事,那么这些用鲜花串成的花环就成了蟳埔人最好的赠品。我想,以花相赠应是一种最美丽芳香的习俗,传递的是一份既时尚又古老的美好祝愿。扎“簪花围”是道繁杂的工序,母亲给女儿盘发,孙女给奶奶簪花,她们互相装扮着彼此头饰,当鲜花缀满了她们的头上,浓浓的亲情也在心间荡漾。因工作关系,我经常带文友摄朋到蟳埔采风,便常见扎“簪花围”的蟳埔女,她们或肩挑或手提着装满水果糖饼的竹篮子,她们或走街串巷地分赠喜饼喜糖,或到村里的各处宫庙敬奉神明,一路走来,除了抖落一路的笑声外,还有阵阵暗香再浮动。这是我见过的最为美丽的一个喜庆画面,古老风情中透着时尚的色彩。

穿行在蟳埔小巷中,我喜欢在那些写满海浪痕迹的蚵壳古厝前流连徘徊。经历太多的风雨沧桑,许多蚵壳厝或坍塌荒废,或闲置冷落,于是那些无暇顾及的路边花草便疯长开来,给古厝增添了几分说不清是生机或荒凉的滋味。有几株不知名的花草从古墙的裂缝中伸展出来,在海风中摇曳着,沧桑中便有了几份灵动。那大蚵壳垒叠而成的老墙是寂寞的,它好像是一段风化的历史呈现在眼前。那灰白色的蚵壳早已褪尽岁月的颜色,片片如鱼鳞般地交错相叠,蔚为壮观。远远看过去,灰白色的蚵壳墙与暗红色的燕尾脊,构成一幅幅色彩对比强烈又富有闽南建筑特色的渔村小景。

关于砌墙的大蚵壳有些传闻,据说那并非泉州本地所产,而是舶自遥远的波斯湾沿岸。宋元时期,远洋的商船满载着泉州的丝织品、瓷器、茶叶从刺桐港出发,迎风顶浪到达波斯湾及非洲东海岸。返航时就捎带一些香料手工制品,然而船体还是显轻,为避免船体过轻造成海难,船员就捡拾当地散落海边的大蚵壳用来压舱以增船重。回到泉州后,就在刺桐港边抛卸蚵壳,日积月累,蚵壳堆积成片。于是,蟳埔人就地取材,拾蚵壳拌海泥,筑墙成屋,无意间成就了一个建筑奇观。其实,这也只是一种猜测,很多专家对此持不同看法,但我还是相信这大蚵壳与海丝文化有着深深的牵扯。听蟳埔老人说,蚵壳厝冬暖夏凉、极耐风雨,很适宜海边人居住。两年前,我到蟳埔村对蚵壳厝进行调查摸底,并拍照存档,这些历尽几个世纪风雨的古建筑如今只剩五十多座,且大多破旧不堪,甚至没有一座保存完整的蚵壳厝,这不能不让人感慨与惋叹!是的,蚵壳厝已成明日黄花正渐渐地凋落在时代的尘埃中。

同行的一个摄友说,几年前他扛着照相机在蟳埔为上百座蚵壳古厝留了影,如今旧地重游,那些蚵壳古厝大多不复存在,原址上矗立的是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唏嘘之余,只能再加一声叹息!或许,相对于那些破旧简陋的蚵壳古厝,人们更愿意迁居到用钢筋水泥构筑而成的楼宇之中。许多不合时宜的东西正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只遗留一些断壁残垣让人们去怀古念旧。抚摸着这些古老蚵壳,就如触摸到一段久远的岁月,这异域之物就如泉州古代海上交通史的化石,让那段“海丝”的传奇变得更为真切。

是的,蟳埔是神奇的,有很多迷团有待专家学者去解开。如今,没有人可以确切地说蟳埔蚵壳厝究竟始建于何时,蚵壳究竟取之于何处,蟳埔女的“簪花围”习俗又究竟源于何种习俗。那天,与一个蟳埔老人闲聊,他说在蟳埔的鹧鸪山曾埋藏着数百个身高不足一米,说不清是人或动物的遗骸,有人猜测是倭寇的遗骸,有人估计是泉州某次天灾后遇难者的遗骸,有人传言是某一个移民部落的遗骸,莫衷一是。蟳埔以前是个海岛,渔民也不过千人,一个小岛埋藏着这么多身高特异的遗骸,这本身就是一大奇迹。遗憾的是,在二十几年前的一次道路建设中,这些遗骸大都被迁埋别处,要解开这个谜团更为不易了,而这又为蟳埔神秘的色彩增加了一笔。


蟳埔蚵壳厝
如果说“簪花围”与“蚵壳厝”是蟳埔的两个特色符号,那么蟳埔的宗教信仰则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蟳埔人生于海、长于水。俗语曰:“讨海行船没三分命”。蟳埔保留了许多原汁原味的闽南传统习俗,如迎妈祖、祭海神、送王船等等,这些习俗大都与海有关,是海洋文化的一个缩影。在这些习俗中又当推妈祖信仰最为独特。每年的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忌日,蟳埔人都要举行隆重的“妈祖巡香”祭祈活动。当天,全村出动,组成数千人的偌大“巡香”队伍从顺济宫出发,他们抬着妈祖神像环村巡香,前面大锣开道,接着舞龙舞狮、火鼎公婆、踩高跷、拍胸舞等各种民俗表演轮番上场,再接着各个角落的村民组成方队后面随行,女的头带“簪花围”,男的也穿着节日盛装,他们挑着各色塑料花果,鱼虾模型、以及各种祭奠海神的供品环村巡香。所到之处鞭炮齐鸣、烟花绽放,全村成了一个盛大的民俗表演舞台,又像是一次渔汛大丰收的集中展示。这一天所有的渔民是不出海的,他们把披红戴彩的渔船停靠在码头边,摆放着供品,燃放着鞭炮,祈求海神的赐福。与我同行的几个摄影爱好者都被现场热烈气氛感动得一塌糊涂,而我也只能把那种兴奋转化成不停地按动快门的动作上,让那如潮的花海与那涌动的古风一次一次地定格成一张张充满民俗神韵的画面。


蟳埔的妈祖巡香
蟳埔,是绽放在都市边缘的一朵民俗奇葩。两年前,泉州市政府迁址东海,泉州中心城区东移步伐加快,蟳埔一下子从偏僻的海边变为新的中心城区,于是昔日的宁静被打破,传统渔村的风貌不复存在,而这朵民俗的奇葩就有被都市红尘湮没的危险。在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之间,往往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在两者的较量中,更多时候是推土机占了上风,而那些历史文化遗存就成了城市化的奠基石。历史文化遗迹记载着城市的历史,积淀着城市的文化。一个城市因为有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民风民俗,而具有更为吸引人的魅力与性格,可以说泉州那一段打上“海丝”烙印的历史,便是泉州最引以为豪的魅力所在。而蟳埔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古村落,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占一席之地,而不至于轻易地被城市所化了,这确是很值得有关部门探讨的一个问题。

丰泽自建区以来,就注重保护城市的“文脉”,着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尤其是把“蟳埔女”、“南少林”、“清源山”作为丰泽区三大文化旅游品牌进行精心打造。举办了一系列以“蟳埔女”为题材的学术研讨、民俗展示、文艺创作等活动。如今蟳埔女习俗已顺利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 “蟳埔民俗文化村”的规划建设方案也已经多轮论证,即将付诸实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通过社会各方的关注与呵护,蟳埔这一传统民俗文化的奇葩能够继续绽放在都市的边缘。

——摘自郑剑文散文集《海丝寻踪》一书。



郑剑文

郑剑文,生在闽南海边,自小听惯天风海涛,故取笔名听涛人。长期从事地方文化工作,闲暇时喜拼凑些文字聊以自娱,有数十万文字散发于海内外各种报刊,在许多文学赛事中屡获佳奖,作品被收入多种文集。出版了个人文集《海风徐来》、《海丝寻踪》等,据说乡土气息中挟有海风味道。现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泉州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丰泽区作协副主席。
郑剑文往期回顾
郑剑文专栏 | 丝路上的海船 | NO.001期
郑剑文专栏 | 我的城南旧事 | NO.002期
郑剑文专栏 | 江口古渡的怀想 | NO.003期
郑剑文专栏 | 泉南几度少林风 | NO.004期
郑剑文专栏 | 续一段千年宿缘 | NO.005期
郑剑文专栏 | 凤山古道上的牌坊 | NO.006期
郑剑文专栏 | 踏着刺桐古港的涛声 | NO.007期
郑剑文专栏 | 安平古港的涛声 | NO.008期
郑剑文专栏 | 找寻一处可系乡愁的地方 | NO.009期
郑剑文专栏 | 清源山吃茶去 | NO.010期
郑剑文专栏 | 我的一段闽台缘 | NO.011期
郑剑文专栏 | 古道上的芳草 | NO.012期
郑剑文专栏 | 丝路上的海神 | NO.013期
郑剑文专栏 | 清源山上的一抹余辉 | NO.014期

西海岸文化平台现已开通以下作家专栏:
王忠智 | 陈客 | 戴冠青 | 姚雅丽 | 曹淑风 | 
廖伏树 | 姚添丁 |  庄马炮 | 林世铨 | 王朝晖 | 
郑剑文 | 胡建志 | 寇婉琼 | 陈丽桔 | 施伟 |
林清秀 | 木雷 | 郑智得
(按开栏的先后时间为序)
-作家专栏-



请有专版过文学专著

(诗歌、散文、小小说、评论、文史等)

又有欲开设专栏的作家,

把图书作品的电子版、作家照片、简介

统一打包发至邮箱xha2005@qq.com,谢谢。爱写作的人都关注了这个公众号

执 笔 取 暖     煮 字 疗 饥西海岸文化平台
海峡西岸大型的原创文学生产基地及文艺资讯分享平台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西海岸文化平台」

主管单位:泉州市作家协会
出品单位:诗客传媒、旅人文化


平台发起:王朝晖、陈伟泉、黄志峰

QQ:303021000
微信:cwq1981

来稿邮箱:xha2005
@qq.com




欢迎“点赞评论”,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诗客书社"微店!


    关注 西海岸文化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