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名人趣事少年孝祥的故事

 

在无为,提起米芾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米芾投砚止蛙的故事流传甚为广泛,也留下了墨池、投砚亭等古迹。然而,老一辈的芜湖人可不这么认为,“投砚止蛙”这个故事在芜湖有了另一种演绎。...

在无为,提起米芾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米芾投砚止蛙的故事流传甚为广泛,也留下了墨池、投砚亭等古迹。然而,老一辈的芜湖人可不这么认为,“投砚止蛙”这个故事在芜湖有了另一种演绎。


宋朝时,芜湖有位状元叫张孝祥。

不过幼年的他不肯用心念书,一味贪玩,都七岁了,还光会念书,不肯写字。家里人很着急,就在陶塘边盖了座草堂,想把张孝祥和他的小伙伴们隔绝开来,让他能安心跟老师学习念书、写字。

张孝祥住下来以后,不再有小伙伴陪他玩耍他也就,老师又管教得严,他也就暂时安下心来。可是那水塘里的青蛙却日夜鸣叫,“呱呱呱”地叫个不停,吵得他难以静心念书写字。

老师也急了,叫家人拿根长竹竿,满塘乱赶。可是,那么大的水面,成千上万的青蛙,又怎么能赶得了呢?老师想了想,有了主意。


这一天,老师忽然很高兴地告诉张孝祥,说他得了一块止蛙石。张孝祥眨巴着眼睛,半信半疑地说:“拿来给我看看好吗?”

老师点点头,从桌子上拿起一方砚台递给张孝祥,说:“只要把它投进水里,青蛙就不叫了。”

小孝祥高兴地拿着砚台,转身就往外跑,要去试试看这块石头是否真的灵验。老师一把抓住他,说:“别慌,这样投下去,不顶事,凡是宝贝,都有个用法。我还没有告诉你怎么用呢?”

张孝祥坐下了,说:“那你快告诉我吧!”

老师对他说:“你每天都要用这方砚台磨三遍墨。磨一遍写三百个大字,共磨一百天,一天也不能少。磨墨的时候,心要诚,写字的时候,心要专,恭恭敬敬。若不诚、不专、不恭、不敬,这砚台就不灵了,也镇不住满塘的蛙鸣。”

张孝祥点点头觉得很新鲜,心想:天下还有这样奇怪的砚台能让青蛙不敢叫,我一定要试试是真是假。

从此,张孝祥便真的按照老师讲的方法磨、写字,专心诚意,恭恭敬敬。


第一个月里,他磨了九十遍磨,写了二万七千个大字。每当磨墨写字的时候,他总觉得蛙叫的声音不像原来那么吵了,听了也不觉得烦人,字却写得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二个月里,他又磨了九十遍磨,写了二万七千个大字,而且也无意去理睬那“呱呱呱”的蛙鸣声。他的字,写得更加好看了。

第三个月里,张孝祥念书。写字的兴趣也浓了。他磨墨的时候,想着帖上的字,写字的时候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一笔一划,有板有眼,别说是塘里蛙叫,就是天上打雷,他也不一定听进耳朵里呢!

到了一百零一天,老师眯着眼睛,喜滋滋的望着又在那里专心磨墨写字的张孝祥,会心的笑了,捋捋几根稀疏的胡须,得意地在书堂里踱来踱去。

到了第一百二十天,张孝祥仍旧照常的磨墨写字,他已经把那“投砚止蛙鸣”的事忘记了。


这天,一场喜雨过后,满堂的青蛙全都尽心叫了起来,那声音能把人的耳朵都镇聋!张孝祥正在念书,又有点嫌烦了。

他忽然想到老师给的那方砚台,一百天早就过去了,何不试一试到底灵不灵呢!他起身随手从桌上抓起砚台正要扔出去,老师笑呵呵地时候:“你要去止蛙鸣吗?”

张孝祥答应着时候:“是呵,一百天早就到了,我想看它到底灵不灵!”

老师哈哈一笑时候:“天下哪会有这样的奇事,投砚岂能止住蛙鸣?不过,这三个月里,你不是一点也不嫌烦了吗?这叫做心诚志专则灵,三心二意则不灵,不必试了,不必试了!”

张孝祥是个聪明的孩子,听了老师的话,早在心里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连连拍着手说:“老师,我懂了,我懂了!”

老师也很高兴,说:“懂了就好,懂了就好!”


张孝祥长大以后,勤奋读书,中了状元。

他在二街竖了一座“状元坊”,并捐款征田,把几百亩面积的陶塘,插遍杨柳,种满荷花;又在岸边修建了一座“归去来堂”,与当地的名人雅士吟诗集会,也以此纪念他小时候读书的陶塘和他的这位恩师。
本文参考《民间故事集成》徐国华 搜集整理


街邻街坊


芜湖首个以社区平台为单位的公众号,旨在传播芜湖人文特色,为大众提供本土系列原创作品。

历史传说板块:芜湖历史悠久,我们通过历史传说故事解开芜湖的神秘面纱,展现历史长河中的芜湖的真实面貌。


    关注 街邻街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