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局部》想到的……

 

《局部》是陈丹青的艺术脱口秀。和那些叽叽喳喳的艺术节目很不同,是陈丹青的私人美术史,是程丹青式的冷淡和...





《局部》是陈丹青的艺术脱口秀。和那些叽叽喳喳的艺术节目很不同,是陈丹青的私人美术史,是程丹青式的冷淡和深邃。

陈丹青讲艺术,总是绕不过“哲匠”两字,也就是说真正的艺 术家应该是既能哲学思考,有艺术想象,又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我觉得这是他对于艺术教学的方法论。

这种哲与匠的关系,几乎体现在任何艺术当中。艺术需要灵感、浪漫,哲思,但艺术的实现也同样需要规则和纪律,需要繁难和具体的劳作。任何空洞的艺术灵感不付诸于劳作,什么都不是。他总是反反复复告诫,将一个主题、一个动机衍化,发展成一部庞大、复杂的作品,光靠华而不实的灵感是难以维持的。因为灵感是突发的,间歇的,难以持久的,最终还取决于艺术家的劳作,是技术,是日复一日的精耕细作。太聪明的人不一定能成为艺术家,因为他耐不住寂寞。

中国人不说技术,喜欢说手艺。所谓“手艺”,就是因为长期劳作,而且就是在作坊,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真正的艺术家很容易分辨艺术的“真伪”,因为他们长期劳作,已经对特定对象形成了一种操作感、分寸感、手感和质感,就像“庖丁解牛”,庖丁眼中无牛,牛在心里,解牛不是用刀,“以神遇”,感受到牛的间隙,解牛才能够“依乎天理,”进而游刃有余,以致一把刀用了十几年还跟新买的一样。

我去过他讲的“朝日堂”在日本京都,清水寺旁,是一家茶具作坊,听他讲那里有一个做陶艺的老人。老师傅七十多岁,一辈子转过的陶轮不计其数,他说一件真的好的陶器,不是看上去美,而是摸出来的美。什么意思?老人从少年时代就懂得,一切手艺都在于反复地做,重复,重复,再重复。是砸了,再砸了。师傅告诉他,这就是学习。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让他明白,不要执迷于自己做的任何一样东西;二是懂得,手上的真功夫才是自己的基础。如果缺少对具体材料的感知,艺术实际上是空话。

   老人的那双手,才是真正的艺术所在吧。尽管沧桑,筋骨盘虬,但那才是真正的尊贵。成千上万次的反复,才使那双手获得了完全的自由。教育是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关注 牛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