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开拯救“写作恐惧症”患者

 

作者:王凌风

《新读写》杂志编辑认识叶开老师快一年了,一直想为老师写点什么,一来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感谢老...



作者:王凌风   《新读写》杂志编辑

认识叶开老师快一年了,一直想为老师写点什么,一来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感谢老师给我难得的学习机会,回报老师对我的帮助与鼓励;二来以此见证并纪念这段令我受益匪浅的时日。

这些日子以来,我在叶开老师的引领下渐渐从“写作恐惧症”的阴影里挣脱出来,渐渐找回了昔日对文字的热爱与向往,找回了对写作的热情。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那些与叶开老师及写作有关的点点滴滴重临于心头,仿佛又回到了那段从乍暖还寒到春意盎然的明媚时光。

一个“写作恐惧症”患者的自白
在遇到叶开老师之前,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写作恐惧症”患者。

记得那天领导让我去联系叶开老师即将要开展系列写作课的上海市某双语学校,征得校方相关负责人同意后随堂旁听,并对叶开老师的写作课做一次深度报道。领导的指示让我既心生几丝兴奋,又不免感到忐忑不安。兴奋的是之前我从未有过与文化名人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忐忑的是第一次独立担当“重任”,心里实在没底。

其实,让我忐忑不已的真正原因是我被要求在听课之后写专题报道。我是一名编辑,在别人眼里,编辑常年与文字打交道,写点文章、报道肯定不在话下。但只有我自己才知道,多年以来,我对写作一直心存着莫大的恐惧。

中学时代的我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校文学社成员,对阅读与写作有着极大的热情。在中学阶段繁重的课业负担下,我一直把随手写点东西视为一种减压的方式、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可谁知上了大学后,由于疲于应付论文,被种种所谓的行文“规范”束缚了表达的欲望,渐渐对文字产生了厌倦心理;加上心态浮躁,失去了原先对写作的兴趣,昔日勤于动笔的文艺青年在不知不觉中退化成了一听到写作就头痛不已的懒人,之前十几年积累起来的写作能力几乎退化殆尽。当毕业论文交上去之后,我暗自庆幸也许从此以后再也不用写作了。现在回想起来,念了中文系,却从一名写作爱好者变成了写作恐惧者,这是一件多么具有讽刺色彩的事情。

大学毕业后,我凭着仅剩的最后一点文字功底进了一家出版单位,担任过校对,后来又当了编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审阅文稿,对字词句段做一些调整,很少有需要写作的时候,我自然也乐得搁笔。倒是我有一些没读过中文系,也没有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学,他们孜孜不倦地在浩繁的文字森林里开辟着新天地,我读着他们在微博、博客中不断更新的游记、杂谈,时常心生佩服与羡慕,偶尔勉强说服自己提起笔来,结果写出的文字连自己都看不下去。于是,我更加坚信了自己已经与写作无缘,再提起写作,便越发抵触与恐惧了。

可如今,我却不得不准备去听写作课,还要接手一个写作任务,一想到这些,内心就忍不住拼命拒绝,但领导交待下来的任务终究不好意思推脱。(现在十分庆幸当时没有推脱)

当我怀着满腔对写作的恐惧踏上通往上海市某双语学校的路途时,我没有想到,这是老天给了我一次转运的机会。

当“写作恐惧症”患者遇到叶开
在去听叶开老师的写作课之前,我特地买了一本笔记本,准备尽可能多记录一些叶开老师的课堂语录,因为我已经预见了自己将会很难完成那篇报道。“写作恐惧症”的“患病”经验告诉我,这些年来哪次写作不是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却仍不能顺利完篇?我打算到时候直接把叶开老师的“经典语录”照搬到报道上。

我在笔记本上记下的第一句话,是叶开老师第一堂课上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叶开老师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座丰富的素材宝库,那里有一个人的个人经历与内心世界,隐藏了许多可贵的情感与精神品质,它们的意义甚至要超过许多目力所能及的事物,并且会对人产生长久的影响。每个人的经历和见闻各不相同;即使对待同样的事物,内心反应也有不同,因而每个人的“宝库”里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宝”,我们要尝试着把它们开采出来、展现出来,这就是写作的真谛。

叶开老师点醒了我,让我恍然大悟:我们哪一天不是在体验生活,对哪件事不会产生自己的想法?如此说来,其实我们一直都不缺少写作素材,缺少的只是善于发现素材、挖掘素材的眼睛。

我忽然产生了一丝写作的冲动。以前我一直抱怨无物可写,总以为自己所经历的、熟悉的事物太过普通,不值得一写,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每个人的经历与想法都是独特的,那么每个人就一定都能够写出独特的文章来。于是我决定把属于我的个人经历和内心世界记录下来,不求被别人看见,只为留下自己生活的印迹。

当我真正开始提笔写作时,遇到了另一个难题:我写着写着就感到力不从心,总觉得无法用恰当的文字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说来也巧,一次叶开老师在课堂上专门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这种情况意味着作者的思维受到了自我的限制。的确,我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会不由自主地考虑“这样的开头够不够吸引人”“这样过渡自不自然”“这句话放在这里有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这也许是长年累月在应试教育制度“熏陶”下形成的思维惯性。

叶开老师带着听课者一起做“写作游戏”,他随意地指了指教室墙上挂着的一棵假藤蔓,让听课者以“绿叶”二字开头,在三分钟内不假思索地写下自己头脑中掠过的所有思绪。在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中,我经受过许多形式的“写作训练”,但如此灵活随意的方法还是头一次遇到。出于新鲜,我在笔记本上写了起来。三分钟很快过去了,当我看到笔记本上满满的一页文字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居然能写这么多;有几处因为思绪喷涌,字迹潦草得自己都看不清。那天是我患上“写作恐惧症”多年以来第一次从写作中获得了成就感。

后来我才知道,叶开老师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们,只要“放任”自己的思维,每个人在写作上的潜力都是巨大的。用一句流行语来概括叶开老师的写作主张,那就是“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

就这样,叶开老师唤醒了我沉睡已久的写作欲望,我的心仿佛被点亮了,就像在那些坚持听课的日子里,春天的阳光一点一点驱散了冬日残存的阴霾。

叶开的“秘密武器”
叶开老师像一位引路人,把我这个一不小心从文字世界里“离家出走”的大孩子领回了本位。他遇到过许多像我一样的“写作恐惧症”患者,时常会有学生在课堂上向他倾诉写作上的烦恼,时常会有老师和家长向他请教怎样才能让孩子或自己爱上写作。叶开老师治愈“写作恐惧症”患者的“秘密武器”是提倡深度阅读与写作。

如今碎片化阅读横行、流行文学泛滥,叶开老师敏锐地察觉到这可能对青少年的写作水平产生影响,于是他创办了“持盾星际魔法学院”。这是一系列网络课程,一大群“星主”在“院长”叶开老师的带领下反复品读他们的教材——一本本完整的优秀文学作品。所有教材都是叶开老师精心挑选的,从时下最热门的《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绿野仙踪》到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聊斋志异》《子不语》,“星主”们在走进文学的同时走进了写作。

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读了《绿野仙踪》后写下了六千字的“长篇小说”,一名初中生一口气编了个五千字的“大故事”,有的孩子试着用现代语言改编《子不语》,有的孩子养成了读完一本书就写一篇书评的习惯……“星主”们的成果与叶开老师的期望是一致的,他一直鼓励学生“少写微博,多写博客”,就像只有深度阅读才能更好地学习写作技巧一样,只有深度写作才能真正锤炼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

叶开老师在“持盾星际魔法学院”中自封为“天狼星校长”,就是《哈利波特》中那个一直默默守护着哈利的天狼星教父。叶开老师引领着他的“星主”们在阅读中学习、在写作中成长。

也许这些孩子今后不一定会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但在深度阅读与写作中获得的感受与表达能力将使他们终生受益;也许这些孩子今后会朝文科方向发展,那么深度读写的能力将成为他们事业的助力;也许这些孩子中的某位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文坛上耀眼的新星,那么他一定会记得是“天狼星校长”为他点亮了未来的道路。

叶开老师挽救的不单是“写作恐惧症”患者,还有那一颗颗在“浅阅读”风气弥漫下萎顿荒芜的心灵。



后记

听完叶开老师的全部写作课之后,我写了一篇详细的报道,刊载在《新读写》杂志与“新读写”“叶开的魔法语文”微信公众号上。我没有想到自己还能重拾写作,还能写出一些有意义的文字,这一点让我更加感激叶开老师和他的写作课。

在这期间,叶开老师同时忙着好几件“大事”:除了讲学授课,他还负责全国顶级纯文学刊物《收获》杂志的编审;他在“持盾星际魔法学院”中开设了“奇幻文学”与“文言文入门”两大专题课程;他创办的“老虎文学奖”举行了第五次颁奖大会;他专程赴南京与师生谈文学、谈写作;他在“分答”上为听众解答语文学习中的困惑……叶开老师四处播散着文学的种子。

每一个有幸接触到叶开老师的人都将是受益者,就像我这个昔日的“写作恐惧症”患者,如今在他的感召与影响下,正乐此不疲地在文字森林中耕耘着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叶开老师的文言文入门课程即将开课!详情请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换一种方式学习,

原来文言文也可以很好玩。
叶开的魔法语文  
东方教育时报微信号DFJYWX分享:请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
关注请点文章主标题下“东方教育时报

或查找搜索公众账号
=== 从教育的视角看社会 | 从社会的视角看教育 ===


    关注 东方教育时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