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干老细糯"

 

蟋都微讯XDFYESN每日更新蟋蟀打斗视频,蟋蟀趣闻,蟋蟀捕选养斗秘笈,欢迎关注!...







蛐蛐儿作为一门古老的行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专门的语言,俗称行话、切口,这些行话、切口源于生活,不少是俚语方言,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而且一字(词)多义的比较多。

如果对这些俗语了解的不够,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以下结合一些语言特点,谈谈我所理解的“干老细糯”。

“干老细糯”中的“干”和“底版干老”中的“干”相比,含义要来的窄一点。“底版干老”中的“干”既有干燥一层含义,同时还含有干净、清爽的意思。而“干老细糯”中的“干”主要强调的是翅衣要干,不能带水光。同时牙钳也不能有水光。

“老”其实跟虫的年龄上的轻和老没有关系,到是跟现实生活中我们吃的“老豆腐”的“老”字含义差不多,即指蛐蛐儿表层皮壳的坚韧程度。

早秋头雾多、脑搭重、冬瓜霜浓、光皮薄项、膏药迹突现等都是虫不“老”的特征。

“细”:以前的书上描写女子肤色好,常用“细皮嫩肉,水灵灵的”。这里的“细”是指蛐蛐儿的种“细”。“白肉身,白六爪”就是判断虫是否“细嫩”的主要标志。

“糯”从字面上最难理解。以前曾听一位北方虫友抱怨过,他查阅了多本字典,也没搞明“糯”字的本义。“糯”是一种口感。现在到菜场去买菜,卖菜的会向你推销说:“这青菜已打过霜,很糯的”。

没打过霜的青菜,水份略多,吃起来生脆点;而打过霜的菜,口感上软又有嚼头。在蛐蛐上引伸为虫的柔纫性。判断虫的“糯”,主要看虫的包扎紧松、边骨长短,软硬及尾锋粗细的程度。包扎松:象人穿着长袍马褂打架,碍手碍脚;边骨长硬:就象人趴在地上葡匐前进时,如果在身的两旁各夹上一块木板,很难发挥腰的力量;尾锋粗短黑:灵敏度不够,会影响虫的转身。

实践中“干与老”和“细与糯”是搭配在一起使用的。一般来说,“干老”之虫,爆发力强,打斗时发得出重口;“细糯”的虫,腰档软翻,灵活性好,韧性强,经得起缠斗和盘打。杭州虫友在收虫时,还常用一个词——“ fong相”,来判断虫的优劣。“fong”(读上声),在现代汉语里属于不规范发音,所以没被字典收录。“fong”的字义跟邋遢、脏相近,与干净相反。“Fong相”主要是依据虫在色络上的纯净和外形上的美观的程度来辨别虫的好坏,部分含义与“干老细糯”的说法大致相同。

比如:从虫色上看:虫色不分、牙色混、翅衣上有油迹、大腿两侧有邋遢斑;从虫的形相上观察:粗眉毛、大耳朵、拖鼻涕、锈肩、落头、大肚皮等。以上提到的都属于“fong”相一类,从实战中看,头色不分、牙色混的虫多数不会发口;而粗眉毛、大耳朵绝大多数不吃痛,属粗种。

所谓“路脚”不同,虫的品相也不同,不同产地的虫,在色面、形相上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所以判断虫的“干老细糯”,除了要符合以上所提到的一些客观的评判标准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必须结合产地来分析判别。

前面提到“白肉身”是判断虫是否“细嫩”的一个标准,现在不少“秧子虫”肚皮也显得比较白,但仔细观察,“秧子虫”的体毛缺少应有的亮度,白中带灰,没有润色。

又如早秋宁阳虫的“白肉身”上不少都带一层淡淡的黄光,有的还伴有黄斑点;宁津柴胡店的虫,跳腿上普遍有酱油斑,但到出斗时,多数会隐去,也算“细”种。现在有的虫友在本地的旅馆里收虫,由于条件的局限,在这方面上,吃暗亏的也不少。杭虫与山东虫相比:山东虫普遍“干老”,但“细糯”远远不及杭虫。

文:雪山之友//編輯:小馬哥

蟋都微讯
XDFYESN

每日更新蟋蟀打斗视频,蟋蟀趣闻,蟋蟀捕选养斗秘笈,欢迎关注!



    关注 蟋都微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