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之道】好的武术老师应该坚守的“四不教”原则

 

每一个好的武术师父,功夫到一定程度融汇贯通,识人有道,教学和授徒也自有一套方法。选徒弟的时候,严格筛选,大体...








每一个好的武术师父,功夫到一定程度融汇贯通,识人有道,教学和授徒也自有一套方法。选徒弟的时候,严格筛选,大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品行不端的不教

这样的人不论有再好的身体条件,或者在功夫方面多么有悟性,或者想学拳的欲望有多强烈,都不能传授。品行永远是拜师或者传艺的首要前提条件,是一项硬指标,它是所有其他指标的前置条件,也是唯一一条必要条件。

一个品质有问题的人,能力越大,风险越高。对自己,对师父,对师兄弟,对整个家门乃至社会的危害可能性越大。倾注心血去培养这样一个徒弟,不仅会违背传道的初衷,当这人做出品行不端的事来,轻则可能影响师徒关系,家门团结,重则可能伤害他人,危害社会,辱没师承,败坏门风,所以是绝对不能去做的。

2. 好勇斗狠的不教

很多人天生骨子里有一种争强好胜,好勇斗狠的本能。他们擅长对比,热衷于竞争,渴望通过挫败别人获得证明和认同,获得自身价值和存在感。所以他们对打败别人,永保上风的渴望和企图极其热烈,以至于难以潜心修行,难以平和从容,难以理智客观。

当发现一个人的内心已经被挑战,求胜和躁动蒙蔽,师父通常不教。因为这样的人,很难练进高层次的功夫,更重要的是,好勇斗狠的人一旦练出功夫,由于热爱争胜,涵养不够,非常容易惹是生非,轻则伤人伤己,重则酿成大祸,败坏门风。所以除非这样的人愿意面对弱点,首先在师父的调教下,克服心魔,摒除习气,否则是不能传授功夫的。

3. 急功近利的不教

什么是急功近利呢?就是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在求学的道路上,急功近利往往表现在,不扎扎实实按着师父教的打好基础,急于获得一些自己认为可以,或者应该马上获得的效果和功力。这样的人对学习并没有一个长期和成熟的打算,他们自认为聪明,以为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价值。他们以投机主义的心态,来看待学习,如果有所收益,就沾沾自喜,如果未能达到预期,就低落沮丧,甚至半途而废。他们往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虚荣浮躁,这样的人心思不纯净,不安定,总想走捷径,不懂得付出才有回报,努力才有结果的朴素道理。所以,这样的人也是注定学不好功夫的,不值得倾注心血。

4.身心懒惰的不教

教学相长,功夫是教和学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缺一不可。师父用心认真的传授,作为徒弟,也必须勤奋的练习,勤奋的思考,勤奋的钻研和领悟。如果一个人,他有非常重的懒惰的习性,师父教的再努力,他自己不发愿去刻苦勤奋,用努力和汗水去把东西练到自己身上来,那也是无济于事的。

另一种懒惰就是心的懒惰,很多人表面上很勤快,师父让干什么干什么,但从来不用心去揣摩功夫,去探索各种可能性,去品味功夫的深度,去创造性的举一反三,也是练不成的,内家拳是一门用心思的功夫,除了体勤,更重要的是要心勤,如果心是懒惰的,那么基本上是没办法提升和突破的。所以除非这样的徒弟可以克服身心懒惰的习气,否则师父倾注心血,这样的人也是学不出来的。



马虹陈式太极拳

好师父授徒弟过程,也会遵循几个原则:

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就是说心里想弄明白却怎么也弄不明白。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就是心里想说却不能很好的说出来。徒弟不到这个程度,师父不去启发他。

这体现为一个好的师父,观机逗教的时机选择,以及对徒弟勤于思考,自我追求的一种要求。很多东西,师父可以直接告诉徒弟,好处是徒弟暂时进步较快,不好的地方在于,由于没有经过自己的参与和体认,这种认识比较浅显,如果他又惰于思考,养成过于依赖师父给与的习惯,越到后面,越举步艰难,最终受限于心的惰性,无法突破。

所以,内家拳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钻研,品味的功夫,仅仅靠身体上的勤奋是远远不够的,师父通常给了你一个故事的开头,你需要自己举一反三的去探索这个故事的样子,脉络,起承转合甚至结局,当你实在写不下去的时候,师父早已看到你全力以赴的心念和冥思苦想却只差一步之遥的尺度,这个时候,师父点拨的一句话,才会让你恍然大悟,茅塞顿开。这样的功夫学起来才有意思,有味道,这样的徒弟教起来才有希望,才有价值。

2. 不疑不答。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个疑不是对师父以及师父的话产生疑惑,而是对功夫的学习中,通过独立思考,和亲身体悟后,自然而然所产生的疑问。从师父的角度上来说,疑问体现了一个徒弟练功的勤奋程度和思考深度,一个没怎么练习的人,不会遇到问题,一个没怎么思考的人,问不出太深入的问题。所以师父通过徒弟们问不问问题,是否主动问问题,以及问出怎样的问题,就能大致了解,这个徒弟平时练功的勤奋程度,他学习功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勤于思考举一反三的程度,以及功夫已经到了哪个地步。

一个徒弟既然问到,并且恰如其分,说明他已经体认到,并且处于突破的临界,而且他积极思考,积极求索,必然会更加积极的成长和突破。在这个时候时候,师父给与一个合适的答疑,往往就是对徒弟一针见血,醍醐灌顶的点拨。而对于不问问题的徒弟,要么根本没有练习,要么没有思考,要么心不在此,直接告诉他答案,他也没有体认,无法获得真知,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不如不说。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75式,演练者:张晨光先生


点赞是支持鼓励 |分享是传递友谊


周易奇门堂
易学爱好者互动交流平台 微信号:zyqmt029


    关注 周易奇门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