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来了,你不想搞一些事情么?

 

金鸡独立,辞旧迎新。转眼间又到了新年时节,广大历史学的小迷妹和小迷弟们,还在参加同学聚会,憧憬朋友圈的一股清...





金鸡独立,辞旧迎新。转眼间又到了新年时节,广大历史学的小迷妹和小迷弟们,还在参加同学聚会,憧憬朋友圈的一股清流?还在经受七大姑八大姨轮番轰炸,彼此互相伤害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没有presentation的日子里,或许我们能搞一些事情?

一样米养百样人,为什么同样是90后,有人能够发《中国社会科学》,有人六种外语顶级offer女神范儿不减,有人出书发文章买房年收入百万?虽然人的天资有大小,个人的条件和机遇不同,但是其中差别却耐人寻味。读研究生已经半年了,不论功力视野理论,都收获良多,平台所带来的资源和机遇也不可同日而语。

但也有一些深刻感受,当初本科僻处“荒村”,茅海建先生来讲座,排队的人纵贯整个C区广场,极一时之盛。过惯了知识的苦日子,突然一夜暴富,却不知所措,暴殄天物起来。《历史研究》的主编来做讲座,应者寥寥。安妮来讲座,几百人的大礼堂来了不到20个人。考上研究生之后,有的人放松懈怠,吃喝玩乐看,乐在其中。还有一种倾向,就是搞窄而深研究的,自诩为贵族血统,顾首纸堆,不听讲座,也不看西方之书,排斥新事物,沉迷于一方天地。

走出专门研究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经验主义的东西有时候似乎更接近于真理规律。不论是一战二战战与和的周期,还是美日欧经济兴盛停滞的周期,亦或毛时代邓时代政治气候的周期,差不多都以二三十年为限,就连历代封建王朝地主土地集中于农民起义周期也不超过三百之限。三十年史语所与史学二陈传统,“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碎片化的问题一度聚讼不已,但“非碎无以立通”,也为整体研究积累了条件。如今在中国学术本土化的趋势下,重提政治史研究、人文研究再出发、全球史的兴起、本土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同样也应该得到重视。
在历史学的学科格局之内,古代史尤其是政治史是正统,后来近代史与社会史、文化史、历史人类学也热起来。世界史成为一级学科,大量学术处女地等待开发。历史文献学由文献而贯通思想,历来被认为是功力之选,君不见辛神16年高产高质,调戏期刊编辑?历史地理学虽然尚无长江学者,但自顾颉刚、谭其骧、邹逸麟、华林甫至胡恒皆影响力不俗,尤其是青年一代在学界活力为众人所瞩目。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虽专业很冷,但是学者很热,如瞿林东、王学典、张广智、乔志忠、张耕华、王晴佳等先生在史学界影响力和文章转引率皆名列前茅。存在即为合理,没有一个学科是不重要的。加州学派计量史学与历史研究中情感转向风靡学界,Public history 和口述历史成为新史学外更新者和历史学眼光向下的极端模式。学术发展日新月异,又怎能闭门造车?

走出历史学去,作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历史学在其中其实并不是主流。哲学院有何思敬、陈先达、方立天、张立文、刘大椿等;文学院有吴玉章、成仿吾、何其芳、谢无量、冯其庸等,刘震云、张悦然等也在文学院任教;国学院有黄朴民、袁济喜、王子今、孟宪实、乌云毕力格等;新闻学院有安岗、甘惜分、方汉奇、蓝鸿文等,院长赵启正为十六大中央委员、原国新办主办,蒋方舟为该院研究生;农发学院有温铁军、朱信凯、黄宗智等,其中温铁军提出“三农问题”;社人学院有洪大用、邬沧萍、郑杭生等,潘绥铭即为该院退休教师;如国关学院有高放、时殷弘、金正昆、金灿荣、任建涛、张鸣等;如经济学部、法政学部有……文史哲不分家,当下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哲学和国际关系对历史学产生深刻影响,“史学社会科学化”仍旧是主潮,岂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走出59号去,海淀区学术资源富集,除了国图便利的资源,北大、清华、人大、北师、民大、北外、法大、首师等都比邻而居。如北京深受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影响,重视政治史,尤其是制度史,古代史在全国一枝独秀,以《资治通鉴》为看家本领。如清华继承清华国学院传统、梁启超新史学传统、蒋廷黻近代史传统、雷海宗世界史传统,广采人大、南开、西大、首师之杰熔铸一炉,李伯重已退休,秦晖正当年,倪玉平后起之秀。如北师白寿彝先生和陈垣老考据与叙述结合的史学传统,白寿彝先生与瞿林东先生开创的中国通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之学,刘家和先生开创的中西会通之学等。民大翁独健、吴文藻、林耀华、潘光旦、费孝通、傅乐焕、王锺翰等先生开创的历史学与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结合的传统。首师齐世荣、宁可、戚国淦等先生开山创业,07年之后在郝春文院长的领导下一路高歌猛进,与清华堪称为国内高校历史学人才挖掘机。北外李雪涛教授领衔的全球史研究,法大法史、史学批评、俄国史与美国史研究等。学林各派,各擅胜场,正应兼收并蓄,三教会通。

走到社会中去,北京是数朝古都,全国文化中心。著名文化旅游景点有南锣鼓巷、国家监、恭王府、十渡、798艺术区、琉璃厂文化街、烟袋斜街、雍和宫、八达岭长城、大栅栏、天安门、颐和园、十三陵、潘家园旧货市场、三里屯、后海、郭沫若故居、天坛、东方普罗旺斯薰衣草庄园……北京著名的书店有万圣书店、三联韬奋书店、Kubrick书店、单向街书店、Page One、豆瓣书店、时尚廊、字里行间BELENCRE、前流书店、言几右书店等。有“先有潭拓寺,后有北京城”的潭拓寺,有中山先生衣冠冢的西山碧云寺,有“天下第一科研寺”龙泉寺,还有法源寺、广济寺、卧佛寺、大钟寺等古刹。红尘市井,闲云野鹤,在这方历史空间,正好修行体悟。



在中国学术光谱之中,前三十年文史哲处于核心,后三十年理工科和政经法开始热了起来,史学日益走向边缘化。即使近年来中国出现Public history,与美国相比,却没有智库功能,国外的史学家在呼吁白宫是否需要一个历史学的顾问团,但在国内“国师”却多由经济学家担任。在比较历史学院和商学院的学生时,英语老师一针见血,商学院的学生普遍很活跃,英语很好;而历史学院的学生比较板,风格差异显而易见。参加学校创业大赛,基本上见不到文史哲学科同学,即使偶尔见到一两个,与其他学院相比也是相去甚远。台湾有个著名的史学史专家叫雷家骥,他的儿子是大陆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在中关村创办了一个游戏公司,这也给我们以思考,克丽奥的边界在哪里?之前我们也曾战略误判,事实上随着视频功能和应用功能的引入,微信公众号的春天不是已经结束了,而恰恰应该是刚刚开始,在这个阶段内容为王压倒平台为王。在经济新常态的今天,四大律师事务所的offer远不及BAT巨头的实习机会来的实在。

青史的目标就是探讨这种多样化的可能性。自今年9月7日至今,青史已经走过自己的第四个阶段——大浪淘沙,洗尽繁华,原始积累,内涵增长的阶段。在粉丝数量上我们开始接近30000大关,作为新媒体运营者我们也拥有了自己的100000+,我们坚持不商业化即使课业繁重也不断更,我们发起“口述历史联盟”和《青年历史评论》,我们直播北大“跨学科视野下的近代中国教育与社会”国际青年学者研讨会,我们与人大校研会和历史学院院研会合作,邀请多位知名专家包括《中国社会科学》最年轻的历史学作者讲座,我们继续作为全国大学生历史学论坛的唯一合作自媒体,以青年史学家为例的学术论文开始出现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舞台上,甚至2017年下半年,我们将有最重磅的惊喜。
长期经验表明,每年三、四月和十月、十一月是学术会议的高峰期,每逢新学期课业任务繁重,是最好的积累期。而暑假和寒假,大脑四肢解放,正是作为更张之时,我们特别需要这些方面的人才。

微信排版顾问1名,随着青史的日益发展,其排版水平与实际影响力越来越不相匹配,我们特别欢迎在微信排版、图片编辑、版面设计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同学加入,对我们进行指导,并负责关键文稿的编辑,以更大程度的提升青史的阅读体验与品牌形象。

助理若干名,青史是“口述历史联盟”的发起单位,国家社科项目重要招标课题的参与者,学术会议的承办者或协办者。同时我们也聘请了第一批30名青史顾问,以两周为间隔,顾问推荐文章,提出建议和要求,助理负居中协调之责。
数据库管理1名,青史数据库作为青史的特色板块,目前已经拥有各种资源3000多G,我们特别欢迎对口述历史(拟成立口述历史资料搜集小组)、Public history、郭沫若研究、大学校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近现代史、区域地方史、《庄子》《墨子》《春秋公羊传》感兴趣的同学加入我们,并免费获取我们的数据库资源。

近代中国运营若干名,近代中国是季我努学社的官方微信,季我努学社是中国最具实力的抗战史料整理、翻译、出版学术共同体,延请张海鹏、张宪文、杨天石等一流名家作为顾问,在近现代史学界、媒体界、出版界具有重大影响力,加入者可获得参与季我努学社海量福利。

创业合伙人若干名,青史目前申报中国人民大学创业项目“青年史学家Public history工作坊”,鉴于美国有公众史学公司,而中国尚未看到。我们致力于探讨历史学产业化的多样化道路,此部分包括青史成长中的教育辅导(拟与考研帮、新祥旭合作)、创意写作团队(拟与《东方历史评论》《国家人文历史》《中国国家历史》、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澎湃新闻文化课、网易历史频道等合作)、直播(拟与历史教育家合作)、视频音频(拟与新历史合作社合作)等板块,成熟之后将从青史分离注册公司。



大学历史进中学课堂,群学书院是大学历史进中学课堂的先行者,有近十万粉丝;历史教育家是中学历史领域最具影响的公众平台之一,汇聚众多中学历史特级教师;青史在各大高校历史学硕博生中拥有一定影响;青史创始人曾创办“三人行”志愿者协会,目前在甘肃、贵州和广西有三个支教点,如果把各方面资源结合起来,当大有可为。还可与历史教育家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中学生家史大赛组委会合作等,参与蒹葭计划和中学生家史大赛。

2016史学编年,仿王学典先生《20世纪中国历史学编年》,以澎湃新闻私家历史、历史研习社、史学研究、中古史研究资讯、近现代史研究通讯、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海外汉学研究、青年史学家等作为考察标本,对2016年达到一定浏览量和转载量的事件、话题、文章、人物进行汇总、分析、点评,拟定相应榜单,从新媒体的角度来总结史学界的2016年,书写当代学术史。
以上仅为一些相对成熟构思,更多脑洞大开idea则限于条件不成熟或核心机密等而不方便泄露,欢迎各位同学来稿头脑风暴。我们不是忽视史学规律,不愿做冷板凳,要搞大跃进。而是不愿意在“既自以心为形役”中消磨创造力。无数事实证明,适当放空可以更好出发。历史学也绝不是“存天理,灭人欲”,而是拥有无穷的可能性。

科学证明每个人能够有限管理的社交网络极限约为140人,因此我们并不打算摊大饼的低效能扩张,而是更欢迎有真材实料有创造热情有事业心的你加入我们,组建规模约为十几人的核心共同体,实事求是而不尚虚文。几十人上百人的团队规模非不能也,乃人力管控成本太高而不为也,亦无必要,最多也只是为别人提供能多的免费劳动力。长期以来咪蒙一人运营,不知胜过多少拥有庞大编辑队伍的官方机构。



欢迎有意见致信至243103361@qq.com,并附上个人简历、个人陈述和个人建议,青史现有编辑和关注青史的朋友都可申请,有言不及义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指正。




    关注 青年史学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