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大脑自由(下篇)——你真的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共情力是人际关系的胶水。...



上周聊了最近狐狸妈妈看的一本很有意思的书——《Brain Rules For Baby》,这本书的上半部分重点论述的是关于孩子的智力培养(具体请见(让孩子的大脑自由(上篇))。

今天我就继续结合这本书的下半部分,谈一谈那个大家都很熟悉却未必真正懂得其中门道的话题——happiness——我们可以理解成快乐,或者幸福。



狐狸妈妈周围有不少家长,虽然深谙循循善诱的重要性,可一旦发现自家孩子犯了错误,总是表现得很不淡定。往往没说两句声音就提高了八度,或者干脆由谈话改为训斥。训斥完之后的大多数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孩子被家长的声色俱厉所威慑到,极不情愿地停止了当下的动作,但脸上丝毫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忏悔之意;另一种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显然已经对家长的话产生了“抗体”,当然,孩子也意识不到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不管孩子的情况属于上面的哪一种,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他们埋怨的眼神、痛苦的表情和别扭的动作上,我已经丝毫感受不到一个孩子应有的快乐的气息。长此以往,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相处时的幸福感都在走下坡路



“难道孩子做错了我不应该去纠正他吗?总不能任由他这么将错就错地发展下去吧!”不少父母会很委屈地想,其实,孩子做错了去及时纠正这件事是完全正确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纠正的方法。我们能不能用一种“更具幸福感”的方式去提醒孩子们他们犯错误了,而不是用一种挑剔甚至恐吓的表情张牙舞爪地出现在孩子面前?

这就是书中作者提到的一种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共情力

这是一种能够主动去感知他人并给予共情的回应的能力。简单地说,我觉得就是一个人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哪怕对方是个很小的孩子),去体会对方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并且尝试去理解和让自己感同身受

作者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说共情力是人际关系的胶水,我觉得,一个拥有很强共情力的人,一定是一个心胸宽阔,不自私,具备辩证思维,愿意为他人着想,从而能够很轻易地收获他人喜爱的人。这样的人,和周围人的关系也一定是很融洽的,其中,当然包括自己的孩子。

当孩子因为胆怯而不敢和陌生人打招呼的时候,作为妈妈,首先不应该想着去数落他怎么这么不懂礼貌,而是应该告诉他:“妈妈小时候也和你现在一样不好意思开口,不过没事,妈妈陪你一起做。”甚至亲身示范:“你知道应该怎么和别人打招呼吗?”

当孩子因为作业太多或者太难而无比烦躁的时候,作为父亲,首先应该给他一个同情的眼神,告诉他要把这些难题完成确实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不是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讲一些”头悬梁、锥刺股“的大道理,或者干脆责问他是不是上课又开小差没有认真听讲。至于学习方法的问题,那是后话。

当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或者被同伴冷落而回家哇哇大哭的时候,请父母暂时收起那套“人际关系哲学”,哪怕真的是因为孩子的原因,他们暂时也根本不需要这些。他们真正想听的是“我们永远不会冷落你,因为你真的很重要!”所以我们只要在一旁默默地听他发泄心中的伤心,同时别忘了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



由此可见,这种胶水一般的”共情力“,虽然它不能够帮助你彻底解决某个问题,但至少可以把孩子和我们粘在一起,让眼前的困难变得温情脉脉一些,然后他们会明白,其实这些冷冰冰的难题并不可怕,不管怎样,父母都爱我,我们可以一起克服它。

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并不是不懂某些大道理,只是父母在问题面前过激的反应,让他们产生了本能的抵触和畏惧情绪,由此变得紧张而焦虑。而缓解这些情绪压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父母能够聪明地运用起他们的“共情力”。



一旦父母真正照顾到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情绪也会由狂风暴雨转为风平浪静,他们也会愿意慢慢敞开心扉,和你越走越近,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更愿意听你分析问题所在,而到这个时候,才是分析和探讨某些严肃话题的最佳时机

毕竟,不管哪种方法的管教,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且明白将来该怎么做,而不是记住你发怒或者苛刻的样子,不是吗?

猜你还喜欢:

中国缺什么?(上篇)

中国缺什么(下篇)

时光收纳盒




    关注 呜哩呜哩说英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