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苦与乐

 

昨天收到了一个提问:如果学习本身不是痛苦,什么才是真正的痛苦。虽然自认不擅长写议论文,希望能努力把问题...



昨天收到了一个提问:如果学习本身不是痛苦,什么才是真正的痛苦。虽然自认不擅长写议论文,希望能努力把问题解答明白。

首先我理解这个问题抛开学习不学习的事,核心问的是什么叫痛苦。

那我们得了解一下一般所谓的苦是指什么?痛苦一般认为是一种感受。人的感受无非是身体感官的感受和心理感受,比如存在感、意义感、价值感。而事实上身体感受和心理感受根本上都属于神经活动。神经感受到刺激然后其反应。只是后者属于人独有的较高级的神经活动。这两种感受哪个和痛苦能直接联系起来呢?

先看身体感受,他代表不了痛苦,因为同样的身体感受有的人感觉到痛苦,有的人感觉到不痛苦。能引起同样身体感受的事,有的事给人痛苦的感觉,有的事给人喜悦的感觉。比如同样能引起疼痛的骨折和生育。不能说生育的过程不苦,但是它显然不会让更多人联想起苦来。身体感受的好坏与痛苦程度无关更多的体现在小孩子身上。婴幼儿对一切外界刺激只是开放性的接受,比如有一次我带儿子在外边突然赶上大雨,两个人淋了个落汤鸡。我的反应是怕孩子着凉赶紧找地方避雨换衣服。他的反应是哈哈大笑。婴儿不会定义一个东西是苦还是乐,但是周围人会不自觉地影响他,把自己的标准加给他。比如他要干活,是个玩儿的心态。但是家里人看他太小或者嫌他碍事,把他轰走了。让他慢慢觉得这事是个苦。刚学走路的小孩摔在地上虽然疼但并不会马上哭,但是家长一紧张。一喊哎呀,他可能隔了5、6秒才会哭起来。那么他这个哭也是和疼无关的。(或者可能有人认为是神经传递疼痛有时间差。我觉得可以忽略时间差问题,第一这个时间差至多不到1秒钟,第二经过多次观察如果家长不紧张而是很平静地在旁边看着,他可以根本不哭自己爬起来接着玩儿)所以对孩子来讲苦不苦应和躯体感觉到什么无关。

那么再看看心理感受。不论是普通的情绪,喜怒哀乐。还是高级情感、忠诚、爱情、信任等等,所有心理感受本质上可以认为是一种定义模式。也就是说我把一件本身没有意义的事赋予一个意义。从而把它跟某个抽象的概念联系起来。比如涨工资是一件喜事。这是人给定义的。其实不一定是喜事,也可能涨了工资加班更多了。各种老例儿和迷信都是典型的定义系统。这种定义模式恐怕千人千种,万人万种。不管什么样的定义模式,最后它都会唤起人的神经兴奋和神经抑制。那么痛苦的本质是不是就是这种神经兴奋或者抑制呢?很难说。因为不管是处在任何境遇下的人,我们看到的都是苦乐参半。有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下来的心理工作者写书描写自己在那些年的心态。在精神高度紧张,并且看不到希望的日子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很多人开始重新体会到快乐,因为多活了一天或者因为躲过了一顿鞭子。实际上就是人到死的时候,我们也能找到很多不以为苦的例子。所以任何一种身心状态都不能跟苦直接联系起来。

其实我们经历的现实是复杂的,绝大多数时候都难用苦乐来区分。由于咽喉口腔溃疡,我这几天吞咽东西都火辣疼痛,还不能咀嚼。因为已经几天没怎么吃东西,昨天家人特地炒了软烂的菜和汤。可是嚼起来还是疼。那一刻我终于满足了填饱肚子的愿望却和剧烈疼痛夹杂在一起是苦还是乐呢,实话说我没感觉,我只是用尽力气在吃。我们生活中的事都是这样,旅行乐吗?景点堵得一塌糊涂。那清净的时候乐吗?清净的地方没啥意思。雾霾苦吗?小学生不用上课都高兴着呢,可是回家还是照样被看着自习又不高兴了。就是同样一件事,比如孩子高兴玩耍,在你身体好的时候可能就是乐事,生病的时候就可能让你心烦。

综上(越来越没议论文味道了),我认为苦乐也是个定义系统。把某些事理解成苦、某些事理解成乐。脑子里想出来的。而且在维持自己生活然后还有富裕的生命力的时候,这套系统才会被使用。我们可以叫它剩余生命力(有点像剩余价值)。就是本来饭吃了饱了就完了,非得品品滋味。品也没错,但是快饿死的人肯定不品。他身上没有多余的能量。所以我哪天觉得这件事真美、我干得真漂亮,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或者是今天太倒霉了,我怎么这么悲催,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力。没用,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最后回到学习上,如果问这个问题是要解决跟学习有关的烦恼。我只能说当读书以外别无出路的时候,自然会有生命力富裕的人一边被逼着读书一边给这事加乐的信息,学着学着也就乐了。现代社会出路多了,读不读书是个人选择的自由,只是别选了以后再踩你没选那一边一脚,这就不道德。学习也好不学习也好,莫谈苦乐,谈就多余。


    关注 职业规划师老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