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元宵节忆友

 

【原创】元宵节忆友...



每逢元宵节,总会使我回忆起几十年前,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件事。

生在南方的我,十七岁考入海政文工团后,与当年另外三个同时考入的老乡,情同手足。他们分别是一位男高音,一位男中音及一位搞舞台美术的画家。由于我最小,又是个女孩,他们总是像对小妹妹那样呵护着我。



除了在业务上互相帮助,探讨的同时。我们也找了一些四个人可以聚在一起的机会。

那时我们演出的创作歌曲需要印刷,尤其是合唱队的歌谱。当时没有电动的机器,先要有人在蜡纸和钢板上将歌谱的每一行音符,及歌词刻下,然后将刻好的腊纸很仔细地铺在油印机上,用手推动带着油墨的滚筒,将谱子一页页地印出来。

说来容易,却是一件技术性非常高的活。钢板刻得太浅,印出的字迹模糊,刻得太重,腊纸会破。手推油印滚筒也是如此,沾了太多或太少的油墨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当时负责业余刻钢板和印刷的老同志,是男中音声部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叶佩英的哥哥叶端礼。一个人勤勤恳恳地负责了很多年刻钢板和油印的工作。随着老叶家里之家务越来越多,我们四个老乡便自告奋勇地接过了这项工作。每次有新谱时,我们便用自己的晚上业余时间,一起十分认真地来完成。

我是刻钢板的,他们是推油印滚筒的。我们一边做事,一边又可在一起聊天。在我们的努力下,居然把歌谱印得非常清晰。这样除了得到表扬,就不会说我们是上海帮老在一块了!



每逢元宵节的前后,我们四人在被准假的情况下。会一起到海军大院外的公主坟商场去吃元宵。

南方的汤圆花色品种很多,用水磨糯米粉捏成皮,里面有黑芝麻,红豆沙,花生,或鲜肉等等的馅,而且一般都不很大,尤其著名的宁波汤圆,一口一个,很细腻。



北京的元宵做法却完全不同。在一个一米大小的铁锅里,煮沸水,傍边有一个机器,在大木板上将一团团五颜六色的干果馅,在干的糯米粉上像滚雪球那样地来回滚动。等一批滚到一定的时间后,便一起放进大锅里煮。这样的元宵煮熟后很大,像个乒乓球似的,而且咬起来较实在,也没有其他品种。那时我们很少吃零食,吃上一顿虽然和南方口味完全不同的元宵,也算过了节,还过了一下瘾!

几位老乡之间的友谊一直持续着。几年前回国时,老朋友们还特地带我重访了公主坟商场,但已经面貌全非,再也找不到那家吃滚出来的元宵之处。

几十年过去了,但是我们当年几小无猜,一同去吃元宵的情境仍会在此时此刻浮现在眼前......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关注 at西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