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架下的“阅读”

 

当年南瓜架下的阅读,读了什么已变得风轻云淡,而阅读时的情境仍然历历在目,这是属于我的“场所精神”,如影随形地伴随。...





近山苍翠,炊烟升起,狗儿撒欢……父亲在剥大青豆,母亲在唤鸡啄食,我在门口的南瓜架下“阅读”。

那是金秋时节,风动,桂子香,翻了两页书。随后,合上书。

在南瓜架下阅读,渐渐成了虚设,情不自禁地阅读自然的美景了。

与父亲一起剥青豆,看三三两两的鸡在小院悠闲地啄食。在母亲的呼唤声中,它们又争先恐后地“嗖”地跑到母亲面前来,像争糖果的孩子一样抢食,听它们边吃边发出的“咕咕”的叫声,房前屋后一树一树的桂花盛开。

恍惚间,想起了那年的盛夏,小学毕业的那年暑假,炎热的夏天,因为没有暑假作业,整天无所事事,现在想来,应该是一种寂寞吧。爬树、抓知了、捉螃蟹成了精神的慰藉,虽然是女孩,但这些对于我来说,丝毫不逊色于男孩。知了也有抓厌时,爬树也有力竭时。在父亲的建议下,我去附近一位老师家借来了很多书,依稀记得有《红楼梦》、《红与黑》、《少年维特之烦恼》之类的书。

炎热的午后,知了叫得热烈。

现在想来,那个节点,正是大人午睡时,精力充沛的我枯燥地听着知了叫,时光变得那样的难捱,便开始阅读借来的课外书。那时,家里没有空调,只有南瓜架下才是最荫凉的地方,坐在南瓜架下,偶有丝丝凉风穿过密不透气的午后,知了的叫声似乎也平和了很多,原来,阅读是打发那些寂寞时光的。《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太多,有的记不住,其中的内容也是一知半解,有点囫囵吞枣地阅读。姐姐和我明显不一样,她自己看书做笔记,把红楼梦里的人物按照她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列了一张关系图表,相比之下,我毛糙了很多,即使背林黛玉的《葬花吟》也只背了前面几句,虎头蛇尾无疾而终。《红与黑》、《少年维特之烦恼》我倒是认真地看完了,但是小学生阅读有些复杂的感情世界,也是难解其中味了。

其实,那时我最喜欢看的是《射雕英雄传》,陪伴了我整个年少时光。一望无边的草原,牛羊成群,“郭靖”策马驰骋,射雕引弓,俏皮的“蓉儿”,呼唤着“靖哥哥”。也唤醒了我们青春的荷尔蒙,因此爱上金庸的作品,自己也沉醉在风云变幻的江湖恩怨里,沉溺在作品的儿女情长里……大块头的小说看完之后,怅然若失。为了弥补这种失落,金庸三部曲之《神雕侠侣》是我最渴望看的一部小说之一,但实在想不出点子从哪里弄来,那种青春的遗憾与失落清晰记得。后来,再有机会读这本书,已有时过境迁之感,再也回不到当时的那种如痴如醉、魂牵梦萦的状态了。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大人熟睡,南瓜架下,一个少年的午后是寂静的,而书本则是最温暖的陪伴。

门前树叶次第黄,桂花早已遍地香。青春少年不复见,南瓜架下忆往昔。在斑驳的岁月里,那些与书有关的记忆,依旧鲜艳着。

当年南瓜架下的阅读,读了什么已变得风轻云淡,而阅读时的情境仍然历历在目,这是属于我的“场所精神”,如影随形地伴随。想起林清玄的《鸟声中的再版》这篇文章,深深懂得了他为何喜欢收录自然的各种声音,诸如,风声、鸟的歌唱、虫的低语、海浪拍岸声……当我们回归烟火尘埃时,把我们的“场所精神”带走,保存的不仅是天籁,也是当时美好的情境和惊醒的感觉。

金秋时节,风动,南瓜架下,翻动书页,如菩提树下的一场修行,内心清明。


    关注 晨书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