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什么(下篇)

 

第二个中国缺而日本人比较擅长的,是匠心。...



上个礼拜和大家分享了最近我看的一本书,叫做《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今天,我们就顺着“中国缺什么”这个话题继续往下说。

第二个中国缺而日本人比较擅长的,是匠心。在书里,近藤先生把它称之为“细腻的技术”。书中提到了在日本经常有那种占地很小乍看之下特别不起眼的小店,经营的范围往往也并不宽泛,比如做一个什么手工卷、巧克力、寿司甚至是修车铺,不像中国这里是个公司都喜欢去投资房地产,搞什么多元化经营。但就是这样的家庭作坊式小店,有的能存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养活了好几代人。



为什么在世界500强的平均寿命都不超过40年的今天,却会有这么多角落里的小生意能够得以生存?除了财务和成本控制的问题之外,我想它们在技术上一定是有非常强的生命力的。这种被作者称之为“细腻的技术”包含了对质量的高标准和不断地创新

书中提到在日本不少上了年纪的工匠一辈子就是琢磨怎样能够把一个机器的零件生产得尽善尽美。或许很多人会觉得这很枯燥甚至没有意义,但日本一直以来在医学、工业、电子等领域世界领先的技术进步确实就是这么得来的。那些老工匠们用一辈子的心血,为“日本制造”提供了世界顶尖的技术保障。

相比之下,现在的中国,就在我的身边,则充斥着各种梦想走上人生巅峰而急功近利的人。在他们眼里,低调地干活远不及炒得一手好股票,或者是趁着眼下的房地产泡沫狠狠捞上一笔来得“有效率”,仿佛在那之后人生真的就可以从此高枕无忧。

说到“匠心”,我突然想起上研究生的时候,我们学院的一位导师曾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说:“你们的目标与志向,绝不应该是仅仅满足成为一个一辈子安心教书的工匠,大师才是你们的梦想!”年轻的导师北大博士毕业,30出头便已成为系里副教授的热门人选。他讲课的时候总是意气风发,炯炯有神的目光里时刻流露出自信的光芒。



他的话着实让我们这群研究生们热血沸腾了一段时间,遗憾的是,毕业之后,大部分人还是老老实实地从“教书匠”的岗位开始做起,似乎并没有多少真的成为他所期许的那样,能够走上“大师”的征途。

我在心里还是赞同导师的话的,但是,等我有了自己的学生,看到他们因为好奇而闪烁着光芒的双眸,我又会在心底里想:能够在他们成长的路途中,帮助他们答疑解惑,让他们能够在我这里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这又何尝不是一件特别有意义和体现人生价值的事情!

我想,我终究是成不了导师口中的语言学方面的“大师”,我所擅长的,是用孩子们的语言和思维,把学英语演绎成一件生动而又不那么费劲的事。但每当我因为琢磨某个教学问题而去思索、去钻研,直至茅塞顿开的时候,心中的满足与快乐,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那一刻,就仿佛脑海中前段时间零散的碎片一下子被神奇地串联在了一起,顿时都有了新的意义。

这,算不算是一种“工匠”的精神?又或者,这与导师口中的“大师”又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当然,虽然书里谈到的中国和日本在某些方面的距离还很远,但日本在其他方面又何尝不是呢?所以作者最后得出的一个有趣的结论是,中国和日本这两种文化,最终应该能够互补,相互借力,这样,两国的未来或许会更加美好。

如果说父辈们完成的是贫瘠土地上最原始的积累,那么,我们这一代,有了更好的生长环境,从小接受过更好的教育,从而眼界和思想都应该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就从我们开始努力吧!

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更努力、更用心地开创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关注 呜哩呜哩说英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