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数据说话,中国离制造强国到底有多远?

 

中国政府制订了10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但政府设计的两化融合路径与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却不尽相同。华为标杆是德国的工业4.0,海尔却走向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强国之路最终会由政府还是商业逻辑决定?...



点击上方“商观传媒” 即可订阅
中国政府制订了10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但政府设计的两化融合路径与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却不尽相同。华为标杆是德国的工业4.0,海尔却走向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强国之路最终会由政府还是商业逻辑决定?

“一边是一些行业和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一边是大量设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的一个分论坛上说,中国制造要实现迈向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关键在于结构调整的进度和成效,在于实现新旧动力的顺利转换”,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构建一个现代产业新体系。

苗圩强调,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核心抓手是《中国制造2025》。他透露,工信部正在抓紧编制与其配套的11个规划或者行动计划。

《中国制造2025》 是由国务院发布的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政府决定,用10年时间步入世界制造强国阵营,用30年时间跃升到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从制造强国战略中可以看出,政府认为,中国制造离世界制造强国的时间距离还有10年。但在现实中,正在经受产能过剩折磨、又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国制造业,真的用10年时间就能实现政府的目标吗?

政府推出制造强国战略

2010年有两件事让国人说起来总是津津乐道。一件事是中国经济总量(GDP)超过日本,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终结了二战后日本40多年的“经济奇迹”。另一件事是中国制造业总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中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的消息来自美国的经济研究和咨询公司HIS旗下的 Global Insight。2011年初,Global Insight发表报告说,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高达1.955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19.8%,相比之下,2010年美国制造业产值为1.952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19.4%。美国已落后中国,退居第二位,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而日本则是全球制造业第三大国,2010年日本制造业产值为1.027万亿美元。排在日本之后的德国,制造业产值为6180亿美元。

得到这个消息以后,“我们的研究机构查了有关的资料,给我的结论是大约在1850年前后,中国丢掉了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个位置。那么,经历了150年,我们又重回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个位置,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 苗圩说。

从2010年至今,中国已连续6年位居世界制造第一大国。但国人的兴奋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人们发现,与制造业先进国家相比,中国还不是制造强国。

为了破解这种困局,加快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工信部牵头,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工程院等20多个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50多名院士、100多位专家共同编制了《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跨入制造业强国行列的“三步走”战略目标: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的中等水平;2045年,制造业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这个“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出,是基于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 制造业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编制了一个由4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构成的制造业评价体系,并以2012年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和韩国等各指标均值为基准,计算出表征各主要工业化国家历年来制造业综合指数。由此,又划分出三个国家方阵。
2012年世界9个国家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值


从这个表的数据来看:美国遥遥领先,处于第一方阵;日德处于第二方阵;中英法韩处于第三方阵。

根据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综合指数约为98.81~103,接近日德工业化水平,这将意味着我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达到世界强国中等水平,制造业综合指数为115~120;到2045年,将进入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综合指数为125~130。
中国制造业综合指数走势图


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的这个预测最终被政府决策者接受,并写入《中国制造2025》,成为国家战略。

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

全球金融危机后,为尽快恢复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回归实体经济。美国提出再工业化、工业互联网等新理念,并制订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德国和日本等国家也不甘落后,德国推出工业4.0,日本也积极制订相关政策。显然,美国、德国、日本,包括中国,这四个世界制造业最大的国家,正在展开一场抢占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制高点的激烈竞争。

《中国制造2025》的总目标是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转变的路径是两化融合,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定为智能制造。中国的两化融合与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虽不尽相同,但三者有一个最大的共性,就是核心都是强调智能制造。这也充分说明,未来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制高点就是智能制造。

有一项针对“德国工业4.0战略前景”的调查显示:在德国,47%的公司已经积极参与到工业4.0的战略中;18%的公司正参与工业4.0战略的研究工作;12%的公司声称它们已把该战略付诸实践。

中国制造何去何从?中国制造不同于欧美的特点,欧美制造业已实现了工业3.0,而中国制造业则呈现着2.0、3.0,甚至1.0并存的现象。因此,中国要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实现工业4.0,不能一哄而上,一定要有自己的路径。去年,工信部颁布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确定:“自2015年起,在基础条件好和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优先从基本达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的企业中选择试点示范项目,分类开展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6大试点示范专项行动。连续实施3年后,根据试点示范情况,再做相应的调整和深化。”

工信部原计划2015年首批确定30个试点示范项目,但最后增至46个试点示范项目,覆盖了38个行业,分布在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6个类别。目前,试点示范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3月24日,工信部副部长冯飞透露,“今年在稳增长、稳投资方面,国家有一系列政策,特别是专项建设基金。去年,这个专项建设基金的规模是8000亿,今年是1.6万亿。在工业领域专项建设基金我们希望在1000亿以上。”

目前,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已被写入十三五规划。智能制造作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会得到大量的资金支持。

能否赶超制造强国取决于企业

根据“三步走”战略目标,从现在起,中国制造将10年上一个台阶,第一个10年迈入制造强国阵营,第二个10年达到制造强国的中等水平,第三个10年进入制造强国前列。每一个台阶都有制造业强国综合指数作为评价标准。

这只是政府的规划,但制造强国能否实现最后还要看企业。中国企业发展不平衡,工业1.0、2.0、3.0并存。向工业4.0进军的前提是首先要达到工业3.0,然后才能预测什么时候实现工业4.0。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将在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进化。未来10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CPS)的智能化,将使人类步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德国人认为他们需要10年时间步入工业4.0。中国呢?去年,华为CIO邓飚在一个论坛上说:“今年年初,我们把德国IT、工业4.0的专家请到华为,给我们自己做了一个诊断。可能去过华为的朋友会认为华为的自动化生产线在行业里面处在比较领先的水平,但是做完诊断,我们也是大吃一惊,华为仅得2.7分,而西门子安贝格分数大概是3.5。”华为的目标是首先用5年时间追赶西门子安贝格,然后再考虑工业4.0。

西门子安贝格是工业4.0的标杆企业,分数是3.5,和工业4.0的距离还差0.5。华为是中国最先进的企业之一,分数是2.7,和工业4.0的距离还差1.3。德国人说他们需要10年步入工业4.0,中国凭什么说10年就能和制造强国平起平坐呢?即使10年后中国制造的水平追赶上了德国、日本现在的水平,人家在这10年中就不发展了吗?中国是动态的、发展的,人家也不会是静态的、停滞的。中国政府的“三步走”战略目标追赶的是现在水平的美国、德国、日本,10年、30年以后他们发展到什么样有谁能预测到呢?

如果我们从德国的工业4.0转移到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视角,会发现另一番天地。美国通常把新一轮技术革命引起的产业变革称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或新工业革命。与德国工业4.0强调的“硬”制造不同,软件和互联网经济发达的美国更侧重于在“软”服务方面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希望借助网络和数据的力量提升整个工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可以说,美国版的工业4.0实际上就是“工业互联网”革命。

“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最早由通用电气于2012年提出,随后美国五家行业龙头企业联手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将这一概念大力推广开来。除了通用电气这样的制造业巨头,加入该联盟的还有IBM、思科、英特尔和AT&T等IT企业。

工业互联网联盟采用开放成员制,致力于发展一个“通用蓝图”,使各个厂商设备之间可以实现数据共享。该蓝图的标准一旦建立起来,将有助于硬件和软件开发商创建与物联网完全兼容的产品,最终实现传感器、网络、计算机、云计算系统、大型企业、车辆和数以百计其他类型的实体得以全面整合,推动整个工业产业链的效率全面提升。

今年1月,海尔集团与通用电气(GE)在美签署了一份合作谅解备忘录。其中提到,海尔将引入GE的Predix。Predix是由GE开发的整合众多工业设备的共通平台,相当于美国微软的作业系统Windows的工业设备版。GE期待,Predix有机会成为工业互联网的操作系统标准。

近年,海尔顺应新工业革命的潮流,正由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型,努力探索基于物联网和务联网的智能互联工厂。去年,海尔打造家电业互联工厂的方案已被工信部确定的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之一。海尔与GE的合作会不会成为中国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一条更好、更快的路径呢?

以德国西门子安贝格为标杆不断追赶是一种做法,引入美国GE的工业互联网是另一种做法。前者是华为的战略目标,后者是海尔的革命性实践。华为和海尔都是中国的顶级企业,他们的做法虽然不在政府的规划之内,但无疑会对中国企业起到示范作用。

中国什么时候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最终不是取决于政府的规划,而是取决于企业能否找到赶超制造强国的路径和方法。现在,一条路是工业4.0,另一条路是工业互联网。我们是搭乘德国的工业4.0战车,还是引入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抑或另立门户独立前行,这是一个决定中国未来的艰难抉择。


    关注 商观传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