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抱歉,我真不是个合群的人

 

宝宝们快点蓝字关注哟12月16日周五

已经好几周没在周五的时间与大家见面了,本学期的最后一期畅游心空,...

宝宝们快点蓝字关注哟
12
16
已经好几周没在周五的时间与大家见面了,本学期的最后一期畅游心空,给大家带来一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七门的推送文章——抱歉,我真不是个合群的人



在一档名为《拜拜啦肉肉》的网络节目里,参与者们一直都是分为两队,相互竞争对抗的。而在最新一期的节目中,两个队伍被临时取消,每个人被迫脱离原来所属的小团体,各自为战。

一些人在一开始脱离团队时,表现出了多种的不适应:害怕,恐慌,怀疑。看到节目里他们的表现,我很感同身受:那种脱离了集体的孤独感和不适感,确实令人害怕。

原因很简单,人总是需要抱团取暖、团结协作,在集体中,人才会觉得安全。

反之,大多数人也会用能不能融入集体,作为判断他人的标准之一。当某人和其他人相处融洽的时候,我们会说:这个人很合群。“合群”二字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可以说,它已经成为当代人从小被教育应该拥有的基本素质。

还记得小学时,学校里流行一种教具:各种彩色塑料做的圆、五角星、长条,装在一个小盒子里,用作辅助低年级小孩学数学。就和下图的感觉差不多:
这些东西廉价而劣质,其“辅助教学”的功能和数铅笔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可是,当时还是孩子的我,怎么可能想到这么多呢?眼见着小伙伴们都拿着五颜六色的塑料棍,而我却只能用铅笔在纸上画画,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觉到被“孤立”。

终于,在我的软磨硬泡之下,父母给我买了一套塑料棍。我欢天喜地的把玩了几天,就把它们扔到了一旁——以至于在很长时间里,每逢搬家和挪动家居时,都能从地板缝里扫除几根塑料棍来。

毫无疑问,塑料棍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不过,孩子们不在乎自己手里的东西究竟有没有用,他们只是想和大家一样而已,谁都不希望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旁观者。






儿时的我为了显得“合群”,付出的只是买塑料棍的一点钱,但有时候,想让自己合群,付出的代价要严重得多。

记得在电影《白夜行》中,有一段关于校园欺凌情节:

这个叫川岛惠理子的女孩,被班级里的其他几个女生堵在墙角里,连连道歉,至于为什么道歉,她也不知道。

而欺负她的女孩,则是一副“我们也没有怎么样呀,你这么害怕是干嘛?”的样子。
最后,她们逼着川岛喝下了一瓶脏水。

可以看出,川岛是没什么朋友的,在她受欺负的时候,并没有人出来帮她。

川岛为什么宁可忍气吞声喝光污水,也不会反抗呢?也许因为,当她面对被孤立的压力时,喝掉一瓶脏水都显得没那么可怕了。

这种事不仅只在电影里有。每个人回想自己的中学时代,可能都会想起几个经常被欺负的对象。

我记得在我中学时,有一天课间操大会上,学校通报批评了几个学生,因为他们用烧得滚烫的铁格尺烫伤了同班的一个男生。

这个被烫伤的男生出身单亲家庭,条件困难;他本人的成绩很差,身材单薄,总是流着鼻涕,说话不仅慢,而且结巴。

他被人群孤立,为了打破这可怕的孤立,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所以,在被烫伤之后,这个男生依然选择和烫他的那些人混在一起。因为,除了这些以欺负他为乐的人之外,没人愿意和他多说话。

而其他遭受霸凌而不反抗的孩子所想的,是不是也和这个男生一样呢?

可是,“被孤立”真的是无底深渊,“合群”真的是人间天堂吗?
合群的标准从来都是“你和我们是不是一样”,与好坏无关。

“被孤立”也许确实可怕,但刻意的“合群”往往也意味着个性的束缚甚至泯灭。随着年龄的增长、观念的成形,“合群”对你的束缚只会愈演愈烈。

而且,比起喝脏水、被烧红的铁尺烫伤,这种束缚往往无踪可循,却拥有更强大的改变人心的力量。

想想大学生活,你的室友都在玩手机打游戏刷剧,当你拿出书本时,伴随的往往都是“哎呦!真是个学霸”等冷嘲热讽;去教室上课,你提前在前排坐好准备好好听课,但是你发现你要好的同学都在教室后排,看你的眼神就像看怪物一样。最后,合群的自己,和众人一样嬉笑怒骂、无所事事,沦为平庸。

看到别人的无所事事,你会为自己的无所事事找到更多借口。同时,你的无所事事,也成为了别人无所事事的理由。谁想打破这个舒适圈,谁就是“不合群”,谁就应该“被孤立”
在这个“合群”的游戏中,“自我”已被消磨殆尽。

英剧《黑镜》第三季第一集,就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刻讽刺。

在未来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移动设备给其他人打分,得分高的人人爱,得分低的会遭受各种歧视,直至被打入社会底层。

就拿我们的女主来说,她生活中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为了更高的分数——也就是他人的认可。

她会对着镜子练习招人喜欢的笑容。

在吃东西之前先拍一张照,发到社交网络上,彰显自己生活格调。

给他人发布的照片打高分,只为了他人的回馈。尴尬地维持并不友好的人际关系。加入大多数人,孤立分数低的同事。

这简直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写照:看大家都在看的电视剧,听大家都在听的歌,了解大家都在聊的话题,不去理睬被孤立的其他人,热情温暖,人畜无害。

其实,只是为了他人给自己一个更高的“分数”而已。

在剧中,因为一系列琐事,女主的分数跌落谷底,而她也撕下了伪装的面具,大闹闺蜜婚礼,丑态百出。
后来,她因得分过低,被“有关部门”带走。在监禁室里,她同自己的狱友毫无理由的对骂起来。带着一泻千里的爽快感,平日积攒的压抑与愤怒终于爆发。

在这一刻,她终于明白:那个平日里带着假笑的金发女并不是真正的自己。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没错。人需要同伴,也没错。

但是,人也是“会思考的苇草”。我们在努力变得讨人喜欢、变得“合群”时,总会丢掉很多的东西,甚至包括真实的自我。

你现在寻找真我的努力,真的应该比你儿时试图合群的努力,要更加努力得多。

毕竟,我们现在还不用依靠别人打的分数活着。
PS:说到这里,不妨在微信留言里分享一下你的经历:你是一个合群的人吗?因为合群或者不合群,你得到了怎样的收获?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关注 西安工业大学广播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