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回到农村 云和偏远乡村来了个年轻人

 

如果说从乡村到城市发展,是顺应趋势的方向,那么,从繁华大都市返回僻静的乡村,就是一种“逆行”。今年35岁的项...



如果说从乡村到城市发展,是顺应趋势的方向,那么,从繁华大都市返回僻静的乡村,就是一种“逆行”。

今年35岁的项德林,就是这样一位“逆行者”。在2013年回到出生地――崇头镇沙铺村之前,他是上海一家软件科技公司的工程师,年薪20万元,还拥有5万股公司原始股份。

沙铺村,距离云和县城48公里,海拔900多米,山高路窄。驱车抵达这个村,已经晕头转向。但是,这里山青水绿,空气清新。天空一碧如洗,村里寂静得只听见鸡鸭在叫。

沙铺村,户籍人口1300多人的村庄,曾经是一个非常热闹的乡村。“但是,现在常住人口只剩下80多个老人。”项德林说,原本的田地荒芜,留守老人收入没有来源,村庄濒临消亡。



项德林带回来的,除了自己几年来在上海挣回的近百万元资金,还有自然农耕的“契约种植”理念和精神。

“我是受‘诚食善粮’公益行动的感召,毅然决然回到家乡的。”脸上被太阳晒得较黑的项德林说,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诚食善粮”公益行动,非常认同他们的理念,继而加入他们的公益行动。

“诚食善粮”的理念是,以实际行动影响周围民众崇尚自然,唤醒人民的生态意识与责任良知。

回乡后,项德林花了40多万元,修通了从村口到后山上的2公里公路,从外出乡亲那里租来100多亩抛荒水田,用最原始的方法种植水稻,放养中华鳖。

“放弃在上海优渥的生活回乡,旁人不理解很正常。”但他说,自己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圆的是“农村复兴梦”。

种水稻不施农药,养鳖不喂饲料,乡亲们也不理解。“我不会给他们讲道理。只会默默坚持,用真实的成果,让大家自然地信服。”项德林说,通过自然农法种植出的稻米,送到上海海洋大学检测,无任何农残,荣获全国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创新绿色生态银奖。

“现在,我们也按照小项教的方式,种蔬菜不使用农药和化肥。”76岁的沙铺村村民项希说,房前屋后农田全部种上白菜、萝卜,成熟后由项德林收购销售。

“村民遵守‘契约种植’的规则,蔬菜是生态绿色的。我们收购的价格比普通蔬菜要高出20%以上。”项德林说,蔬菜全部定点配送到杭州、上海的高端客户,给留守村民增加一点收入,也算是自己给乡亲们的一点回报。



如今,在项德林的带动下,村里成立了渔业养殖合作社和蔬菜种植合作社,留守老人、妇女主动加入“契约种植”的越来越多了。



来源:今日云和

运营单位:浙江丽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关注 丽水生态精品农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