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彬:莫把“差生的偶然”铸就为“必然的差生”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新生婴儿的智力水平明显上升,相信每位父母都会有这种感受;与之相应,随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学...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新生婴儿的智力水平明显上升,相信每位父母都会有这种感受;与之相应,随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学校生源质量却在逐步下降,这是每位校长都有的反映。这就让人觉得奇怪了,为什么父母生下来的孩子越来越聪明,而学校接受下的孩子却又越来越笨呢?我想道理很简单:父母会因为孩子的聪明来证明自己的聪明,而校长会因为学生的愚笨而证明自己的聪明。所以,父母更乐意于看到孩子聪明的一面,而校长与教师更乐意于看到学生愚笨的一面;很可惜的是,孩子受到父母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学生受到校长与教师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使得暴露孩子愚笨的机会越来越多,发现学生聪明的机会越来越少,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差生越来越多了。

一、差生的存在是必然的

尽管学校在不断的回避用“差生”这个词,但学校中的“差生”却的确越来越多,似乎并没有因为学校不使用“差生”这个词而有所减少。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掩盖学校存在差生这个事实,反到是欲盖弥彰的时候,对差生的刺激与伤害更甚。在现实生活中,差生这个词是与优生相对而言的;因此,要判断一个学生是差生还是优生,必定要以特定的评价标准为据,而且这个评价标准必须是单一的。

如果只让学生学数学,那么数学成绩好的就成为优生,数学成绩差的就沦为差生了。但如果学生既学数学,还学语文,学生A数学成绩好但语文成绩差,而学生B语文成绩好但数学成绩差,我们就无从判断他们俩谁是优生与谁是差生。可是,如果数学成绩与语文成绩可以简单相加,那么总分高的就成了优生,总分低的就沦为了差生。尽管我们很难相信,可以把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他的语文学习能力简单相加的事实,可一旦我们为学生评价设置了一个语文与数学“总成绩”的指标,也就必然会区分出优生与差生出来。

在差学校会存在差生,在好学校同样会存在差生,概莫除外。不管是对班主任还是对学科教师,只要你一旦接受一个班级,你就必须接受班上有差生的事实。只不过学科教师眼中的差生与班主任眼中的差生并不必然重合而已;即使是不同学科的教师,他们眼中的差生也有很大的差异。学科教师眼中的差生,是自己所教学科成绩较差的学生;班主任眼中的差生是总成绩较差的学生。

只要你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不管这个学生群体的总体水平是高的,还是低的,都必然把学生群体区分出若干优生与若干差生出来,这就是我们讲的差生的存在是必然的道理。既然差生存在是必然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看待差生呢?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不管班级学生如何努力,都必然会区分出差生,因此对待具体的差生似乎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也没有必要兴师问罪。他成为差生,与他是否努力并没有必然联系,而是因为有了这个他无法逃脱的评价机制,如果换一个评价指标,可能差生就不再是他,而是另外一个倒霉蛋了。

在一个班级中,教师的教学情绪更容易受差生的影响,但教师的教学设计却很少受差生影响,在极端的情况下,差生往往成为教师教学的盲点而被置之不理。从提高教学效率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情绪更应该受优生的影响,而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应该受差生的影响,因为差生暴露出来的学习问题,不但更多,而且更为本质。差生身上存在的这些学习问题,对于班级成绩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但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来说,却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指明灯,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

二、差生的形成是偶然的

尽管班上肯定会有人所为差生,但谁愿意成为差生呢?答案是谁也不愿意。可是,当我们面对已经被诸位老师公认的差生时,似乎他们并没有表现出不愿意的情绪,反到是认可这样的事实,有时还觉得这样的事实蛮好。其实,一个心态很好的学生,就应该在“愿不愿意成为差生”这个问题上,表现出极度的不愿意;可一旦成为差生已经是事实,就应该坦然的接受这个事实,否则他就没有办法在这个班集体中学习下去,就更别说生活下去了。

在人人都不愿意成为差生的情况下,最后又是谁沦为了差生呢?如果说班上最不聪明的人沦为了差生,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会不赞成;因为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往往智商不低,只不过他们把自己不低的智商用在了学习之外而已,这也是让教师感到难过的地方。如果真是的智商低而成为差生,或许大家还容易接受这个事实;关键是对于智商低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更执着于学习,用他们的积极的态度来弥补自己智商上的不足,反而可以避免沦为差生的事实。既然智商低的同学都可以用努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而那些智商不低的同学却成为了差生,这就意味着他们成为差生的原因是主观的。

差生的产生是非常偶然的?数学的差生并不是源自于对难题的无计可施,很可能来自于在做“两位数加减”时的粗心或者偷懒,或者来自于小学时与数学教师之间的紧张关系;英语的差生并不是源自于对长篇大论的文章不会阅读,很可能来自背二十六个字母时的偷懒,来自于一两次作业没有写好而被教师狠狠的批评。一旦学生在学科上出现了疏忽或者大意,他们在学科学习的路上,就被无情的抛在了队伍的后面,并被贴上差生的标签,然后作为“落后的典型与标兵”被不断的强化,于是差生就这样被炼成了。可是,谁又问过,当时出现的“疏忽”或者“大意”的原因是什么,当时的责任又是谁的;谁又曾想过当时出现的“疏忽”或者“大意”只是一个小小的过错呢?

在学生看来,自己是否被沦为差生是偶然的;但在教师看来,学生是否成为差生却是必然的。因此,学生会为自己成为差生寻找外在的理由,认为自己成为差生是不够幸运,认为是教师或者教育环境不利于自己所致;而教师认为学生成为差生是学生不够努力所致,把学生身上寻找内在的原因。的确,在学生身上寻找内在的原因会显得更科学,毕竟幸运不幸运,环境有利还是不利,都是一些过去的事实,这是不可能失而复得的,也不是教师与学生可以掌握的,只有学生弥补自己的不足,才可能真正走出差生的困境。可是,只有让学生看到学习的希望,才可能主动弥补自己的不足,这就反而需要教师去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去认可学生的内在潜力,而不是用他们成为差生的事实去打击他们。

三、莫用差生“存在的必然”摭蔽“形成的偶然”

不管谁沦为差生,都不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当教师站在学生那面,就能够理解并宽容学生了。既然学生沦为差生是一件偶然的事情,教师在面对这些偶然事情的时候,也就会显得更加的豁达与理性。当我们意识到谁沦为差生只是偶然的事情时,就会力求帮助学生避免这些偶然的事情;即使避免不了,也会帮助学生健康地度过这些事情,而不会因为这些偶然的事件就对学生表现出失望甚至绝望的情绪,甚至为其过早贴上差生的标签。

曾经问及一位小学四年的学生:“你们班上有差生吗?”“没有。”“你们班上有调皮的学生吗?”“没有。”“那你们班还真不错哦,既没有差生又没有调皮的学生。”“不对,我们班上有两个‘空气’。”“啊,你们班上有两个‘空气’,‘空气’是什么呀?”“我们班上有两个同学,不但成绩差,而且还很调皮,班主任给我们说,为了防止他们把不好的习惯传染给我们,让我们把他们当‘空气’一样不存在。”原来这就是我们校园,可以将在家像“皇帝”一样的孩子,在跨进校门的瞬间就“蒸发”成了空气。最重要的是,这“两个空气”要正“结晶”成为人的可能性却没有了。

记得以前在某小学见习,在见习的班上有一名调皮大王,平时从来不做作业,每天总会在学校惹出一些事情来。当我走进这位调皮大王时,才发现他总是在受到外在力量的激励,去抵制作业,去做调皮的事情。学校教师用“110”作为这名调皮大王的封号。教师们见到他,总会有意无意的叫他:“110,今天又干什么坏事了”?在这种情况下,你说这位学生能不去干点坏事吗,不然他怎么对得起“110”这个封号,怎么对得起教师对他的“关心”。同样,当教师每天都把他作为不做作业的“典型”,把他树为不好好学习的“标兵”时,他就必须坚持下去,坚持不做作业,坚持不好好学习,目的就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典型”与“标兵”的地位,也为了让教师不再“失望”。可是,你知道为什么这位孩子会成为差生吗?只是因为他在小学三年级时父母离异,而他只能跟着当出租车司机的父亲,这段毁灭性的经历让他“偶然”地成为了差生;可他真正的不幸,是当他遭遇这件“偶然的事情”时,我们没有伸手把他拉出来,反而给他贴上了“差生”的标签。

写这两个案例的目的,并不是要追究教师在差生形成过程中的责任,而是想强调教师不但应该帮助学生避免沦为差生,更重要的是教师不要在学生沦为差生的过程中推波助澜。与之相应,尽管每个班级存在差生的结果是必然的,但只有当教师把眼光聚焦在具体的学生身上,通过对他们逐渐沦为差生过程进行研究与分析,才会发现差生的形成规律,从而找到帮助差生走出“差生困境”的道路,而不是落井下石般地用差生存在的必然性,为这些差生贴上标签。

四、借助差生“形成的偶然”走出“结果的必然”

对于必然的东西,最乐观的态度就是无条件的接受。如果我们把某些同学成为并生看成是必然的结果,那么我们对这些同学的结果也只有无条件的接受。作为教师,面对一个必然会沦为差生的学生,这是对自己教育理想最大的打击。可是,如果不想去承担这个打击,我们就必须勇于挑战差生结果的必然性,而这又必须通过对差生形成过程偶然性的研究,才可能寻找到挑战差生结果的方法与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弱化差生的差生意识,而不应该去强化差生的差生地位。差生并不是什么都差,对他们来说,不幸之处在于,他们在学校评价指标上弱于别人,也就是说他们强的项目但并不在学校评价指标之中。尽管教师只对学生在学校评价指标上的内容负责,但并不等同于教师也认为学校评价指标就能代表学生能力的全部。对差生地位的强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天对差生的批评会对差生的行为产生负面激励效果,反而让差生觉得自己的差生行为顺理成章;二是教师对差生地位的必然性认识,会让学生感觉到改变差生地位的绝对不可能性。

其次,探索形成差生的多种可能性,为避免差生的沦陷寻找方法与策略。人们对幸福的感受大同小异,而人们对不幸的感受就小同大异了;同样的道理,学生成为优生的方法大同小异,而学生沦为差生的可能性就小同大异了。要让学生成为优生,就是要求学生成为勤奋的人,讲究学习方法与学习效率的人;可是,谁能够告诉我们是哪些偶然的因素造就了差生呢,谁又能够告诉我们这些偶然的因素又是如何造就了差生呢。完全可以说,避免一个学生沦为差生,远比教育一个学生成为优生更难!目前的确有一些理论或者方法可以加深我们对差生形成过程的理解,但更多的事实与经验还在于我们对差生真正的关心,对差生形成过程的关注与研究之中。

最后,还在于教师能够用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更高的教学品质去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学习的好感能够成为,帮助他们克服沦为差生的多种可能性的力量。当我们对差生的形成要素与过程还没有完全的了解时,就只有借助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兴趣,从而有效地抵制沦为差生的那些要素。可惜的是,现在的学生对学习的体会往往是痛苦大于幸福,反而成了促使学生沦为差生的一股重要力量。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及时删除文章)


    关注 小学好教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