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准确理解SSC 2016指南

 

过年了,也是最忙的时候,还在向专业的事情......



这两天SSC2016指南的译文真的不少。

从Newsccm微信公众号的下载量来看,并参考其他站点的相同内容的阅读量,对这种资源的需要求是非常巨大的。

不过我真的觉得有谁是我们这些译者一样是认真的一句一句看的?

我在写第一遍幻灯片的时候

拯救脓毒症2016(SSC2016)新指南解读

我的理解仅仅是内容和条目的变化与比较。

我在写文字版解读的第一稿的时候,

我需要把英文都变成中文才方便,于是有了自己的中文版:

危通中文翻译版《拯救脓毒症运动: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2016》

这个时候,我看到的还是字面的变化和个别译文的准确。

我在和王洪亮与章志丹老师讨论写第二版的时候,我们是这么开始的:

1.初始液体复苏与感染控制

作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核心,SSC2016指南在初始液体复苏和血流动力学的监测与评价方面变动颇为显著。首先,新指南开宗明义地声明: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是医疗急症,推荐治疗与复苏应立即启动。其次,指南推荐3h内30ml/Kg的晶体液复苏策略,对于感染性休克需血管加压药物的患者,以平均动脉压(MAP)达到65mmH和乳酸正常化作为初始复苏的目标。较之既往早期目标治疗(EGDT)的具体指标,指南并未给出具体的尿量、中心静脉压(CVP)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目标值。同时,还应该注意到指南建议利用彻底的临床检查、生理参数评估(血压、脉搏、动脉血气、呼吸频率、尿量等)和能够获得的有创与无创手段反复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和补液的充分性,这里也未提及CVP和ScvO2,这说明指南确实在有意避免CVP和ScvO2所引起的争议。另一方面,因与EGDT有关的国际大型研究[7-9]均为阴性结果,说明当前缺乏某一指定目标或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能够改善脓毒症预后的证据,由于具体指标不详,指南更着重于复苏本身尽早启动和利用多种方法及时监测评估,更汲取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增加了以动态指标而非静态指标监测液体反应性的推荐意见。

...

但是,确实不是这样的!

直到昨天我看到FOAMcast的总结,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尽管图中也有稍微与指南不同的地方,但已经很明确地告诉我指南应该怎么看了。



来自:http://foamcast.org/2017/01/19/suviving-sepsis-campaign-guidelines-2017

终于,我突然明白了那些刊登在JAMA、CCM上的专家述评我为什么看不懂了?而隐藏在民间和网络的“草根大神们”的金句格言却十分给力地说明了事情的真相。

此外,新指南的“初始液体复苏”和“抗感染治疗”是变化最大的部分,那么我觉得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不要慌张捉急地直接进入复苏补多少液体,补什么液体,补到什么时候的框架,而是仔细看看指南中“液体初始复苏”这七条意见是怎么编排的,谁在第一,谁在最后?

我想这是非常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而这不正是经常被忽视的地方吗?

新的一年就要来临,作为一个重症医学的工作者,临床实践之外的静思是不是太少?

感谢世道昌明,能让我们这些草根通过自身不懈的深造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交流与偷师,终于能管窥到一丝不大不小的光亮,而不是被人牵着走的骡子。

那么就祝愿来年的重症医学的心得更加平淡却更加深刻。

扫描Logo,关注危通社!


    关注 重症危通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