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芜湖追忆历史,归去来堂

 

升仙桥畔状元坊,曾寓于湖张孝祥。x0a

一首归来堂设后,顿叫风月属陶塘。x0a一首《于湖竹枝词》,寥寥数字就点出了“归去来堂”的来历。虽然“归去来堂”已经沉寂在历史之中,但人们对它的记忆不会忘却。...

升仙桥畔状元坊,曾寓于湖张孝祥。

一首归来堂设后,顿叫风月属陶塘。

一首《于湖竹枝词》,寥寥数字就点出了“归去来堂”的来历。虽然“归去来堂”已经沉寂在历史之中,但人们对它的记忆不会忘却。
升仙桥畔状元坊,曾寓于湖张孝祥。
一首归来堂设后,顿叫风月属陶塘。


这是清代诗人黄钺所作《于湖竹枝词》中的第一首,诗中点明了“归去来堂”的来历,但对其遗址的具体地点说得并不清楚,虽然词后有段自注:“升平桥即升仙桥,在城西,张中绍兴甲戌(1154年)状元,故宅在焉。陶塘在其坊后半里,即为‘归来’堂遗址。”

现据安徽师范大学已故教授宛敏灏《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选》载:“湖中烟雨墩是归去来堂遗址,今为芜湖图书馆。”


遗址已经确定,但系何人所盖?对此,历为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张孝祥所建,其实是其父亲张祁所为。

据韩酉山《张孝祥年谱》推断:张孝祥23岁中状元(1154年),从政15年(1154-1169年),38岁致仕,同年因病去世。

这期间,他曾多次回芜探亲,最后一次是在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当时他为中书舍人,与奸臣汪澈因评价历史人物有矛盾,引起了汪的不满;再则,孝祥的“恩师”汤思退当时为礼部侍郎,手握人事升迁大权,他没有理睬汪澈要求升官的暗示,而引起了汪的不满逐渐加深,以至采取报复行动。

汪澈首先弹劾张孝祥“奸不在卢杞之下”,高宗听信谗言,不久张孝祥就被罢官回芜赋闲。


回芜后,张孝祥去淮南看望了在淮南任转运判官的父亲张祁。

壬午年(1162年),孝祥恢复官职,调江西抚州任知府,整整三年间,让孝祥有充裕的时间考虑抗金的计划。在此期间,他除了会晤一些抗金名将如刘锜、张浚、虞允文等,商讨抗金事宜,还多次去淮南、宣城等地探望亲友、故知,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一件有益于芜湖百姓的大事,那就是他“捐田百亩,汇而成湖”,即开挖陶塘(镜湖)的善举
张孝祥是位孝子,对其父张祁言听计从,他曾多次为父上书各级官长。

绍兴三十年(1160年)七月,张孝祥作《代总得居士与叶参政》,力陈抗金之策;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他又作《代总得居士上宰相》,为其父无故被贬而辩白。他在文中说明当时张祁在淮南任上,得知金兵图谋南下,便屡次向朝廷密奏,并在淮南储粮阅兵,准备迎战,事后被主和派污蔑为“慌张生事”而遭罢黜。

张祁受到这样的不公平待遇之后,不再出仕,长期居住芜湖,自筑“归去来堂”以自明。他有一首七律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芜湖还似鉴湖春,我亦归来贺季真。

         作赋叼陪招隐士,耦耕长俟问津人。

         襟怀处处尊前好,花柳番番雨后新。

         谁道只凭诗遣兴,却因雕琢费精神。

他以唐代贺知章回乡归隐的故事,寓意自己也想效仿他回归田园的决心;又模仿晋代陶渊明《归去来辞》之意,作“归去来堂”以自娱。

关于这点,与当时任京官的王耜所撰《张公传》事实相符。传中写到:“张祁因子孝祥任宦显贵,不复于进。归芜湖筑宅第,扁其堂曰‘归去来,有诗以纪之。’”

这里提到的诗,即指上面所引的那首七律。


无独有偶,《芜湖县志·张祁传》(民国版)也有类似记载:张祁“屡迁直秘阁,为淮南转运判官,谍知敌谋叛盟,屡闻于朝,储粟阅兵,为备甚密。言者以张皇生事论罢之。明年,敌果大入寇。人服其先见。祁以子孝祥显贵,不复仕,卜居芜湖之升仙桥西,筑堂曰归去来,殇咏自适,岁时出游,所至俱有题咏。晚学逃禅,自号总得居士,以寿终”。

以此可见,“归去来堂”为张祁所建是确凿无疑了。




街邻街坊


芜湖首个以社区平台为单位的公众号,旨在传播芜湖人文特色,为大众提供本土系列原创作品。

历史传说板块:芜湖历史悠久,我们通过历史传说故事解开芜湖的神秘面纱,展现历史长河中的芜湖的真实面貌。


    关注 街邻街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